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舒雅學姐
啟示:人要成才,必要經受磨難。尤其在亂世中,一定要有敢於擔當的英雄。
人要成就大事,必須在身體上、思想上、行為上經受艱苦磨難。這一點挫折是會磨練人的意志的,不能輕易放棄。人處於困境中才會奮發,國家沒有憂患,便會滅亡。
憂患使人謀求生存,安逸舒適使人走向死亡。憂患意識不可失,防範措施不可少。古人尚且有憂患意識,在生活優裕的今天,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沉浸於安逸享樂之中,要努力進取,充實自己。
2樓:蹦迪小王子啊
1、人要成才,必要經受磨難。
2、人要成就大事,必須在身體上、思想上、行為上經受艱苦磨難。
3、人處於困境中才會奮發,國家沒有憂患,便會滅亡。
4、憂患使人謀求生存,安逸舒適使人走向死亡。
擴充套件資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3樓:笨鳥愛問
就是要有危機感,不能貪圖眼前利益。想想那些亡國諸君,就好理解了。
4樓:甜心蜘蛛
憂患使人謀求生存,安逸舒適使人走向死亡。
5樓:匿名使用者
人才是從不斷磨練中鍛煉出來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啟示
6樓:陶爍陽莞爾
苦難促人奮進,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喪失鬥志
7樓:不均看似u盾
1.歷經憂患成大器,貪圖安樂葬人才。
2.生無情輕於鴻毛,死有意重於泰山。
8樓:無錫
憂患使人生存發展,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9樓:匿名使用者
人應在憂患中邁向成名,人會在安樂中走向頹廢.
10樓:匿名使用者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給我們的啟示?
11樓:精神佈道者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中十分有名的一篇文章,而且它也是屬於一篇論證方面十分嚴謹的說理類的散文,主要的講的故事還是屬於十分勵志的典範,文中的六位胸懷天下的有志之士正是憑藉自己在困苦之中不斷磨鍊自己的意志最終成就了的一番事業,全文整體採用的都是關於列舉歷史上的那些事例以及以通俗易懂的道理為廣大讀者指出其精髓所在,在寫法上也頗具層次感以及給人縝密的感覺;此外,這片散文還有一個十分亮眼的地方在於它用了許多的排比句和對仗句,這是許多同型別的文章所少有的,給文章整體多增添了一絲勢不可擋的氣勢,同時也增加了一定的說服力。
但是這篇文章最讓人影響深刻的是作者自身在遭遇到困難的時候,心中積壓著無數的痛苦和憂慮,但是通過自己不斷地突破這些障礙,進而逐漸地從裡面走了出來,活躍了自己的情緒狀態,其中有幾個小點比較有意思,首先是關於「傅說」,其實這是殷商時期的一種刑徒,築於傅巖;其次就是「版築」,這是兩塊夾板之間採用放土的形式進行夯實,以修築牆用;最後就是「百里奚」,這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人,他自己本身是被俘虜了,但是晉國將自己的公主下嫁於秦國的時候,順便把他也捎上了。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段一直到今天依舊廣為傳頌,可以認識到在今天這樣的大環境中依舊是有許多人追求這樣的精神狀態。內心困苦,心思阻塞這一切都不可怕,古代的賢才都是這麼過來的,只要我們自己昂起頭直麵人生,那麼風雨後也終會見彩虹。
12樓:王子語文課
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個小瑕疵,你讀出來了嗎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哪兩個方面論述了什麼道理
13樓:金牛咲
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方面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心論點為第3、4段:論述人處於困境才能奮發,國無憂患則往往遭滅亡的道理。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選段: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擴充套件資料
文章主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
特別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14樓:毗沙王
從國家的角度反面論述了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者」的危害,最後歸結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的中心論點。
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鍊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滅亡)。
15樓:鎝糖度
一個人假設常處於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鬆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內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
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賞析
16樓:金果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
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
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
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
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作者介紹: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相傳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
父名激,母鄒氏。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後世尊稱為亞聖。其**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
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體現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出來的。在擔心害怕中生存發展,在安逸享樂中萎靡死亡。它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既有例項,又析事理;既有正面說,亦有反面說,由此及彼,逐層深入,就是為了突陷主旨,從而達到點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出來的這中心的目的。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古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張海迪身殘志堅,刻苦學習,學會了多種外國語言,不學會了針灸,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海倫 凱勒盲 聾 啞,但她刻苦勤奮,學會了寫作,成為美國著名的作家 教育家。十七歲的體操運動員桑蘭,在一次體操比賽中,不慎摔倒致殘,但她並沒喪失生活的勇氣,始終以燦爛的微笑面對生活,努力鍛鍊,學會自立,現在正就讀於北京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介紹,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作者介紹
南邕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 仁 發展為 仁政 的學說,提出 民貴君輕 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 仁政 要與民 同樂 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 孟子 孟子 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 二是善於以典型事例 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啥意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於」是什麼意思?
班丘寄藍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自 孟子 告子下 意思是艱苦的生活環境能夠鍛鍊人們堅強意志,激勵人們不斷進取 安樂的生活條件容易腐蝕人,沉湎其中會走向頹廢乃至滅亡。原文 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 之中,傅說 舉於版築 之間,膠鬲 4 舉 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 孫叔敖舉於海 6 百里奚舉於市 7 故天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