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建立一個堡壘,保護自己的文明,排斥外來的文明侵擾。屬於一種保守的策略。
這個一般是弱小的時候用的,用於保護自己。
強大的時候一般不用,便於開拓進取。
在上古時代,因為周邊偏遠地區都沒有強大的文明,因此華夷之辯能保證文明不被野蠻破壞。
而到了中古時代、近古時代乃至近現代,就不能頑固死守華夷之辯,拒絕外來文明的優勢之處了。
當然,也不能完全放棄華夷之辯,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樓:緣來初心未變
什麼是華夷之辯?是視蠻夷如禽獸的華夷大防治,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王道教化,是師夷長技,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著永竄與塞外。華夏不搞血統論,如果你是蠻夷戎狄胡韃的後代用不著自卑,華夏會以德報怨把你教化為華夏子民,如果你被鄙視了一定不是你的血統,而是你的文化。
3樓:匿名使用者
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於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於中原,為文明中心,因此逐漸產生了以華夏禮義為標準進行族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禮儀,而不以種族,合於華夏禮俗者並與諸夏親暱者為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蠻夷、化外之民。中國歷史上"華夷之辨"的衡量標準大致經歷了三個演變階段:
血緣衡量標準階段,地緣衡量標準階段,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階段。華夷之辨的宗旨植根於《春秋》以及《儀禮》、《周禮》、《禮記》、《尚書》,以文化禮義作標準。
4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華夷之辨從來都沒錯,自古以來華夷之辨強調的都是對華夏文化的歸附
是一股驅善避惡的向心力,出發點是值得肯定的
而清朝的華夷之辨已經偏離的真正的華夷之辨的道路了
華夷之辨判斷你是華夏還是夷族,主要有三個判斷依據
1. 血統、2. 地緣、3. 文化。
血統,就是華夏民族,後來被漢族繼承
地緣,座標中國
文化,比如「右衽」,這和華夏區別於他民族的顯著標志(朝鮮、日本也模仿了這一點)
古人,包括孔子和朱元璋都十分注重漢族血統的。
滿清不但不講究華夷之辨,反而反對華夷之辨
雍正撰寫《大義覺迷錄》,明確反對華夷之辨的血統觀念,認為自己入中國也是華夏一部分
蒙元和清朝都是夷狄入中國主天下
可見大清的華夷之辨首先是強調自己統治的合法性,然後想要繼承華夏
和漢族一樣視周圍民族為四姨
這已經偏離的華夷之辨本來的樣子了
你可以說大清自大、目中無人,但是和華夷之辨無關,人家是反對華夷之辨的
或者說,大清不過是借華夷之辨的藉口歧視外來民族罷了,是偽華夷之辨
華夷之辨真的不是種族主義,也不是民族主義,華夷之辨的最終理想是用夏變夷,即讓蠻夷歸順漢文化,對胡人的歧視也只表現在文化漢文化優越感,不會主動攻打蠻夷,因為那是失德和不仁。總的來說,我認為華夷之辨真的非常高明,比什麼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高明多了。
民族主義與華夷之辨有什麼區別,什麼是“華夷之辯”
入贅漢朝皇室姓劉的匈奴後裔,因為五胡亂華,永遠都是胡人,都是匈奴,不是華人,說他是異族是夷狄,哪怕別人是漢室宗親,從小學習漢文化,自我民族辨識是漢人,祭祖都祭祀劉邦劉秀,但一些極端民族主義就是認為他是匈奴不是漢,到現在教科書都不承認他漢人都身份,那些說什麼文化認同就是漢人的怕不是失了智 紫衣士 認識...
濠梁之辯你是如何理解詭辯,濠梁之辯 你是如何理解詭辯?
小賴 從一種意義上說,莊子有道理。因為在莊子說完最後一句話以後,惠子無言以對,從某種意義上說莊子贏得了這場辯論的勝利。但是,從另一種意義上說,莊子說的沒道理。因為惠子說的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的 安 指的是 怎麼 意為 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而莊子說的 子曰 汝安知魚樂 者 這裡的 安 指 意...
翻譯《仁君之辯》求《無言之辯》翻譯,急!
原文 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黃門至中藏取蜜漬梅,蜜中有鼠矢。亮問主藏吏曰 黃門從汝求蜜耶?曰 向求之,實不敢與。黃門不服,左右請付獄推,亮曰 此易知耳。令破鼠矢,裡燥,亮曰 若久在蜜中,當溼透 今裡燥,必黃門所為!於是黃門首服。譯文 東吳主孫亮走出西苑,正在吃生梅,遣宦官到宮內的倉庫去取蜜浸漬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