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可樂和瓶蓋
近年來,抑鬱症已經成為一種非常常見的病。遇到不開心的事,總會讓人抑鬱。比如,自己親近的人離開人世、工作或感情遇到巨大的打擊、人機關係遭到重大破壞等等,這些事情都容易讓人感覺痛苦、傷心、難過,甚至是茶飯不思,夜不能寐,影響日常生活。
大部分人在遇到痛苦與挫折時,過段時間後就會從痛苦中走出來,這是個人應對處境正常的反應。但也有人會走不出來,嚴重持久的抑鬱情緒會讓人覺得生不如死,無可奈何,對周遭的一切絲毫不感興趣,從而患上嚴重的抑鬱症。
生活中,哪些人更容易患抑鬱症?
1. 有家族史的人
如果家裡人有抑鬱症家族遺傳史的人,患抑鬱症的概率會其他人高得多。血緣關係越親近,這個概率就越大。有實驗調查顯示:
單卵雙生子患病率為33.3~92.6%,雙卵雙生子患病率為5.
0~23.6%。
2. 女性
據研究表明,女性患抑鬱症的概率是男性的兩倍,這個可能是因為男性與女性的生活結構的不一樣,女性要面對月經、懷孕、生育、絕經、避孕等問題,這些生理過程,激素的變化會造成情緒的變化。35-45歲的女性抑鬱症發病率比較高。
3. 工作生活壓力大的人群
社會的白領階層、最底層的貧困人群患抑鬱症的機率比較大,現在的人工作節奏快,面臨的精神壓力大,精神要時刻緊繃著,處理公司的事宜,哪怕是放假休息,也不忘處理工作的事,這樣的人對自己的要求高,容易獲得成功,也容易患抑鬱症。還有長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長期要為生活的柴米油鹽擔心,如果再遇上天災人禍,壓力可想而知。
4. 單身人群
據悉,長期單身的人比已婚人群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要大。而結婚人士中,兩人分居要比兩人一起生活的患抑鬱症的風險要大。夫妻一起生活的人,有婚姻問題的要比生活和諧的患抑鬱症要高很多。
所以不管是不是單身,最重要的是家庭和諧,自己心情順暢才是最重要的。
5. 慢性疾病的人
各種研究顯示,有慢性疾病的人比正常人患抑鬱症的機率要大很多,比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的人患大概20%的患者會有抑鬱症、冠心病患者有18—26%的會有抑鬱症,因為長期受疾病、藥物影響,情緒容易受到波動,容易患上抑鬱症。
2樓:江淮一楠
抑鬱症是一種遺傳相關性疾病。也就是說,雖然每個人都有罹患抑鬱症的可能性,但攜帶某些特定基因的人,在相同環境之中,會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抑鬱症。根據既往的雙生子研究,抑鬱症的遺傳度約為40%。
也就是說,父母遺傳給孩子的基因,在抑鬱症的**中佔據了約40%的比重。在2023年,著名遺傳學期刊nature genetics發文,找到了與抑鬱症相關的44個風險等位基因,進一步證明了遺傳因素在抑鬱症中的作用。
那剩下的60%呢?一項綜合了多項抑鬱症**學研究結果的分析表明,多種環境因素會影響抑鬱症的發生,它們包括,但不限於:工作、收入、家庭、朋友、鄰居、居住環境,甚至於戰爭衝突、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
在這形形色色的環境因素當中,我們必須承認,家庭背景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人格結構,同時也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聯絡最密切的社會團體,但遠遠不是影響抑鬱症的全部環境因素。另外,在有的情景下,家庭反而是某些人社會支援網路中的中堅力量,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最後,我們需要澄清一個概念,即,相關不等於因果。父母的基因和教養方式或許會使一個人成為抑鬱症的易感人群,但是,父母不會直接導致抑鬱症。
其實,在臨床工作中,若有抑鬱症患者問我,「有多少抑鬱症是父母導致的」,我的答案可能會是,「零」。之所以這麼回答,是因為我想要儘可能保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當我逐漸瞭解抑鬱症患者生活的常態,我越發深刻地體會到:
抑鬱症,作為一種慢性疾病,除去基因決定的抑鬱易感性的種子和負性的環境因素的土壤,還需要維持因素作為養料。很多飽受家庭環境困擾的患者通常很難改變家庭,但我們是不是可以換個思路,一方面與家庭和解,或者至少遠離其困擾;另一方面找到身邊可利用的資源,比如朋友、醫生、網路資源,為抑鬱症的**提供力量。
3樓:前英彥
我以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從戰勝抑鬱到不斷**到穩定,來回答下,患者在抑鬱時的內心狀態,希望大家能對他們多一些包容,謝謝大家。
抑鬱時,我們為什麼恨父母?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傷痕,大概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家庭,尤其是親子關係愛恨交加。
抑鬱時,很多人都會怨恨原生家庭,其實恨背後也是深深的愛。那麼這種愛恨交織在抑鬱時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與父母關係的衝突
抑鬱時,我們為什麼恨父母?
恨之越深,是因為愛之越切而不可得。
01 童年帶來的影響
衝突一方面來自恨父母把我培養成這樣的性格,導致了抑鬱;
責備父母無意識地給了很多枷鎖,需要我出人頭地,給了我沉重的壓力;
恨父母從來不是真的愛我......
所以,抑鬱那會,每次聽到「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時,我覺得是種諷刺。
特別責備父母,覺得父母從來都不是愛我的,而是帶有條件愛我的,希望我能出人頭地才去愛我的。
當這種責備不斷強化的時候,就變成了:恨,然後又不斷強化恨,最後變成了懲罰父母:與父母斷絕聯絡,或者通過自我攻擊來懲罰父母。
02 實現不了父母的理想
實現不了父母的期望,我們開始自責、內疚。因為父母還有很多親戚、很多朋友都在和父母比較,我也感受到父母也不認輸,他們只想第一,我應該為父母爭光的,讓他們臉上有光的。
我們也想變成他們期望的孩子,他們理想中的好兒女:事業有成,光耀門楣。因為我們只有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他們才會愛我們。所以,潛意識其實還是我們想獲得父母的愛。
所以,當我不能成為他們想要的那個優秀的孩子(其實已經做到了能做到的,只是因為對自己要求太高且不符合實際而目標受挫),不能實現父母的期望,特別是這個時候我還抑鬱了。
我開始內疚、自責,然後不斷暗示自己:我怎麼這麼沒用?就越來越強化這種情緒,演變成:恨自己;然後繼續強化,最後變成越來越恨,越來越不能接受自己,然後開始了:自我攻擊。
03 父母無法理解我們
當回到過去和回到未來都無法做到時,我們個人沒有任何力量,於是向外求助。向外求助的第一步肯定是自己最親的人:父母。
當求助於父母時,因為父母對抑鬱症的不瞭解,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內心已經崩潰。
要麼責備我們,覺得我們無事找事,覺得我們想多了......
要麼當父母看到我們意志力的癱瘓,喪失任何行為時,覺得我們是懶惰,開始不斷地用他們所謂的激將法來刺激我們......
再或者,父母很心疼我們,於是開始也被帶入這種情緒,他們開始著急,焦慮。
責備和激將法導致了我們的憤怒,憤怒不斷強化便轉變成恨。他們的焦慮則導致了我們內疚、自責,內疚自責強化的結果就是恨自己,最後開始攻擊自己。
所以,我們看到,恨中夾雜愛,愛中夾雜恨。
我是如何處理與父母關係的衝突的?
抑鬱時,我們為什麼恨父母?
放下恨,生活會更輕鬆;學會愛,生活會更快樂。
我也差不多是在接受現實之後才去處理這個衝突的。處理的辦法就是:理解父母、原諒自己、原諒父母。
01 理解父母
要做到明白為什麼父母會對我們這樣那樣,為什麼父母潛意識灌輸了那麼多價值觀念給我們?其實回答這個問題,要追溯到父母的原生家庭,父母當時所在的社會背景,他們所面臨的挫折和社會的壓力。
比如我的家庭,我父母對我一方面是溺愛,一方面父親容易焦慮,所以我小時候感覺到的環境是壓抑和不安全的。但慢慢學會去理解父親之後會發現,其實父親小時候也缺愛,因為奶奶在他9歲時就去世了,所以父親才會這樣。
父母是很難了解抑鬱症的(特別是我們父母已經50多歲以上時),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的知識。要知道這個社會除了真正得過抑鬱症的人之外,不瞭解抑鬱症的人非常多,更何況我們的父母?就連我們自己也無法跟他們描述清楚。
02 與父母溝通,並原諒自己
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方式跟父母溝通,告訴父母我做不到他們想要的樣子(那不合理),而且那也並非我真正想要的。
我曾經有過多次和父母的溝通。
我跟父母說過:
"我不想再跟別人比較了,也希望他們不要和別人比較了。花費物力、精力,做了很多給他人看到的面子的東西,而自己過得很累很累......."
"為了他人的認可而活著失去了自我,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非常的痛苦......"
"其實我們相比很多人來說過得都算很好了,但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比每個親戚都好。"
「創業不成,安安分分地工作,收入其實比起很多人來都是不錯的。」
「」我沒辦法像那些很有錢的親戚那樣吃苦,我也扛不了那麼大的壓力,我就是一個女人,所以我也比不了某些親戚」;
「我不想那麼辛苦的工作,我其實希望工作之外還有時間發展自己的業務愛好,比如讀書、美食,而非工作就是全部......」
也許,到了父母這年齡,這種習慣,這種根植於他們內心的價值觀,我們根本改變不了,但我說出了我內心想要的以及不想要的。同時,我也告訴自己:這一次,我要為自己而活。
然後,我們要做的就是原諒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是孝順的,但是孝順或者愛他人,需要建立在學會愛自己之後、在過好自己生活的基礎之上。
從現在起,拋棄你所有的內疚和自責,因為無需內疚和自責,我們並沒有錯。
03 原諒父母,學會愛
其實,我也恨過父母很長時間。
這種恨:
第一,覺得父母不是真的愛我,我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第二,這種恨其實還是來自於自己:因為父母對我們的期望,而我們為了獲得他們的愛,也給自己制定了不切實際的期望,或者要求太高,卻達不到。然後導致無法接納自我,把這種對自我的恨投射給了父母。
對於第一種,如果溝通不了,那就放下吧。能做到:不恨父母,也不被他們影響就夠了。
感謝抑鬱,讓我收穫很多
其實從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能總結很多親子教育過程中對後代身心發展不好的經驗、教訓,從而學會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去和我們自己的後代相處,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就經常和倫倫談起寶寶出生後,我們的教育觀:
不和倫倫吵架,一定要讓寶寶看到、感受到我們之間夫妻之間很和睦,很幸福,讓ta學會愛,學會付出,學會合作(所以從備孕到現在我們真的沒吵架過);
給寶寶足夠的愛,讓ta不會為了獲得別人的愛而失去自我;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從工作或其他地方帶來的情緒影響家人(現在遇到情緒問題我先自己消化,消化完了或者實在消化不了我才找倫倫),而不會像過去除了抱怨什麼也不做;
我也堅決不會對寶寶說這個世界很黑暗,而是向倫倫學習,用善意的眼光看到這個世界美好的一面,讓他內心充滿善良和美好;
要讓寶寶像倫倫一樣付出後不急於要求回報、要求馬上有結果,學會感恩......
這一切,與其某天后悔父母沒做好,不如提前學習,當下好好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後悔;做好了現在,自己內心一定堅信未來可以做好,那麼未來也不用擔憂了。
所以,不後悔過去,不擔憂未來,就是安安分分地把現在的每一件事做好,而非擔憂後悔,連現在都過不好。因為,現在的一切將變成未來的過去,如此,迴圈往復,總是擔憂未來和過去,這一生都過不好。
分析自己的成長曆程,真的可以總結出來很多經驗、教訓,對以後自己孩子的成長真的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所以,別再說: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實我個人覺得,這是在自我設限。
正因為你不斷暗示自己:你做不到,思維改變行動,你也不願意行動了。行動都沒有,試問:
你站在原地,結果能自動走向前方?
最後,以《徐凱文:父母真的「皆禍害」嗎?》一文中的一句話結尾:
「和解和孝順不代表肯定父母造成的傷害是正確的。和解和孝順是因為我們已經成長到有力量去面對創傷,有力量去擁有自己美好的人生,有力量比曾經愛且傷害自己的父母更好地去表達愛。」
1. 如何走出「過去回不去,未來沒希望「的絕境?
2. 抑鬱時,為什麼我們想離婚或分手?
3. 抑鬱時,為什麼我們害怕朋友嘲笑自己?
4、抑鬱時,我們為什麼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見朋友?
5、抑鬱時,我們為什麼不願意出門?
有自殺想法是患抑鬱症的表現嗎?抑鬱症有自殺傾向嗎?
有明顯的自殺想法和自殺傾向的確是抑鬱症的重要表現之一。但仍有幾個指標需要判斷一下 1 情感低落,是不是有過覺得生活了無生趣,對前途感到很悲觀,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2 思維緩慢,反應很遲鈍,別人說句什麼話,得半天才有應答,語言減少,而且注意力不集中,比如跟人說著話,一會兒就陷入到自己的情緒中去了,不和別...
這是抑鬱症傾向嗎,有抑鬱症傾向的人一般是什麼心理?
來了 如果你經常覺得很不開心,並且影響到你的生活的時候,那麼一定要從這個境況中走出來。 抑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出現抑鬱症一般會有如下幾種反應,如情緒低落 消沉 脾氣變得暴躁焦慮 常常會莫名其妙的哭 對自我的認知比較低 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可出現輕生的念頭。引起抑鬱症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心理因素 生活環境...
我是有抑鬱症嗎,該怎麼去克服呢,我得了抑鬱症該怎麼辦?
這還不是抑鬱症。但是你內向 自卑 有些自我中心,給你的人際交往帶來了困擾,這樣下去是會抑鬱的。建議你平時多跟家人朋友溝通交流。多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感受 需要和觀點,這樣別人更容易理解你 接近你 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人,這樣不會讓自己生那麼多氣。另外,多戶外活動,開闊眼界和心胸,對人對事會有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