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淨空法師---晚上睡覺躺在床上唸佛,睡眠前,就是躺在床上就想到,這就跟死沒有兩樣!所以人這一生死一次,每天晚上睡覺,每天死一次。常常作如是觀,到臨命終時候不害怕,養成這個習慣了,到臨命終時候生死自在,沒有恐懼,自己真做得了主。
這經上講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最關鍵的就是你臨命終的那個時候,你斷氣的那個時候,那時候最後的一念是不是阿彌陀佛?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心裡最後一個念頭想阿彌陀佛,就往生了。所以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臨終一念十念,必定得生淨土,這就是念佛往生的根據。
為什麼我們天天要念?天天念在練習,跟打仗一樣,天天在練兵,天天在練。什麼時候就作用?
臨終最後那時候管用。怕的是臨終最後那一念忘掉,那就麻煩,我們天天念就為臨終一念。臨終一念真有把握的時候,我就不要念了,那就可以了。
但是恐怕沒有把握,所以平常天天要養成習慣。特別是晚上睡覺,晚課那是另外的,晚上睡覺躺在床上唸佛,睡眠前,就是躺在床上就想到,這就跟死沒有兩樣!所以人這一生死一次,每天晚上睡覺,每天死一次。
常常作如是觀,到臨命終時候不害怕,養成這個習慣了,到臨命終時候生死自在,沒有恐懼,自己真做得了主。睡覺的時候一切放下,哪一樣是你的?哪一樣你能帶去?
睡著了,人家把你抬走都不知道,這是真的。所以要常常想到,要放下、要隨緣,不要執著,沒有一樣不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些都是平素修養的功夫。
2樓:aaa**王
這個叫臥功 就是睡覺時候練的 但很多方法都是各個門派的傳承 不入門的 不能傳授的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要開悟以後才可以修到這種境界。不悟本心,就會始終執五蘊為我。睡著了的時候,五蘊相支離破碎,有我無我都不清楚,又如何修行呢?
悟證本心以後,就可以以這個不生滅心為本修因,念念悟知,不因五蘊生滅而有我無我。
4樓:融心忍者
你睡著了,但是自性是不會睡的,你放佛經聽,自性它有知覺的。 所以我睡覺的時候聽著。 有人練習英語也是這樣的,睡著了也挺好的。
5樓:藍水晶
唸佛?睡夢中唸佛?唸佛算是在睡夢中修行。
佛教中睡眠修行的問題
6樓:匿名使用者
對不起,今天剛有時間看到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理解的:
首先,大家都把「修行」兩字看得過重了,在意識裡面已經成為一種負擔和作業了。
其實就以學習作業來做比方吧,學習好的學生之所以學習好,無外乎兩類,課上的知識把握的好,課後的複習用功到位,有的人說作業怎麼多怎麼重,而有的人則基本上在課上就把知識溫習完了,把作業做完了,不用回家再做功課了,這些就說明,知識的複習和積累其實是個不斷進行的過程,老師留的作業只要做的好做的快,就不是一種回家繼續煩惱的負擔。
說回修行,真正的修是從內心保持正知正見正念正思維,而後貫徹在日用生活中,也就是形成一種生活的基本準則基本方向來要求自己、引導自己。並不是說你計多少個數的唸佛、磕多少個大頭,或者禪坐多少個小時才叫修行,那些東西只是一種輔助你的正見思維的工具和渠道,而不是真正的見地本身。
就如一個善於把握學習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把作業、把知識的精髓都已經把握好而不再需要在家庭作業上費更多心血一樣,老師留的東西已經消化而不是負擔,如果有機會也有條件則可以有更多時間及精力去做課外的知識補充,這些補充僅僅是課內知識點的擴充,也不是負擔,因為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而有的學生上課就不能認真吸收,回家又對作業產生反感,這樣作業就成為負擔,課後的補習則更成為負擔,這樣的學習就無法快樂和深入。
一個簡單的修行人只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實踐這些正見思維,而不是去為表現這些東西而表現,這就是基本的修行。當修行成為一種習慣,則無時無刻不是在修行,又何必區分修行與否呢?修行,僅僅是自己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做給誰看,而是自己的一種快樂。
現在說回生活中隨時的修行。
我們都知道有句老話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說明思維是一種連續不斷的,而且互相影響的,不是說這一分鐘是一個我,那一分鐘的我與此沒有關係。約束和修正雖然都在日間清醒狀態下開始,但未必也在清醒狀態下結束,很多思維上的東西都是隱藏在大腦中繼續分解著消化著。我們不需要那麼精神緊張地面對正見思維上的糾正,而應該把這當作一種生活習慣,首先去思維它,而後記住它,最後運用它,所以才叫正思維。
正見就是這樣形成其作用的,是我們的一種自覺、自用,但絕對不是一種被動的負擔,似乎要完成什麼才能怎麼樣。
我們不一定要為自己定下多少的行動要求,但一定要為自己去確定一個思維的方向。這樣才能避免口上說而實際心理不這麼想,或者和某些朋友在一起時有約束,而單獨自己的時候則又開始放鬆自己,這些都是心的思維不能真正專一的表現。
我們也不一定需要模仿某個修行者去做一樣的事,那樣仍然是把修行的表現方式當作作業,而不是當作學習的樂趣了。因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貴在自己有自己的理解和動力,而不是把學習當作給老師給家長學,要為自己找到學習的樂趣。我們只需要正常的認識修行者為什麼這樣做,然後隨時都能夠保持用正確的見解去分析處理問題,這就足夠是修行了。
以這樣的思維去認識,逐漸積累下來,即使在睡眠中也一樣會保持正確的分析和思維。
7樓:張永剛
你的所問是方便門的方便門
8樓:山河大地風雨雷
善友,修行觀想很不容易,即便觀成,後來也還是要舍境界相,是名為觀,如果沒有過來人指導容易入「魔」,容易走彎路。
當然我們普通大眾修行最簡單易行的方法是念佛,唸佛時心不外攝,六根互助,時間久了邪想煩惱可以減少,清淨心會現前。有了清淨心再讀誦經典聽聞大德講解能夠容易通達經義。
最後要說的是所有的修行方式最終目的是一樣的,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很重要,然後就是持之以恆的落實一定可以得真實受用。祝願您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9樓:海印放光
根據許多修行人的經驗,白天精進誦經的,夜夢中也必定會常常夢中誦經。白天精進唸佛的,夢中也會常常唸佛。這兩種情況,我自己就有。所以夢中修行,完全與白天是相關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裡面的知識,有如科學的知識系統一樣。
當我們上學時,總是從 幼兒園、小學、中學、到高中、大學、研究生。。。。。
所以當你遇到更高一階的知識接受不了時,你可能是小學階段拿錯了大學課本。只是一個比喻而已
當你接受不了時,你可以用普通的要求來做,因為不同階段的課本,它的受眾是不同的
循序漸進,任何的學習都是這樣一個過程
睡眠我舉例不來。
我舉另一例,來說明如何更好的讓佛法融入普通生活。
《富蘭克林自傳》裡**在未當**之前 也是用這種每天自省的方式來強制自己改掉惡習、養成寬厚、豁達、包容的性格,從而積累了福德,成就了身前身後名。所以不管東方西方,這個方法都是通用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並非陳舊的、過時的辦法。
在學佛初期,用這種《了凡四訓》的功過格、用《**規》的功過格,完全可以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這就是佛法融入生活的顯著一例。
11樓:問我長輩
我跟你一樣,該睡覺就睡覺,想想就想,想睡就睡,自然點
如何在繁瑣的日常生活中修行佛法
12樓:匿名使用者
平常心是道
禪到後面的境界就講平常心。「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是什麼意思?
因為禪師經常講我們人不修行的時候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開始修行的時候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當你開悟之後,你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有一個禪師講,開悟以後是「恰是原來行履處」。你的品質改變了,但是你還是在原來的地方生活,不是說你開悟了就變了,好像平時是這樣的,一下開悟了就變成了大師,一點平常心都沒有了。關於修禪的三個階段,大部分人沒有修禪的時候很平凡,開始修禪就變得不平常了,一天到晚佛言佛語。
臨濟大師說一般人開始修道以後就有一個問題,就是「萬般邪境競頭生」。人不修行的時候不會有很多境界出來,一開始修行就有很多境界出來,禪宗講,這些都是邪境。因此要拔出智慧之劍把邪境砍掉,「智劍出來無一物,明頭未顯暗頭明」。
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
禪宗告訴你,一個習禪的人,一個到最後就像大慧禪師說的「不行棒。也不下喝。也不談玄。
也不說妙。也不牽經。也不引論」。
真正一個禪師到後面是很平常的,到最後還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一個真正開悟的人,他是把功夫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當中,已經沒有禪味。不是見一個人就跟你講一段公案,說得很玄妙,講一大堆事,講一大堆道理,那就不平常了,當你還不平常的時候你就還沒有真正進入穩定的禪性階段。
禪宗講真正的習禪,到後面的功夫,就是禪是融入生活的。是你在生活應對中怎樣陶煉你的心性,讓你自己真的做到不為外境所動,這才是功夫。高等的禪叫「宴定」,不是一天到晚裝模裝樣閉關打坐,不跟外面接觸,那是小定,那是小乘禪。
真正的大乘禪是「宴定」,那是大的禪定,大的禪定就是融入日常生活。
關於這個也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徒弟問慧海禪師,**你最近還用不用功?慧海禪師說我用功。徒弟又問,你怎樣用功?
慧海說我用功的方法很簡單,「飢來即食,困來即眠」。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徒弟就不明白,那每個人都是這樣呀?
餓了就吃,困了就睡,那你為什麼說你很用功?慧海說不一樣,我這個跟一般人不一樣。他說一般人吃飯的時候也是百般思索,睡覺的時候也是百般思索,他說我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這就是功夫,這就是平常心。
就像我們一樣,吃飯的時候可能還在想,下午我開會要講什麼,我今天跟誰吵了架。禪的精神是在當下,是你全身心地專注於當下這件事情,我們做不到。大家不要看這是平常心的生活,但是這個要求很高,我們有幾個人睡覺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呢?
就是專心睡覺,我們睡覺的時候一定還在想昨天的事,明天的事,後天的事,甚至一輩子的事。慧海說我的功夫就在這裡,你以為修行幹什麼?要躲起來嗎?
天天閉著眼睛嗎?不是的,這個就是「平常心是道」。
有一次唐代詩人白居易問鳥巢禪師,鳥巢禪師在一棵大樹上做了一個木屋,自己平時睡在上面,所以人家叫他鳥巢大師。白居易到那個地方當縣令,白居易就問他,你住在上面不危險嗎?鳥巢禪師說,你不知道你當官比我更危險。
當時白居易一愣,覺得這個禪師真厲害。然後白居易問鳥巢禪師,佛法大意是什麼?他以為鳥巢禪師一定會講得很懸,但是禪師說佛法大意很簡單,「諸善奉行、諸惡莫做」,見到好事就去做,不好的事就別幹,這就是佛法,很平常。
白居易又說,這個三歲小孩都會說,你有什麼了不起。鳥巢禪師回答說:「三歲兒童雖道得,八十歲老翁行不得」。
所以,禪的精神是落實在你的日常生活裡,是行門,禪宗也把自己叫做行門,不是你說得那麼玄妙,是看你是不是做得到。禪的功夫看似平常簡易,但是平常當中有慎密的地方,有很深很深的地方,它是融入日常生活。白居易也因此瞭解真正什麼是禪宗。
白居易一開始還很傲慢,他說:「**為一州太守,位鎮江州,何險之有?」心想我是這個地方的縣令,我還有什麼危險。
鳥巢大師就說「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其實你很危險。
佛教 如何修行戒 定 慧,佛教要怎麼修戒定慧?
印光大師 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唸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 光陰迅速,命不堅久,願諸人以淨業為急務。菩薩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 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大安法...
佛教如何孝親,佛教中如何看待「孝」
孝順父母如同孝順菩薩一樣。把父母當菩薩對待 望。佛教中如何看待 孝 佛教中認為讓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離輪迴,這才是真正的孝。儒家孝養父母有三個層次,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這些都是世間的做法。佛教孝養父母還有第四層次,孝養父母之智 增長父母慧命,讓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
慧律法師 修行的重點和方式有哪些,佛教網
慧律法師自今為什麼沒人講瑜伽師地論了 真的是在認真聽講嗎,老師講的重點知識點真的懂了並且記住了嗎?我覺得值得考慮考慮這個問題 慧律法師主講 什麼是佛法 3 佛教網 慧律法師主講 什麼是佛法 1 佛教網 佛法是使人覺悟的方法,佛是覺悟的人,故佛祖曰 人人都可以成佛。慧律法師重點提示 為什麼要學佛 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