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信,解,行,證是啥意思,佛教中所說的信願行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9-13 20:16:54

1樓:

前面是佛法修學的依據,以及行門綱領的介紹,現在再談談佛法教學的善巧。『善巧』:是指方法非常的好、非常的巧妙,如果我們不知道,就很難學到佛法真實的大利。

佛法修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信、解、行、證。』

第一、『信』,能信就是緣成熟了。我們常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

』什麼叫緣?就是他能信。能信,表示緣成熟了;不能相信,就是緣沒成熟。

所以佛度眾生,一定是度能夠相信的這些人。佛家跟其他宗教不相同,其他宗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信』是表示可以入門。『信』了之後一定要『解』(理解)。

佛法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理解之後,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礎上。

在理論沒弄清楚、方法也不懂的時候,怎麼能『行』呢?這種『行』就是『盲修瞎練』,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是有理論的基礎、正確的方法。『行』最後的目的是要達到『證』,『證』才是真正得受用。

什麼叫做『證』呢?簡單的說,就是把自己所信、所解、所行的,在日常生活當中,統統用得著、統統融合了,這就是『證』。譬如我們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就是我們所想的、所行的,我們所行、所想的就是經,經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這是『證』,這個叫真如,佛法可貴的地方是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知道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證』。『信』,第

一、要相信自己。這是佛家講『信』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信神是宗教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

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來成佛、信自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信自己真性被染汙,只要我們把染汙去掉恢復自性,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如果常常覺得:唉呀!

我罪業深重;煩惱、恐怕自己不能成就。這種人就註定不能成就了。為什麼不能成就呢?

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就,佛菩薩再大的神通、智慧、道力幫助他,也不行。佛菩薩是幫助能站得起來的人,他自己站不起來,佛菩薩對他無可奈何。所以說第一個是信自。

第二、信他。『他』是指佛法。佛在經典跟我們講這麼多道理、方法,我們相信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自己決定能成就。

所以先信『自』,後信『他』。蕅益大師又把他擴充為相信『理』(道理),相信『事』。『事』從那裡來?

『事』從『理』上來。『理』是清淨心、是真如本性(真心),所有一切永珍都是從『理』顯現出來的。這些現象怎麼會顯現出來呢?

這裡有因有果,而且因果是連續的、迴圈的。前面一個因結了果,果又是因,因又結果,如此迴圈、重疊無盡的。這些事實我們都要能夠明瞭、能夠相信。

從這裡建立信心,然後求『解』——求一切通達明瞭——,這樣子自己修行才沒有疑惑,才會有快樂,才沒有障礙。

學佛最重要的是親近一位老師,接受老師的教導,依照老師講的方法來修學,這是古今不變的正途。在中國古代,佛門教學,首先是五年學戒。這個『戒』不是三藏裡面的律藏,而是遵守老師的教誡,就是要遵守老師的規矩。

這個學生將來是成功、是失敗,老師要負完全的責任,這就是師道。現在,實在說已經看不到了!為什麼呢?

老師不負責任,學生也不認真學習,師道真的沒落了,這是時代的悲劇!學生對老師沒有尊敬心,老師對學生也沒有真正的照顧,也沒有真正成就他的願望和關懷。五年學戒,是中國人所講的『師承』。

學的是什麼戒呢?簡單的說就是培養戒、定、慧三學的基礎。這是老師的責任,老師沒有別的東西教給你。

像禪宗拜師一樣,這五年中老師叫學生幹什麼?分配一個工作,叫他老老實實去做——這個簡單的修行方法,絕對不能改,天天照做。所以學生就覺得枯燥無味,感覺在道場做了五年工,什麼都沒學到。

其實他學到的東西太多了,他自己不知道。學到什麼東西呢?煩惱少了!

叫他這個不準看,那個不準聽,限制很多,如果統統都能遵守,這五年下來,便是福慧雙修。『福』是什麼?天天都在寺院裡面做工,就是修佈施!

因為出家了,身上沒有錢布施,天天做工,用勞力修佈施波羅蜜、修供養。每天這個不能聽、那個不能看,六根都給堵起來,收攝起來,心得定、心得清淨,這是『慧』。所以老師是在教你修福、修戒、修定、修慧,他教得一點痕跡都沒有。

這種教法,在教下也是一樣的。就以法華宗而言,一旦到天台宗道場去修行,拜師之後,老師也是將常住工作分一樣給你,或是叫你掃地、或是叫你挑水、或是叫你去廚房打雜,然後叫你背經。天台宗是以法華經為主,老師便把法華經給學生去念,念五年,唸到會背。

工作的時候,經就放下;沒有工作的時候趕快讀經,其他什麼都不管,專門打雜。這樣做五年,是真正的修學,絕對不是說把初來的人,當做傭人看待啊!不曉得這是真正定、慧等學,是奠定修學的基礎。

五年下來,學生福慧都有了,再讓他參加講堂聽經,聽個一年、二年,他開悟了,明心見性了。

我們今天看高僧傳,便可看到古人這種教學法,能讓學生在寺內沒多久,就證果、開悟了。而現在人,在一個道場,住上

三、五十年,或住一輩子都不開悟。就是去讀經,把三藏十二部統統都念了,還是不開悟;頂多只是得到一些佛學常識——看得多、記得多——,對於斷煩惱、開智慧,是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親近老師,老師指出一條路給你走,在剛剛走的時候,一定感覺枯燥無味,但是這個階段過去之後,那種歡喜是不可思議的,那是真正得到了東西的喜悅!

今天我們修學,犯了嚴重的錯誤,一開頭就想『廣學多聞』。而古德是從『斷煩惱』學起,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統統斷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後再『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一條正路,不能越級。現在人修學所犯的過失,就是不先斷煩惱,就開始廣學,還希望學得愈多愈好。

清涼大師說這種修學的方法叫『有解無行』,只在解的層面下工夫,對自己真正的工夫疏忽了;不去斷煩惱,不去修清淨心,其結果是增長邪見。他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啊!

2樓:潛川如斯

首先要有信仰,有願意跟隨佛祖的腳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導的方法去做的決心,這叫「信」,佛教也稱之為「發菩提心」;然後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為你講解佛法,即「解」;然後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論聯絡實際,這叫「行」;最後從實踐中驗證所學是真實不虛的,這叫「證」;

佛教中所說的信願行是什麼意思?

3樓:瀟瀟八月

信願行:淨土宗祖師所總結的淨土法門之宗要。

印光大師雲: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信,謂深信依佛言唸佛求生西方必能遂願,有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信阿彌陀佛實有),信因信果等義。

願,謂發願命終往生淨土,至彼國得不退轉回入此界度化眾生。

行,分正行與助行。正行指修唸佛,助行指兼修禮誦供養、六度萬行等。

4樓:我是清平樂事

信:信為道源功德母。不信還修學什麼?

解:深解義趣,對經論要讀懂理解。

行:修正自己的行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願:不單單要自度還要度他,發菩提心、立弘誓願。

現實生活中要奉行五戒十善,不能熄滅也要壓制住貪、嗔、痴、慢。才能有望往生。

阿彌陀佛!

5樓:百度使用者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所以首先就要重一個「信」字。但信有真妄之分,其間更要經歷許多過程。如果不明瞭這種過程,難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發生其他差別。信字過程,簡單說,有下列幾種:

一、不信。眾生本具佛性,與佛無二,但為多劫以來的業力障蔽,故上來對於佛法,是不信的。以後漸經親友勸導,或因環境關係,一時為外力促動,乃存一姑且試之之念。

此時表面雖學佛,而心中實未起信。

二、疑信。何謂疑信?疑者,惑而不定也。

初學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懷疑。今天覺得學佛是好,明天又覺得學佛是不好。今天遇一善因緣之人來讚歎,便增加信心。

明天遇一惡因緣之人,笑為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與自己矛盾。此種信,名為疑信。

然則此疑,究竟從何處生出來的?當知還是從自心上出來的。試問自心既已生信,何又生疑?

蓋信為真心所動,疑乃業力所生。眾生業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將起,而無邊業力即來遮障,不許學人起信修持。此仍佛魔交戰關頭,何等危險!

所以必須斷疑,方能生信。

三、淺信。初學人,經過熏習,對佛法稍有認識,疑減信生,但發心不真,其信也淺。或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識上之淵博多聞,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發生願與行的力量。

何以故?因其信淺,等到利益不見,或環境變遷,便置信心於九霄雲外。這種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陣風,就不知吹到何處去了。

四、深信。學佛人經過相當修持,已得受用,覺得佛法是有真理,從事修持,立志不變。此時還算不得真正認識,只可說是牆上草,雖說有根,一旦遇風吹來,還是二面倒。

即信佛之根基雖立,而信師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這個法師學禪,明天又皈依那個法師學密,著境生心,見異思遷。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門深入的道理。

五、定信。定信即是堅定之信。學人修到此時,熏習已久,業障漸消,信心才算堅定。

如樹大根深,風不能搖。信師信法,獨一無二,猛勇精進,不生厭怠。但風大時,大樹還可動搖。

如修行人根本業障翻動,加以外境壓迫,信心還是不免差別。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六、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真如是如如不動,清淨無相。

信心到了如此地步,故日真信。真信不動,也就同虛空一般,無可動搖。此時自心與佛法師,心心相應,息息相關,無纖毫痕跡,亦無絲毫分別。

故金剛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

照上述信字過程看來,分析似乎嫌多。其實非將此等差別,分析清楚,不能發生真信。如何能真?

去妄即真。所以去妄,是最要緊最直截的工夫。然去妄又談何容易!

若要容易,最好先從語言上下手。信字從人從言,即示人以下手方法。大家必以為此信字是世法上信實之信,與佛法上信仰之信有何相干?

須知佛法不離世法,言從心生,人以信立。慧明以前要大家守心口如一的戒,其用意即在此。大家不要把「心口如一」四字看輕了,此戒即是去妄立信的實際工夫。

佛要比丘自陳過失,即徵信故。儒家亦說「言而有信」「言忠信」等,亦是教人從言語上建立信字的基礎。即以商場論,有數百年的者商店,他們的貨物比別家都貴,而生意鼎盛,歷久不衰。

別家的貨比較便直,人反不相信。此何以故?因為一則是真一言堂,貨真價實;一則喊價齊天,還價齊地,有欺妄故。

即此一點,已可證明言行不二,才能立信。更可見信字的好處。世法上說:

「民無情不立」。佛法上說:「信為功德母」。

足見「信」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希望諸同學,時時審查自己,是否心口如一,言而有信。切勿信口開河,輕諾寡信。

信用一失,做人的立場,尚且不夠,何能談得上學佛。

複次「願」字。凡作一事,必先有願,無願絕對不成,所以名日願力。因要有一種願望,才能發生一種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進。

故信心已具,即當立願。但願有小願、空願、真願、大願之分:

云何為小願?初學佛者,多半隻求自利,其願力小。小願略說三種:

一者,求現世榮樂。即求名利福壽,乃至妻財子祿等。二者,求來世福報。

即求來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貴,享受快樂。三者,為求自了,著於涅槃。殊不知名利恭敬,妻財子祿,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

而人生如夢,轉眼皆空,生人生天,富貴快樂,總在輪迴之中,難逃生老病死之苦。故六祖日:「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凡此皆是小願。而妄求涅槃者,只圖自了,不知如來應世,為的是救世度生,苟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執頑空,亦是小願。

云何為空願?空願如空頭支票,不能兌現。即學佛人雖具信心,而業識之障蔽仍深。

偶爾激於情感,一時興奮,輕立誓願,心口仍不相應。一願出口,轉身便忘。或但逞口說,借博虛名。

如此立願,不但易墮妄語,且增違背誓願之大罪。

云何為具願?即真實不虛之願。無論願之大小,均出至誠,詳加審思,願心一發,存心動念,不敢隨便,任憑景況如何,始終如一,絕不違背。

譬如發願對同參互相親愛,便隱惡揚善,遇事恆順。發願不動嗔恨,便事事和藹,煩惱不生,漸漸做到冤親平等。但其願真而不大,雖有受用,仍非究竟。

云何為大願?學佛到了因緣成熟,得遇善知識,徹底明瞭佛法真義,深知佛恩難報,發至誠不二之心,立利他無我、**利生、眾生不盡我誓不盡之大願。至於為法捐軀,傾財盡命,猶屬其次。

此所謂巨集誓大願。

大家當知願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覺。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不但學佛要立願心,才能由因生果,即一種政策主張,或一種技術創造,亦必先具真確的見解。

具了真確的見解,還須具有堅定的願望,艱險不避,百折不回,然後才可達到目的。若胸無定見,固不能成功,而願力不堅,必至精神渙散,還是失敗。這種事例很多,不必細舉。

學佛人在自利方面,為明心見性;在利他方面,為濟世度生。濟世度生,固是難事,而明心見性,亦非近功,所以更非立真實的大願不可。吾人發願,與發誓同,故名誓願。

凡違背者,必受嚴重譴報。

複次「行」字。學佛人開始就要行,所謂依法奉行。但行是根於願來的。

真實心願已發,即當照願實行。若有願無行,或行之不力,即同口說王膳,不得一飽。所以無論願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必須難行要行,難忍要忍,粉身碎骨,在所不計,行不達願,終不移改。

但行字範圍甚廣,簡單說,就是要行菩薩道。菩薩道即是六度萬行。然萬行不離六度,依佛說:

以佈施度慳貪,以持戒度毀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進度懈怠,以禪定度散亂,以般若度愚痴。此六度均含有度己度人,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字之義。然則度人度己,二者何先?

須知人我一體,自他兩利,何有後先。蓋度人即是度己,度己正為度人。大乘菩薩,無我相,無人相,故只知利他。

惟其只知利他,結果眾生未盡,而自己先度。小乘菩薩,著於我相人相,只知自利。惟其只知自利,故我執難破,結果不易自度。

即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利他無我,才是彼岸。

總之信願行三字,皆由心愛,大家現學心地法門,更當時時在心上用功。故六祖教人,一則曰:「此須心行」。

再則日:「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曰:

「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望大家依心起信,依心立願,依心力行。心是真如,真如是真實不虛,如如不動之義,念念能依如是之心,則成真信、真願、真行。

心本無量,體大無外,處處能依如是之心,則成大信、大願、大行。既真且大,自然心佛同體,感應道交。

佛教的「空」是「無」嗎,佛教的「空」 是什麼意思?

對 空就是無 佛法的意思 就是說你所知所感都如夢幻泡影 是虛幻假象根本不存在 沒有本質 無自性性 用這個正確認知替換基於以前的錯誤認知 你就會覺醒 破除夢幻境界 徹底擺脫幻境解脫 到達真實的彼岸 不是簡單的無,這個空表示的是不恆長,不長久,包含有跟無。什麼都沒有是斷滅見,不對的。阿彌陀佛。佛教的 空...

佛教六度是什麼意思,佛教的六度萬行是什麼?

那麼反 佛教六度分別是 施度 戒度 忍度 精進度 禪度 慧度。1 施度。有財施 法施和無畏施三種。謂菩薩由修佈施,能對治慳吝貪愛煩惱,能施與眾生利樂。看見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 人溺己溺,人飢己飢 精神,佈施所能,使苦人得樂,迷者受益。2 戒度。包括出家 在家 大乘 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謂菩薩由...

佛教的「緣起的理法」是什麼意思,佛教的「緣起」是什麼意思?

獅子奮迅三昧 緣起性空 並不好徹底理解,讀一讀龍樹論師的 中論 以及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吧。 這個 緣 也就是作用的條件,緣起 呢?也就是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了,作用開始發生了。就好象你想結婚了,這個想法就是 因 也就是種子。而你要想結婚,那就需要很多條件,最少是需要一個願意嫁給你的女人,這個女人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