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愛
三國演義把他的才能放大了不知道多少倍!他不出現,曹操早就統一全國了,以曹操的才能,百姓的生活指數比三國不知道高處多少倍!所以說諸葛亮也就是zb範!
2樓:匿名使用者
是一個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二流的軍事家、發明家。
正史裡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咋樣? 20
正史中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3樓:七七的小店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評價: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
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馬允剛:「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
曾國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帥,凡宮中府中以及營中之事,無不兼綜,舉郭、費、董三人治宮中之事,舉向寵治營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則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軍中親為裁決焉。
「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錢穆:「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正史中的諸葛亮與野史中的有什麼不同
4樓:自娛自樂說今宵
一、草船借箭
1、正史:草船借箭,歷史上真有其事,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2、野史: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二、六出祁山
1、正史: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從祁山出兵伐魏僅有兩次。
2、野史: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漸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三、空城計
1、正史:事實上,這只是郭衝在註解裡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後回駐宛城,和發生地點相隔千里,和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虛構的。
2、野史: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5樓:匿名使用者
史書上就是這樣記載諸葛亮北伐的,他屢屢進兵,不僅未能成功,甚至可以說寸土未得。說諸葛亮是大軍事家——完全沒有成功的例證,怎麼證明他軍事能力強?何況仔細分析他的用兵,平庸之處,每每畢見。
臺灣軍事史家李震先生說得好:「觀諸葛亮用兵,在戰略上均只見其正,不見其奇,則無可辯護者,至於演義**謂諸葛用兵神奇莫測者,乃無根之言耳。」
就以第一次北伐為例。此次北伐,可以說是時機選擇得最好的,曹魏以為劉備完蛋以後,蜀中就無人了,根本沒有防備,結果被一棒子打懵。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
(諸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叛魏應(諸葛)亮,關中響震」,形勢一派大好。因此後人評價說,「若(諸葛)亮速進,則三郡非中國之所有也」。可惜,諸葛亮「徐行不進,既而官兵上隴,三郡復,(諸葛)亮無尺寸之功」。
諸葛亮行軍力求其穩,不肯疾趨,昔曹操「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遂於當陽長阪大敗劉備,利有必趨者也;而亮計不及此,死抱住「必蹶上將軍」的古訓,其與趙括相差幾希?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諸葛亮治蜀,不能富國而妄求強兵,其何異於緣木求魚?況其用兵又實在平庸。南宋陳亮等書生稱「孔明以步卒十餘萬,西行千里,行行然,求與之戰,而仲達以勁騎三十萬僅能自守,來不敢敵,去不敢追,彼豈孔明敵哉」,認為蜀軍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這是諸葛亮善兵的明證。
其實戰爭的成敗要依據戰略目標是否達成來作判斷,諸葛亮的目標是西據隴右,進圖中原,他達到目的了嗎?他能算掌握了主動嗎?一出祁山,張郃直擊其必救——街亭,大破馬謖,他前功盡棄;二出祁山,曹真料其必出陳倉,使郝昭守之,以逸待勞,又大挫諸葛亮的鋒銳;三出、四出,司馬懿以堅守之策,教其糧儘自退。
由始至終,諸葛亮竭盡心力,卻寸步難行;魏勞戰之卒少,卻收防禦戰之全功。實際上戰爭的主動權一直掌握在魏軍手裡,是以蜀因戰益弱,魏被兵不傷,終於有二士滅蜀之役。因此,魏人稱「(諸葛)亮糧盡勢窮,憂恚嘔血,一夕燒營遁走,入谷,道發病卒」,雖語帶譏諷,細思卻也不無道理。
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七擒孟獲。但《漢晉春秋》及《華陽國志》中有說過「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而鄂煥、祝融、孟優、木鹿大王等都是**所創作。
六出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
《後出師表》:多認為是後人偽託,並非諸葛亮所作。
司馬懿與諸葛亮:諸葛亮頭三次北伐時,魏軍並非司馬懿統領。
氣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陽。
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
諸葛亮用兵: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
火燒上方谷:諸葛亮大破魏軍於滷城,司馬懿僅以身還保營。《三國志》未提用何種戰法大破魏軍。陜西鄉野傳說與演義無大異;上方谷,一說葫蘆谷,疑為滷(ㄌㄨ;參聲)城的渾稱
七星燈續命:南北朝之奇門遁甲,史傳為孔明所創。歷史上亦有孔明亦精通《周易》、卜算、八卦、五行、天文、觀星等,魏晉士人常引以為奇,傳為異談。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並非諸葛亮遺計,《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祕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
兩軍相近時,蜀漢將軍姜維和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做勢佯攻,司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軍入谷然後發喪。當時在蜀中就傳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話。
魏延反叛,被馬岱誅殺:魏延與楊儀不和,相爭失敗、兵敗被殺。
綜上所述,諸葛亮既不是大政治家,也不是大軍事家。在當時代,他也許是比較傑出的一個人物,但是某某家某某家的帽子真要給他戴的話,大概只有「發明家」三個字勉強安得上。諸葛亮的形象演變和關羽很相象,都是作為統治階級宣揚忠臣孝子的工具,被逐漸拔高,最後於《三國演義》中成為聖人的。
你若喜歡**中虛構的人物形象,那誰都管不著,如果想要談這段歷史,還是把他們請下神壇,拭去覆蓋在他們臉上重重的迷霧,通過史書去歸納一個比較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吧。
6樓:熙璃
後面的史書是晉國書寫的吧?
7樓:匿名使用者
正史諸葛亮不會武功,野史諸葛亮能揮劍入石。正史諸葛亮不會穰星,野史諸葛亮穰星借命。正史諸葛亮南征最遠到昆明以南,野史諸葛亮南征到了緬甸。
正史諸葛亮出征騎馬,野史諸葛亮出征坐四輪車。正史諸葛亮戴諸葛巾手搖鹿拂,野史諸葛亮頭戴綸巾手搖白羽扇。
正史中的諸葛亮與野史中的有什麼不同
自娛自樂說今宵 一 草船借箭 1 正史 草船借箭,歷史上真有其事,據 三國志 記載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2 野史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 限十天造十萬支箭 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
諸葛亮在正史上都做了哪些豐功偉業
諸葛亮 用兵如神 歷史上的諸葛亮善於內政治理,用兵並非其所長,可通過下面事實說明 火燒博望坡 此乃劉備所為,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 此乃孫堅 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 借東風 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 赤壁之戰 只有智激孫權是史實...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的優勢大,正史中的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強?
司馬懿。記得還有一次被曹睿剝奪了兵權。魏明王曹睿跟司馬懿簡直說翻臉就翻臉,戰事吃緊被迫啟用司馬懿,戰事稍緩當即剝奪司馬懿兵權.司馬沒有阻力?歷史上,諸葛亮北伐採取攻勢多一些,略佔優勢,可只取得一些小勝,司馬懿則揪住諸葛亮的兩個致命弱點,甚至可以說,諸葛亮最終是被司馬懿活活拖死的。1 蜀道艱難,軍糧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