1樓:瞿樹花倫辰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係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絡、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
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鬱寡歡,最後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鍊,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除錯,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諮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想知道更多的話,到這裡哦!
2樓:勾竹劇庚
現在的人們大多生活在"亞健康狀態",其原因是工作生活壓力過大,長期壓抑的心情中造成的.心情的長期壓抑得不到有效的疏放會對身體造成直接的"暗示性傷害",所謂的心情不好吃飯不香都是次要的.一般嚴重的會導致頭暈,乏力,心悸,神經衰弱或區域性疼痛等.
這些症狀的共同點是如果去醫院檢查都查不出問題,一切正常.但痛苦卻是實實在在的.
"自我暗示"是最好的**的方法,也是導致問題的根源,如果出現心悸症狀,感覺心跳頻率不均或心臟前驅疼痛就認為自己可能得了"心臟病",你的認為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在心理學上不良暗示對身體的傷害是最嚴重的,如果一直認為自己這個部位有問題,時間一長就會真的出現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打消壓抑,放平心態,讓自己明白壓抑也解決不了問題,身體暫時的不舒服就不去管它,知道這個問題是因壓抑造成的,且不把它當回事,少則1-3個月,多則半年,身心健康不是夢!
3樓:齊爾大君雅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係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係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絡、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
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鬱寡歡,最後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鍊,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除錯,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諮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資訊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為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階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範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複雜的人際關係為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複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裡,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人是自然萬物的靈長,是自然的傑作。人有極高的潛能。我們人人都具有像體育運動員鄧亞萍、郎平那樣的靈敏準確的感覺與反應,那樣的承受能力;像小品喜劇演員趙本山、洛桑那樣的充滿著極大的活力與幽默;像電視節目主持人王雪純、大專辯論會上優秀的辯手那樣流暢的語言能力;像思想家孔子、科學家愛因斯坦那樣的思辨能力;像文學家郭沫若那樣的想象能力;像能記住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數的人那樣的記憶能力;像戀愛中的少男少女那樣的精神渙發、樂觀;像健康教練馬華那樣的健美;像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運動員那樣的毅力;像百歲長壽老人那樣健康,無病;像生活中的李蘭文那樣服裝整潔。
像慈父、慈母對待子女那樣是建設性的、是善的;
人本來可以是無壓抑的人,是不受其內在的壓抑驅使而自我決定其行動的人。如果他想喝酒就喝,並且喝的有滋有味。他並不是必須經常喝酒,不喝酒就難受的人。也不是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就難受的人;
人本來可以是心想事成的人,是應付自如的人。他沒有猶豫,馬上可以決斷。他每一言行都是理智高效的。
是用一隻手也可以戰勝世界的人。如果他想考大學就能一心一意地複習,考上大學,並且能考上一個名牌大學……。
我們每一個人本應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於我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並不在人的最佳狀態,只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藥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衝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保持我們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2023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此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慧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
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義表述外,人們還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解釋。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是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具體說,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與絕大多數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無心理疾病;二是能積極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環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設性發展完善個人生活。基於以上觀點,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
二、什麼是心理健康
有專家**: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證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我國,最新一次全國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我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為
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資料表明,青少
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較**更為嚴重。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衝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
系的矛盾、**社會的諸多心理衝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著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著
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為之擔憂。然而,只要我們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為父母、為師長者要切實瞭解我們的孩
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
(一)什麼是心理健康
2023年國際心理衛生委員會的成立宗旨是:"完全
從事於慈善的、科學的、文藝的、教育的活動。尤其關心世界各國人民的心理健康,保持和增進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和預防,以期增進全人類的幸福。
"這一宗旨為世界各國的有志之士所接受,因此心理健康逐步被提到和生理健康一樣重要的位置,使心理衛生工作的目標從提高精神病人的**效果,擴大到強調精
神疾患的預防和塑造健全人格等各個方面。這樣,保持心理健康就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追求,而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
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的是:它包涵了三個基本要素:⑴軀體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
標準,全面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無法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中學生)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準: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瞭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範的範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中國大陸的學者王登峰等根據各方面的研究結果,歸納起來,提出了有關心理健康的幾條指標:
1、瞭解自我、悅納自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
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識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
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得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
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
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係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
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
妒、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
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資訊,知識和技能貯存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
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憂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佔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
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範允許
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6、人格和諧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在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中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
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為一
體。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綜合。一個人智力低下的話,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一般而言我們可參照上述標準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健康則要求助於臨床心理學家的測查與診斷,不能隨意給自己和他人胡亂下結論。
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有哪些影響,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有什麼影響
美麗心晴新手 教師是學生認識社會的一扇窗,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方式,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會與學生有著和諧 民主的師生關係,熱愛教育事業,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尊重愛護,有利於形成一個和平的班級氣氛,給學生一個溫馨的...
心理健康對其工作和學習是否有影響?(利弊)
這個問題要分年齡和社會層次。就年齡而言,成年人較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排解能力較強,但面對的問題也相對的多。青少年相反。心理健康狀況跟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絡,所以,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心理健康狀況也就不盡相同。先說社會高層,有的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具有較好的工作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面對...
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幾個因素
1 工作量 調查發現有60 的教師認為工作量太大,在所有問題中排居首位 64 的教師把放假放在發獎金 受到領導表揚等因素之前認為是生活中最開心的事情。教師的工作量除正常的教學工作如備課 上課 批改大量的學生作業外,還承擔了許多繁雜的非教學任務,如維持紀律 管理學生值日 衛生 上操等。調查還發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