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胡說混日
你這活生生的把學佛當成了搬磚。學佛是要智慧的,只要秉持一切起於緣而自性空,不論如何對待痛苦都有佛性。對待痛苦的方法只是表象,可以有無數種,不值一提。
2樓:水月光中夢一場
面對痛苦與逆境不要排斥、抱怨、嗔恨。應該這麼想,如果問題能夠解決,沒有必要生氣,假若已經無法解決,就坦然接受。生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相反會讓問題更糟糕。
很多人都是在經歷某種痛苦之後開始覺悟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痛苦其實是生命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經歷痛苦,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把這個無常的世間抓得太緊。太執著於生命中的人和事,把一切看得太實在。痛苦,會讓人變得更清醒,更有自知之明。痛苦,讓你懂得感恩,學會放下。
痛苦也是對治傲慢的良藥。經歷和體驗痛苦,能讓你學會反思,學會客觀地看待自己與他人。可以讓你變得謙卑、柔和、不再自命清高、目中無人。
痛苦也是生起慈悲心的重要因素。只有深刻體驗到自己身上的種種痛苦,才會進一步推已及人、將心比心地相到他人的痛苦,並會生起幫助他人脫離痛苦的願望。
3樓:匿名使用者
苦樂都屬於五蘊色受想行識。如果能照見五蘊皆空,苦樂的概念自然也就沒有了。無所謂苦,無所謂樂。
在生命自性大圓鏡中隨緣顯現四大變化。在無法做到這一點之前,持六渡波羅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心經中說這是無上神咒,無等等咒。是渡一切生老病死煩惱困惑大海的法船。
4樓:
真正的學法是叫你貢獻、行善、助人、樂觀、堅強、正義、勇敢,在不違背良心道德不觸犯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儘量釋放、發洩、滿足而不要要你絕七情戒六慾,是要你遇到難題堅強、勇敢面對想盡辦法解決而不是躲避、逃避當懦弱無能的懦夫!
**學佛修行人應該怎樣對待愛情與婚姻?(絲絲天樂原創)
5樓:手機使用者
所謂愛情就是人際間吸引最烈的形式,是一個體(人)對異性個體產生浪漫色彩的高階情感,或彼此的相愛。研究和觀察表明:愛情的動力和本質就是男女之間的性慾,是延續種屬的本能。
簡言之,愛情就是異性間的精神欣賞,肉體追求。儘管愛情會凋零,婚姻有不幸,但是,由於愛情具有非常濃郁的神祕、浪漫的色彩,所以千百年來,一直是人類社會激烈爭論的話題,也被世人強烈執著著,絕大多數人把獲得愛情當做人生的最**值和最終目標,誠如一位名人所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愛情是支援世人堅強生存下去的強勁力量。因而,各民族的詩歌都熱烈而振奮地讚頌人類愛情的巨大,使它成為源遠流長永恆藝術的主題。站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立場上,從世間法的眼光看,愛情至少有四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是使個體(人)獲得生理、心理的快慰和滿足;二是愛情以婚姻的形式組建家庭成為人類社會最小的單元體,利於社會安定團結;三是繁衍後代使人類種屬得以延續;四是使人為了獲得愛情而努力去從事世間的種種事務,促進了社會發展。當然,從醫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愛情還會給個體帶來諸多好處,這裡不再贅述。因此,愛情也是人類社會不應缺少的食糧。
所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天經地義,追求理想的愛情、永恆的愛情也就成為人們尋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目標。
那麼,站在洞徹宇宙人生真相的立場,以出世間法的眼光來看愛情究竟是什麼呢?這要從我們本具的佛性說起。佛性本來清淨無染,沒有男女相,沒有五欲,由於無明分別念起產生業識妄相,則有了眾生對愛情的迷惑顛倒。
由於戀愛者執取的對境是自己能取心識中的愛染相,故,所謂的「愛情」就是戀愛者本人的一種強烈的我執與我愛,是戀愛者,或戀愛雙方對對方我執最大限度滿足的表現。簡單說,戀愛者執著所愛的是他自己,是對自己的最大滿足。這種一個個體對另一個異性個體的精神依戀和肉體貪著,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生死無明,愛情本身是貪嗔痴的產物,是眾生生死輪迴的因、輪迴的果。
正是因為有了「愛」這種業力,才感召人有了「有、取」,有了「生」,有了死,輪迴流轉的種子就這樣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生生世世染汙,深深種埋,並難以清淨。由於能所皆妄,本來皆空,因此,愛情是虛幻的。美麗的愛情、幸福的婚姻,只不過是夢中幻影罷了,因緣聚則有,因緣散則無,終不可得,因而,世上根本沒有永恆的愛情,執著就是痛苦的根源。
所以了斷**,才是我們出離生死的根本。誠如以上那位名人所說:「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因此,一個真為眾生離苦得樂,發誓成佛的修行者,必定是現實生活的一個清醒者、理智者、智慧者,在通達真理中放下對愛情的貪著,並在對異性的精神依戀和肉體執著的桎梏中,獲得情感的昇華、心靈的自由、欲求的超越、煩惱的解脫,常樂我淨理應是行者歷劫終不放棄致力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無上目標!
愛情的產生是受我們過去世業力的推動呈現的一種因果,從了義上講有無愛情,是否擁有愛情婚姻都是自己的因緣果報。因果雖不可抗拒,卻非不可轉化。出家、在家學佛,雖果位有高下不同,但絕不能一概而論。
縱觀全部的佛法,都在力說**乃欲界生死根本,卻也非教人一概不娶不嫁,愛情婚姻既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釋迦牟尼佛在成家後出家,以示現一生補處菩薩成佛,和大乘經中講到,佛陀以成家戀愛作為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說菩薩隨順眾生愛慾以結緣度化的功德,這些例項都有其深刻寓義。因此一個學佛修行人,可否有愛情婚姻,完全應該根據行者的具體因緣情況決定。
如果你志求高遠,特別喜歡清淨的梵行,有堅定的行願力,具有出家的因緣福報,那就徹底了斷塵緣,以出家的方式一心一意弘法利生,完成自他二利;如果不能出家,你有得到愛情成家的因緣果報,那就隨順緣起建立家庭。筆者認為: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應該用智慧去抉擇觀照,依著菩薩學處,才能正確認識,對待和解決好愛情婚姻這一人生重要關鍵的問題。
要知道:真正的出離是對五欲六塵的不染著,故不論在家、出家,是否擁有愛情婚姻生活,都應本著「無依無著智慧立」的精神勤修戒定慧,放下對一生一切幻相的執著,努力破除我執我愛,將狹義的我愛昇華為廣義的博愛,在生活中應該常常反觀自心,力修不淨觀、慈悲觀、空觀等對治貪嗔痴,最好能在認證本覺中,面對任何對境都能隨時將心安住法界本體,這是消除貪嗔痴,盡除業障,放下執著,轉化習氣和性慾煩惱的最好方法。作為在家學佛者,特別是志求一切智的菩薩而言,婚姻生活更是一門寶貴的修學法門!
要立足於「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世出世間法則,積極幫助、照顧、度化好自己身邊最親近、最有緣分的人,如達真上師所言:「結緣是為了了緣,好好地結緣,好好地了緣」。既不能沉溺於愛情,把它當做人生的最**值和最終目標,使自己的心相續充滿了貪嗔痴慢疑,如此,不但不能生髮起出離心,反而會造作種種業,不但不能獲得解脫,反而會貽誤了完成度化父母眾生的大業。
但也不能對性慾的生髮、婚姻的存在產生反感,進而採取壓抑放棄、置之不理的方式,走進「婚姻恐懼症」和「禁慾」的誤區,從而導致生理心理疾病和婚姻危機的出現,給對方和家庭帶來傷害不幸。要知道:學佛修行放下萬緣,不是要人無情,而是要不執著,離開了五欲六塵,也就離開了修行的對境,沒有五欲六塵,就沒有凡夫,也就找不到佛了。
因此,我們要積極學會能善於利用一切對境和有限的生命時間,來儘快完成自他二利的偉大事業,徹底解決生死的根本大問題。要明白: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觀緣起及心離染著,在六塵不染六塵,居五欲不貪五欲,如此經常思惟觀察緣起,日久便可融入心無掛礙的心境。
在歷境練心中,常修愛別離苦,常思苦、空、無常,對世間幻相徹底看破放下,著力磨礪自己的修學功夫,在真正意義上的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的攝持下,藉助因緣道用,珍惜緣分,盡職盡責,忠於家庭,忠於愛情,在淡化精神依戀和轉化**中好好用功證道。
總之,愛情婚姻的本身就是性空緣起,緣起的本性就是佛性。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果報,隨緣自在,自在隨緣。追逐、放棄愛情都是一種過錯,不管是否擁有愛情婚姻,都應在智慧攝受下行持佛法。
正如上師達真堪布講的:「有智慧有也行,沒有也行;沒有智慧有也不行,沒有也不行」。感恩上蒼我們所擁有的,感恩上蒼我們所沒有的。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該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時時刻刻感恩這一切。
學佛修行的人,如:和尚。他們修到最後,看到一切都覺得是空的,放下了,不執著。
6樓:匿名使用者
人本來就是這樣。
恢復本來面目而已。
這就是儒家說的,人之初,性本善。
看破 放下 是一種迴歸。
一般世間理解,我們是本來什麼都沒有的,要不斷拿東西加在自己身上,這樣來呈現升級狀態。
佛的教育告訴我們,正好相反,我們本來是什麼都有的,有東西障礙住而已,放下那些東西,我們本來的智慧德能就透出了了,放下越多,透出來的越多,完全放下,就完全恢復圓滿的狀態。
7樓:匿名使用者
再補充一下,我理解,所謂佛法的真諦並非世人所用語言和思維形容的理性或感性,而是建構於理性或感性之上的認識,通過佛法的修行徹底觀照到人類思想和精神的本質,也就是說它要做到的是認識人類的理性和感性的本質,並非理性或感性的區別。他要認知的至少是心(思維)的運作過程,這個運作過程當然不僅限於理性或者感性,因為理性和感性都是由心的運作而產生的。
當然更深一步的,我還不清楚,但可以大概知道的是,佛法的修行還要徹底認識生死的本質以及這個世間的本質,並且找到能夠自由於這個世間的方法。
以上是我的理解,請僅供參考,個人有個人的見解,請甚加分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理性 非感性
修行後的見性不是見的思維中的某個東西
而是見的心的本質 這個本質是見到的 不是你說出來或者想出來的見性(應該是其中的一部分吧)要見的就是你說、你看、你想、你聽等等這一切的本質 你如果用你的那個大腦去想 那就不是「見」了
而你見又不是用的眼睛去見,不是用的腦子去分別,不是用的語言去形容……或許可以這樣含糊的說,見的是你生命的本質
8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理解:放下和不執著確實是理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態度,但仍然不是你所說的理性最高階段。
做到放下和不執著,這只是佛法修證所得的入門階段,還有很多煩惱需要覺察和克服,面對「理性」仍有判斷取捨心和愛憎,最終消化「理性」這種意識後才可以得正覺
9樓:德馨短租公寓
你所說的抑制是在開始階段。
以後就是心理影響生理,生理改變心理,
也就沒有**了
如何看待佛系少年,我們該如何看待佛系少年
中國少年的主旋律一直是 奮鬥 二字,而今倒不必太在意什麼 佛系 短暫的舒緩之後,還是要在奮鬥路上一往無前。儘管 佛系 一說在社會中的影響不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 佛系 心態在廣大青年群體中的普遍存在,這無疑也體現了當代青年人的一種焦慮心態。隨著網際網路的傳播與放大,這種焦慮會不斷的蔓延,而擴散的焦慮必...
關於學佛,關於人生。學佛的人如何看待人生?
我也經歷了很多,很難熬,但是我都挺過來了。而且也像你一樣,對親朋人際交往冷淡,不過我是生來不喜歡殺生的。我們家與這些事很有緣很有緣很有緣,從小耳濡目染。對於神佛,我是又敬畏有好奇的,而且一開始我也變的不愛吃肉,不忍看到別人痛苦。不過可能是因為另一半的緣故。我又可以愛吃肉,可以忍受別人的痛苦,哎,誰讓...
如何在家修行學佛?持戒?誦課?唸佛?行善
陸過人間 阿彌陀佛!首先要先學明白 佛 是誰,怎麼回事,佛教是什麼,從認識佛教入手,你連佛是誰怎麼個來歷都不明白學什麼?冷華居士的 釋迦牟尼傳 找來看看!再從四諦十二因緣入手學習,心經,心經裡所有的名詞,菩薩是什麼意思,五蘊,無明,都在網上用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找來解釋,可以做筆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