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04 16:07:36

1樓:小小仙啊

有仁德的人見此性此道,即認為是仁,聰明的人體察此性此道,就認為是智。

出自西周姬昌所寫的《周易》中的《繫辭》。

原文如下: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譯文如下:

繼續陰陽之道而產生宇宙萬事萬物的就是善,成就萬事萬物的是天命之性,亦即道德之義。有仁德的人見此性此道,即認為是仁,聰明的人體察此性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日常受用,遵循此道此性而各遂其生,而不知曉,所以君子之道能含蓋萬有,為萬物之根,而知之者卻很少呀!

2樓:一棵白菜樹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的意思是 比喻因個體差異,對事物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解釋】

常用義:仁者從仁的角度看待,智者從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本義: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去認識事物,有如佛家明心見性,心中有仁者就從仁的角度去考察發掘事物仁的一面,智者就從智的一面去考察發掘事物智慧的一面。

【用法】

複句式;作主語、分句

【出處】

《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原文】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譯文】

陰陽的交替變化就叫做道.相繼不斷就是善,成就萬物的是性.仁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 它叫做智.

平民百姓每天接觸陰陽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它表現出來就是仁,隱藏起來就是用,鼓動萬物,不與聖人共同勞神憂慮,它的崇高品德和偉大業績達到了頂點.擁有萬物就叫偉大業績.

不斷更新就叫崇高品德.變化不止就叫易.生成物象就叫乾.

仿效乾而完成物象就叫坤.窮盡卦支而預知未來就叫佔問.承接更新就叫事.

陰陽交替不可把握就叫神奇.

【近義詞】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反義詞】

異口同聲

3樓:趙庚白

此問比較完整的句子是:

【原文】仁⑴者見⑵之⑶謂⑷之仁⑸,知⑹者見之謂之知⑺,百姓日⑻用⑼而⑽不⑾知⑺,故⑿君子⒀之道⒁鮮⒂矣。

【譯文】有博愛之心的人對《易經》發表見解時會說《易經》寫的是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道德觀念,有智慧的人對《易經》發表見解時會說《易經》寫的都是知識。《易經》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某一時間也實用,然而他們卻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所以這部帝王的學說達到了極限。

註釋:⑴「仁」博愛。《韓非子·解老》:「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⑵「見」見識,見解。張融《與豫章王嶷牋》:「區區短見,深有恨然。」

⑶「之」代詞。指代事物。《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

⑷「謂」說。《廣雅·釋詁二》:「謂,說也。」

⑸「仁」古代一種道德觀念,其核心是人與人相親相愛。《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⑹「知」「智」的古字。智慧,才智。《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一官。」

⑺「知」知識。《論語·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⑻「日」日子,某一時間。《詩經·豳風·七月》:「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一之日、二之日:周曆一月二月的日子。)

⑼「用」應用,實用。《荀子·解蔽》:「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

⑽「而」表示轉折關係。但,卻,可是,然而。《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⑾「不」無,沒有。《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⑿「故」因此,所以。《史記·留侯世家》:「夫秦無道,故沛公得至此。」

⒀「君子」《國語辭典》在位者或君王。《禮記·曲禮上》:「故君子式黃髮。」 唐孔穎達《正義》:「君子謂人君也。」

⒁「道」學說,主張。《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

⒂「鮮」xiǎn達到極限。《康熙字典》又【廣韻】【集韻】息淺切,音獮。【易·繫辭】故君子之道鮮矣。

【釋文】盡也。(盡:達到極限。

《呂氏春秋·明理》:「五帝三王之於樂,盡之矣。」。

注:「極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意思

4樓:慕m沐白

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見此性此道,即認為是仁,聰明的人體察此性此道,就認為是智。

這句話出自《周易·繫辭上》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繫辭,一般上是指《易傳·繫辭》或《周易·繫辭》。亦稱《繫辭傳》,分為上、下兩部分。

《繫辭》解釋了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義說、取象說、爻位說;又論述了揲著求卦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筮法和卦畫的產生和形成。《繫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聖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制器,四才是卜佔。

《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讀《易》要於憂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凶為吉的手段。

《繫辭》是《十翼》中的兩篇。《易傳》思想的主要代表作,「系」為系屬之義。孔穎達疏:

「系屬其辭於爻卦之下。」為《周易》**之外全書原理的通論。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立論,說明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陰陽、動靜、剛柔等相反屬性的事物;提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生生之謂易」的觀點。

認為相反事物的「相幸」、「相蕩」、「相推」、「相感」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是萬物化生的源泉。提出「是故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的宇宙衍生觀。認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即事物必須經過變革才有前途。

同時又承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永恆性。還闡釋八卦**、占筮方法、聖人四道、乾坤德性和功用、九卦的含義等等。

對中國古代哲學產生了巨大作用,傳中提出的太極、兩儀、道、器、神、幾、意、象等,作為哲學範疇被後世廣泛運用。文中以蓍求卦法成為象數學的重要依據。

5樓:匿名使用者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rén zhě jiàn rén,zhì zhě jiàn zhì

〖解釋〗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處〗《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示例〗俗話說:~,所以我們對這些人的看法應該理解。

【原文】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①。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②。成象之謂乾。

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③。通變之謂事。

陰陽不測之謂神。

【註釋】

①鮮:少,這裡指很少有人瞭解。②日新:不斷更新。生生:變化不止.③極數:窮盡卦、交的變化。

【譯文】

陰陽的交替變化就叫做道。相繼不斷就是善,成就萬物的是性。仁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 它叫做智。

平民百姓每天接觸陰陽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它表現出來就是仁,隱藏起來就是用,鼓動萬物,不與聖人共同勞神憂慮,它的崇高品德和偉大業績達到了頂點。擁有萬物就叫偉大業績。

不斷更新就叫崇高品德。變化不止就叫易。生成物象就叫乾。

仿效乾而完成物象就叫坤。窮盡卦支而預知未來就叫佔問。承接更新就叫事。

陰陽交替不可把握就叫神奇。

【讀解】

《繫辭》的作者在這一節裡闡發自己對「道」的看法,認為宇宙萬物產生的根源在於「道」,即陰與陽的交替變化。道的變化是 無窮無盡的,道也無所不在,卻難以把握,只有聖人君子才能完全領悟。

這些抽象的議論都在表達一種宇宙觀,一種哲學思想,難怪晉通百姓不大搞得清楚。不過,如果不要說得那麼高深,」百姓還是可以懂的。比如生命,來自於雌、雄的結合。

比如花朵,生於陽光和土壤。比如時光,由白天和黑夜構成。這就是陰陽交替結合產生萬物。

陰陽觀具有中國特色,深入咱們心裡,我們自古以來就用它看待和解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

參考資料

6樓:弓天佑憑舒

選自《周易.繫辭上》對客觀事物的複雜現象,仁者把它叫做仁,智者把它叫做智。意謂對同一認識物件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識。成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和「見仁見智」本此。

7樓:周睿好同嬪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8樓:梨花春曉

知通智意思是:仁者見它說它是仁,智者見它說它是智。指對待同 一事物,其見解因人而異。

語本《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高亨注:

「知讀為智,陰陽之道,衤複雜而少變化。人面臨具體現象,往往有不同認識,仁者見之則謂之仁,智者見之則謂之智。」

9樓:趙庚白

此問比較完整的句子是:

【原文】仁⑴者見⑵之⑶謂⑷之仁⑸,知⑹者見之謂之知⑺,百姓日⑻用⑼而⑽不⑾知⑺,故⑿君子⒀之道⒁鮮⒂矣。

【譯文】有博愛之心的人對《易經》發表見解時會說《易經》寫的是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道德觀念,有智慧的人對《易經》發表見解時會說《易經》寫的都是知識。《易經》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某一時間也實用,然而他們卻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所以這部帝王的學說達到了極限。

註釋:⑴「仁」博愛。《韓非子·解老》:「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⑵「見」見識,見解。張融《與豫章王嶷牋》:「區區短見,深有恨然。」

⑶「之」代詞。指代事物。《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

⑷「謂」說。《廣雅·釋詁二》:「謂,說也。」

⑸「仁」古代一種道德觀念,其核心是人與人相親相愛。《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⑹「知」「智」的古字。智慧,才智。《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一官。」

⑺「知」知識。《論語·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⑻「日」日子,某一時間。《詩經·豳風·七月》:「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一之日、二之日:周曆一月二月的日子。)

⑼「用」應用,實用。《荀子·解蔽》:「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

⑽「而」表示轉折關係。但,卻,可是,然而。《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⑾「不」無,沒有。《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⑿「故」因此,所以。《史記·留侯世家》:「夫秦無道,故沛公得至此。」

⒀「君子」《國語辭典》在位者或君王。《禮記·曲禮上》:「故君子式黃髮。」 唐孔穎達《正義》:「君子謂人君也。」

⒁「道」學說,主張。《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

⒂「鮮」xiǎn達到極限。《康熙字典》又【廣韻】【集韻】息淺切,音獮。【易·繫辭】故君子之道鮮矣。

【釋文】盡也。(盡:達到極限。

《呂氏春秋·明理》:「五帝三王之於樂,盡之矣。」。

注:「極也。」)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孔子說 我未見過好仁者,亦未見過惡不仁者。好仁者,此人以行仁為所好。惡不仁者,此人遇見不仁之人則厭惡之。好仁者,惡不仁者,孔注就兩人解說,先儒亦有作一人解說,以為一人心中有好有惡。兩說可以並存。好仁者,無以尚之。孔安國注 難復加也。尚亦通上。好仁的人,凡事皆依於仁,此是實行仁德的上等者,無人更上於他...

超獸戰士之仁者無敵大結局

天羽,火麟飛,龍戩,泰雷,苗條俊都被冥王吸入黑洞裡了。續集好像是他們在黑洞裡遇到雪皇。然後就出來了,之後時空亂流,超獸戰士們看到了十萬年前那場戰爭,信念都崩潰了,好像是這樣吧,不過猛虎黑豹超獸不知怎麼冒出來的,就是第1集那個打籃球白頭髮的,還有那女的。超獸武裝之仁者無敵001 平行宇宙 002 玄易...

人者見人,志者見志。什麼意思,仁者見仁, 志者見志 是什意思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出 處 周易 繫辭上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r n zh ji n r n,zh zh ji n zh 解釋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