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馬說》中的問題 「也」字表達的語氣作用

時間 2023-03-05 11:20:09

1樓:姬覓晴

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

的強烈憤慨。通過形象思版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權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線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

「不以千里稱也」,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千里馬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透徹,卻有很多辛痠痛楚還沒有吐露,看似奔放,實則內涵豐富。

2樓:匿名使用者

bai 1、第一「也」,表示du判斷或zhi肯定語氣,相當於「啊」、

dao「呀」;即「回。

不能答稱為千里馬啊」。

表達了作者悲嘆千里馬的遭遇。

2、第二「也」,表示疑問,相當於「呢」、「嗎」;即「 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

3、第三「也」,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呀」;即「其實是他們真的不能識得千里馬啊!」

表達了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感到十分悲哀。

注:《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公元795—800)。

「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韓愈在《馬說》中借啥表達啥?

3樓:魔蠍

統治者要能發現人才識別人才重用人才。

4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藉此文表達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5樓:烏鎮的記憶

《馬說》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說」是古代的一種議**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作者藉此文章抒發了了作者表達了自身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以及作者對於統治者不能知人善任、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韓愈《馬說》中的哪句話暗示了環境對人才的決定作用:

6樓:網友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解釋: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7樓:金刀令火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樓上那是伯樂的重要性,不是環境的重要性吧。

韓愈的《馬說》

8樓:

《馬 說》 韓 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如下:《馬 說》 韓 愈。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裡,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

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9樓:秋娥喻盼柳

還是伯樂起作用。

沒有伯樂的舉薦就沒有平臺。

沒平臺才美不外現。

才華無力施展。

10樓:苑貝粟信

千里馬很多,遇到伯樂的又有幾個呢?難道只有遇到伯樂的才名聲遠揚,成為有用之才嗎?非也!

是金子在那裡都會發光,偉人們都是經過苦難的磨練才得以昇華,生就逢時的,正遇良機的是少之又少.所以我認為應正視泊樂的賞識,做好自己!!!

11樓:吳疇悟曉蕾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就已經很清楚,當然是伯樂更為重要了。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有一個美國的農場工人,智商高達195,比愛因斯坦的還高,可是因為沒有好的際遇,結果還只是當了一輩子的工人。

12樓:森庸眭辰韋

第一問:懷才不遇。

第二問:統治者能夠發現人才,重用人才。

13樓:趙騫漆清心

和哪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個問題有點神似,不過脫離了人家韓愈想說的主題,他是說人才埋沒,你要是讓千里馬到哪都發光,就不符合原文了。

14樓:庚夜寧白凡

1.作者並不是「憤世嫉俗」,只是不滿足於自己的命運。

2.本文大概不是有馬無馬問題反覆進行論述,說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覺得是就千里馬的命運進行敘述的。

3.同jenny970504

15樓:安三羊舌凝然

就像原文裡的一樣。。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韓愈在馬說中,借 什麼 表達 什麼

韓愈的《馬說》對我們的啟發是什麼

16樓:極速香香

世有伯樂,然後有抄千里馬。千里馬常有。

襲,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本文借物說理,託物言志,以千里馬的遭遇,諷喻當世不知用人,感嘆自身懷才不遇。《馬說》是通篇託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

「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17樓:匿名使用者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要找到自己的伯樂。

2。與其作千里馬,不如作伯樂。

18樓:匿名使用者

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19樓:匿名使用者

韓愈拿伯樂相馬來比喻賢才不遇明主。

韓愈寫《馬說》時歷史背景

20樓:羽毛和翅膀

韓愈及《馬說》寫作背景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祖籍昌黎,人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

幼年早孤,由嫂撫養。25歲考中進士後,長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長安曾3次上書宰相請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經此挫折後,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節度使董晉。

董死後又去依附武寧節度使張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難遇。就是在這種心情下,他大約於貞元十一一十六年(795—800年)間寫出了《馬說》。

貞元十九年(803年)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因天旱人飢,上書寬民徭免田賦,被貶為陰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幾遭殺身之禍,後又貶為潮州(今屬廣東省)刺史,後遇赦回京任吏部侍郎,曾**京兆尹。

韓愈是唐代文學改革「古文運動」的著名領袖,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浮華文風,提出「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和西漢古文的基礎上,又加以創新和發展,是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韓愈被前人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

1唐朝文學家韓愈所寫馬說中借千里馬的遭遇表

胖胖的虎 1 憤世嫉俗,對統治者不能識別和選拔重用人才的不滿,對被壓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抑鬱心情。本文借物說理,託物言志,以千里馬的遭遇,諷喻當世不知用人,感嘆自身懷才不遇。希望自己這匹千里馬能夠被伯樂發現,能被重用。2 要有千里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機會,要有識別的人才 欣賞人才的伯樂...

韓愈在《馬說》中認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請就此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

手機使用者 這兩點都是針對要發揮千里馬的價值而言的,可以這樣解讀 就第一點來說,強調千里馬的社會價值 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這是因為伯樂相馬後,千里馬的才能得以在適合的位置上被充分發揮出來,而不至於被大批庸才所埋沒。否則,就算是好馬可能也一輩子不會被人們所知。舉例來說,諸葛亮本身有才,但是如果劉備沒...

馬說裡韓愈的具體,馬說 裡韓愈的具體資料

瑾x瑾 韓愈 768 824 字退之,河南河陽 今河南省孟縣 人。祖籍昌黎,人稱韓昌黎或稱昌黎先生。唐代著名文學家 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撫養。馬說 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 795 800 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 待命 40餘日,而 志不得通 足三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