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的問題有誤,《蘭亭集序》應該是在唐太宗的昭陵裡,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是真是假只能等到有朝一日開啟乾陵地宮才能真相大白。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餘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樑上,從不示人。
後被唐太宗派去的監察史蕭翼騙走。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如獲至寶。並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
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後,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 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現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的馮承素摹本(複製品),真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神龍本”是現存最接近 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 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遊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 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來龍去脈】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裡,談玄論道,放浪形骸。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 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 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獻子、凝之、渙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我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於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汙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專案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
“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大家把詩彙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於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闢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後心態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 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於它的書 法藝術。
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 ,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 藝術上多樣與統五的效果。《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我國書法藝術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後,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後以一“悲”字作結。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後過渡卻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跳虎臥”的神采。《禊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
2樓:匿名使用者
東晉時期的書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夠撼動。他傳頌千古的最佳書法作品就是寫於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蘭亭集序》,這是任何對中國書法有起碼瞭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有關《蘭亭集序》的故事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最為人們認可的一種說法就是:
唐太宗派蕭翼到辯才和尚那裡騙取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集序》後,把他一直帶在身邊,並留下了遺囑:死後用這一絕世珍品殉葬。世傳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卷》(現藏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即以繪畫形式反映此事。
所以後人都認定《蘭亭集序》最後的歸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裡。
當年,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當時就名滿天下、惹人追捧了。而唐太宗酷愛書法,是唐代頗有建樹的書法家、收藏家和書法理論家,一生致力於收藏王羲之的書法真品,據說先後共得到兩千二百餘件。《唐會要·書法》記載:
“貞觀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書鍾、王等真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載:“嘗以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齎古書,詣闕以獻。
”自得《蘭亭集序》後,更是喜歡得不得了,他在為《晉書·王羲之傳》寫《論》時,承認自己對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心慕手追”。他還在《筆意論》中談其臨摹王書心得:“夫學書者,先須知有王右軍絕妙得意處:
真書《樂毅論》、行書《蘭亭》、草書《十七帖》,勿令有死點畫,書之道也。”所以,唐太宗死後以《蘭亭集序》陪葬是完全順乎事理的。
昭陵在歷史上曾經被盜過,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就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巨集麗不異人間”。可想象出這個“山下宮殿”內部寢殿層層疊疊悠遠巨集麗的情景。
但昭陵還沒有正式發掘,其墓道地宮的情況現在很難全面掌握,史料對它的記載只有新舊《五代史·溫韜傳》及《唐會要·陵議》。據這些史料記載,昭陵依山鑿石為元宮(墓室),從墓道至墓室山約七十五丈,前後安置了五道石門。墓室內富麗堂皇,不異於長安城的九重宮闕。
墓道東西兩廂列置著許多石函,石函內裝著鐵匣,匣內裝著珍貴的陪葬品,傳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和漢代鍾繇等古代著名書法家的許多墨寶都在其中。南宋大詩人陸游作詩感嘆:“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也印證了《蘭亭集序》被陪葬在昭陵的說法。
近來有一種說法:昭陵被盜時並未見《蘭亭集序》的蹤跡,因此《蘭亭集序》可能並未按照唐太宗的遺願陪葬在昭陵裡,而是被他的兒子高宗李治留下後最終被埋於他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之中了。由於乾陵是公認至今未遭盜劫的唐代帝陵,這讓《蘭亭集序》的下落更加撲朔迷離了。
李世民的功績和名望都是帝王當中一流的,他對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崇拜和追求使得他的書法水平也大大高於其它帝王。其代表作行書勒石作品《溫泉銘》和《晉祠銘》鳳翥龍翔,意境高古,一直流傳至今,被公認是上乘的書法藝術瑰寶。他的書法藝技當中有多少是受王羲之的影響?
真本《蘭亭集序》與世傳的神龍本、定武本、褚遂良摹本等究竟有多少差別?以昭陵之堅固深邃,盜墓者能將《蘭亭集序》拿走嗎?為何真本《蘭亭集序》始終沒有在世上露過面?
我們還能在今天諸多的王羲之作品的摹本中最終見到這件被人們追逐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至高無上的書法真品嗎?世人至今也還在拭目以待。
3樓:匿名使用者
追蹤消失的《蘭亭集序》
日前,中國大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指稱,在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至少有五百噸的珍寶,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考古所方面認為,王羲之流傳千古的書法絕作《蘭亭集序》,極有可能就埋藏在乾陵中。
此一訊息立刻引發熱烈討論。根據歷史記載,《蘭亭集序》是唐太宗的陪葬品,永遠埋藏於他的陵墓——昭陵。如今陝西考古所專家的推論,又讓大家開始好奇《蘭亭集序》的真正下落。
未隨之陪葬
歷史記載,唐太宗千辛萬苦取得《蘭亭集序》真跡後,除了勤加臨摹之外,更在臨終之際,對即將繼位的唐高宗,表達想讓《蘭亭集序》陪葬的心願。原本也喜愛書法的高宗原本有猶豫,畢竟讓《蘭亭集序》這樣的千古佳作從此深埋於地底,實在有些不妥,但在當時的中書令褚遂良催促下,高宗最後還是決定讓《蘭亭集序》成為父親的陪葬品。
原本以為《蘭亭集序》就此消失,但在五代時期,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盜劫昭陵,據《新五代史溫韜傳》記載,溫韜在進入昭陵後,在唐太宗正寢的東西廂列石床上,發現一個鐵匣,裡面盡是珍貴的字畫,溫韜二話不說全部取走。
如果照《新五代史》的記載,《蘭亭集序》真本應落入溫韜手中,但根據後人記錄溫韜所盜走的物品清單之中,照道理,溫韜得此一珍寶,應有訊息流傳出來才是,「至少也應該命人拓制幾本才對,但後世完全沒有發現溫韜版的《蘭亭集序》拓本。」陝西當地的研究人員認為,溫韜應該沒有取得《蘭亭集序》。
一九八四年,陝西省西安市西大街樑家牌樓拆除舊房時,偶然在屋簷下發現了元代《蘭亭序》碑刻拓片四幅,第四幅拓片有二篇跋文,其中一篇為宋代蔡挺所著,他在跋文中指出,《蘭亭集序》陪葬時,被李世民的姊妹用偽本調換,真跡留存人間。至於李世民的姊妹究竟指何人,蔡挺並未多加說明,而之後的歷史文獻也未記錄,蔡挺的跋文逐成為懸案一件。
既然唐太宗的姊妹都可能搞掉包的把戲了,那繼位者唐高宗不就更有可能?唐高宗也是一名非常喜書畫的皇帝,他在這方面的造詣甚至超過唐太宗,這樣一位愛好藝術的人士,見到《蘭亭集序》豈有不心動之理?想想,唐高宗心愛的武則天,也是從唐太宗死後才娶回來的,與父親共愛一女都不怕人家說閒話了,一本《蘭亭集序》又怎麼難得倒唐高宗。
也就是因為如此,陝西考古所才敢大膽推測《蘭亭集序》極有可能就埋藏在乾陵中。
雖眾說紛紜,但長期關注《蘭亭集序》下落的大陸《 西安晚報》記者呼延思正認為,《蘭亭集序》應該還在唐太宗昭陵裡。「那時的技術與照明裝置,根本不可能讓溫韜有機會完全取走昭陵的珍寶,雖然他的清單中沒有發現《蘭亭集序》,但後代的歷史中,《蘭亭集序》也不曾再出現過,所以《蘭亭集序》依然在昭陵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化為灰燼?
除了未隨唐太宗下葬外,也有人認為,當年唐太宗施詭計取得的《蘭亭集序》根本不是真跡。在一代大導演李翰祥的電影作品《風流韻事》的其中一段,便是敘述這段故事。故事中,唐太宗派出的監察御史蕭翼用計騙了王羲之的後人辨才大師,而取得《蘭亭集序》「真跡」,但最後回得宮廷後才發現,自己上了辨才的當。
這雖然只是電影情節,但也有部分人士認為,這樣的結局也不無道理,「王氏後代應該都面臨這種被要求交出《蘭亭集序》的困境,自然也發展出一套應對的方式。」陝西考古所認為,蕭翼也有可能被辨才騙了,「王羲之的後人智永與**辨才臨摹《蘭亭集序》千萬回了,已到了幾可亂真的地步,蕭翼、唐太宗誤認為他們的臨摹才是真跡也是極有可能的。」
如此說來,《蘭亭集序》也有可能依然存放於辨才所居住的永欣寺中羅?但永欣寺在後來屢遭兵劫,而辨才之後,王氏已無傳人,如果《蘭亭集序》真的存放於永欣寺中,那下場極有可能隨著戰火與動亂化為灰燼。
《蘭亭集序》真偽的問題一直是藝術界的焦點話題,但即使爭議不斷,大家都同意《蘭亭集序》是一篇上乘的書法作品,它的藝術價值值得永為後世流傳。
乾陵是答案
《蘭亭集序》的真跡在何處?現在大家的眼光都投向乾陵,彷佛乾陵就是《蘭亭集序》懸案的最終解答。
然而乾陵的開挖卻是遙遙無期。「國家文物局與陝西文物局已達成共識,未來將不會開挖乾陵。」呼延思正表示,至少未來三十年以內,大陸當局對乾陵不會任何的動作。
「因為挖出來之後,維護、存放都會是一大難題。」呼延思正表示,乾陵的東西太多、太珍貴了,挖掘過程不但很容易傷到這些珍貴文物,挖掘出來後,更容易因保護不周而使這批文物受到破壞,「除非考古所推測乾陵內部出現崩塌、損毀的危機,才有可能進行緊急開挖、搶救,否則,不會有任何的開挖計畫與行動。」
這麼看來,《蘭亭集序》依然還會是歷史學者、夢想者、**家最愛的懸案。至於《蘭亭集序》會不會在乾陵呢?我們只能等待歷史肯不肯與我們分享這個真相了。
《蘭亭集序》經王家代代收傳,到了七世孫智永手上,他將它傳給辨才和尚。這事被喜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知道後,立刻派人召辦才入宮索取,但辨才推說,《蘭亭集序》歷經變亂,現今已不知所在。唐太宗為取得《蘭亭集序》真跡,派遣監察御史蕭翼前往求取。
蕭翼打扮成潦倒書生,與辨才成了性情相投的好友。某天,蕭翼自稱先世傳習王羲之、獻之書法,並出示所攜帶的收藏品,並以言語刺激辨才,辨才最後為了先人的聲譽,從屋頂的樑上取下《蘭亭集序》給蕭翼欣賞。蕭翼得知《蘭亭集序》存放的地點後,趁著辨才外出,取走《蘭亭集序》,辨才得知上當後,也無法爭回,最後抑鬱而終。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據說在梁武帝曾收集他的書法作品達15,000件,唐太宗有3,600件,到宋徽宗時尚儲存243件。目前傳世墨跡則不多,真跡更是無一留存。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
他的行書名品《快雪時晴帖》唐鉤填本,目前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你說蘭亭序是在哪個墓陪葬呢,《蘭亭集序》究竟在誰的墓裡?
婉嫕男 長期以來,學界盛行的說法是 蘭亭集序 被對之愛不釋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帶進了棺材,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大唐貞觀盛世,文韜武略的李世民對書法情有獨鍾,尤其喜愛 書聖 王羲之的墨寶,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廣為蒐羅王羲之作品。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餘興來時摹揣度之,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
如何理解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生死觀
手機使用者 王羲之 蘭亭集序 既有良辰美景 賞心樂事的鋪陳,又借題發揮,圍繞生死的重大問題抒發感慨。雖然文章內容比較艱深,卻是對學生進行生死觀教育不可多得的名篇。其一在於第二段中作者引用的古訓 死生亦大矣 這句話出自 莊子 德充符 常季曰 彼 王駘 兀者也,而王先生 王 超過 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
讚美王羲之的句子,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表達作者生死觀的句子
香菇戰寶 1 庾翼 東晉 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譯文 庾翼 我過去有伯英章草十張紙,過江顛沛,於是就丟失了,常常感嘆妙跡斷。忽然看見您回答我哥哥寫信,有如神明,在回到過去看看。2 蕭衍 南北朝 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