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託孤》中諸葛亮的為人,歷史的諸葛亮為人

時間 2021-12-24 18:20:00

1樓:匿名使用者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

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裡,悲傷嘆息,還有什麼用呢

解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淨,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很明顯的收買人心的

3樓:商都緣

用兩句話可以概括諸葛亮的為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4樓:雨淑兒

孔明他~~~~~~自己有得天下之才,卻因為劉備的知遇之恩,一直效忠無能的劉禪,這一點很難得啊~

還有,他死後只留下幾畝薄田,800株桑樹,是丞相里難得的清廉者~~~~

亮哥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太累了~~~~讓府令史們心疼~~

歷史的諸葛亮為人

5樓:櫻空雨瞳

諸葛亮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他也和曹操一樣,成為後世誤解的人。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 ,父親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

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

後來他避亂江東而被孫權重用,並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亮的弟弟諸葛鈞史書上記載甚少,只說他一直追隨諸葛亮,後來當過蜀國的長水校尉。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諸葛誕。

他在魏國出任軍政要職,位極人臣。諸葛家族在這一時期,不僅僅英才輩出,而且他們在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中都執掌權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而他們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諸葛亮。諸葛亮曾隱居在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時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之後出山助劉備佔取荊、益兩州,最終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主管一切政務。

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五次出兵北伐,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是許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看《三國演義》或是京劇,大家都曉得,他身著八卦衣,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氣定神閒,謀劃出空城計或草船借箭這樣膾炙人口的妙計。但真正的諸葛亮不似京戲裡面的倜儻,也沒有《三國演義》裡的神機妙算。

《三國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書,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後面加個跋,說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對人很忠實,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願意為劉備肝腦塗地,而且他一輩子對人很寬厚,法律嚴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話「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打仗並不是他的長處。這就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不一樣了。羅貫中在**中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蹟,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羅貫中所寫的諸葛亮,更不是京戲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當年在劉備三顧茅廬做「隆中對」的時候,已預見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過魯肅也看出了這情勢。當時中原已經打了幾十年的內戰,而且劉備根本還沒進四川,連荊州都還沒拿到手,諸葛亮就可預見四川會屬於劉備,所以也有人懷疑「隆中對」的真實性。

那為什麼劉備託孤諸葛亮?

這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為何唯一是因為那時法正已死,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許靖、劉巴、馬良都已去世。有威望有能力的,只有趙雲與魏延。能夠託孤的則只有諸葛亮。

劉備放心的下嗎?既放心又不放心。

放心不難理解。對於諸葛亮的忠誠與能力,劉備從不懷疑。不過最讓劉備放心的還是諸葛亮的謹慎。

諸葛亮一生唯謹慎。因此當劉備要豪賭一把時,他得靠龐統與法正;當他要守住家業時就得靠諸葛亮了。

那麼劉備為何還不放心?因為事關重大。因為他要託付出去的不只是兒子,更有他一手建立的蜀漢政權。

這個政權危機四伏既有外患也有內憂。外患毋庸置疑當然是曹魏與東吳,那麼內憂是什麼呢?

益州本土境內有三種勢力:

一:益州本土士族。

二:東州劉璋舊部。

三:荊州劉備親信。

、劉備深感憂慮。但它也表現出驚人的政治智慧。

劉備託孤時任命李嚴為副。因為李嚴原為劉表的人後投降於劉璋,劉備入蜀後又投降於他。這一人事安排也用心明顯。

那為何蜀漢還亡?因為諸葛亮一個人根本挑不起這個大梁

其實諸葛亮有著與曹操驚人的相似處,他們都走一條路以法治國,但是諸葛亮的政改失敗了,而曹操的成功了。政改失敗的諸葛亮只有去做道德楷模:人們對他的「出師未捷」唏噓不已,對他的「三顧乃見」羨慕有加。

諸葛亮要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就只有嚴格要求自己。至少,諸葛亮做到了兩袖清風。正是這種高風亮節,讓他贏得了人民群眾由衷的敬佩與懷念。

也許這就是歷史。歷史並非總是能夠真實的呈現自己的本來面目,歷史形象也總是不如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影響深遠。而群眾的偶像這是不容討論與批判的。

不可否認,諸葛亮身上有太多閃光點的精神。它的心繫天下,憂國憂民,鞠躬盡瘁,廉潔奉公,謙虛謹慎看,都堪稱千古楷模。事實上,作為歷史人物的曹操和諸葛亮,不過是長江的前浪後浪;作為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的曹操和諸葛亮,則是一枚硬幣的正面與反面。

這枚硬幣一面是天使,一面為魔鬼。諸葛亮既然被看成天使 那麼曹操只好去做魔鬼:諸葛亮既然是後浪那麼曹操只有被拍在沙灘上了。

6樓:彭德會

寬容,,大方,為人聰明

急用劉備和諸葛亮的簡介,三國演義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內容簡介

劉備人物簡介 字玄德,涿郡 今河北省涿縣 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 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劉備白帝城託孤,為什麼要將諸葛亮和曹丕對比

手機使用者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頂尖的謀士之一,他原本躬耕於隴畝,後感於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答應出山相助。此時劉備還沒有任何根基,正是憑藉諸葛亮的努力,才得以拿下荊益兩州,並奪得漢中,成就了霸業。後來劉備託孤白帝城,將一生的基業和幼子全部託付給他,他則一面輔佐幼主劉禪,一面準備北伐,想要完成劉備恢復漢...

三國演義中,劉備託孤時為何對諸葛亮說可以取代劉禪?

因為劉備十分了解自己的兒子劉禪,知道他不是當帝王的材料,同時他也知道,就算諸葛亮取代了劉禪,也一定會善待他。因為劉備是個明君,而且他信任諸葛亮。劉備覺得與其讓江山在自己兒子手裡走向衰退,不如交給有才之士。他這是在說漂亮話呢,提前說好話,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阿斗這就不講道義了。劉備託孤欲讓諸葛亮代之,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