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說:「讀書人看見危險不惜犧牲生命,看見利益要想該不該得,祭祀時要想到虔誠,居喪時要想到悲慼,這樣就算不錯了。」
2、子張曰:「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子張說:「對德行的實踐不夠堅強,對理想的信念不夠深刻,這樣的人不是有他不為多,無他不為少嗎?」
3、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與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請教交友之道。子張說:
「子夏說了什麼呢?」這位學生回答:「子夏說:
『值得交往的才與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絕他。』」子張說:「我所聽到的與此不同:
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納一般大眾,稱讚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我若是才德卓越,對什麼人不能接納?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別人將會拒絕我,我又憑什麼去拒絕別人?
」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譯文:子夏說:「就是一般的技藝也一定有他值得欣賞的地方;不過,長期專注於此,恐怕會陷入執著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說:「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記自己所已知的,這樣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6、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廣泛學習,同時要堅定志節;懇切發問,同時要就近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譯文:子夏說:「各類工匠要長期留在市場,觀摩比較,才能善盡他們的職責。君子則要靠努力學習,才能領悟他的理想。」
8、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已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已也。」
譯文: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後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你在折磨他們。要先取得信任,然後才去勸諫,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子夏說:「人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還是可以的。」
12、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
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譯文:子游說:「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
根本的東西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子夏聽了,說:「噫!
子游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後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別的。
君子之道怎麼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只有聖人吧!」
13、子夏曰:「仕而優而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說:「從政之後,行有餘力,就該學習;學習之後,深有心得,就該從政。」
14、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譯文:子游說:「喪事做到盡哀就可以了。」
15、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併為仁矣。」
譯文:曾子說:「子張為人高不可攀,難於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17、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喪親乎!」
譯文: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一個人沒有自己充分顯露真情的機會,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過世的時候吧。」
18、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譯文: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它人也可以做得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僚屬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得到的。」
19、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譯文:孟氏任命陽膚為典獄官司,陽膚向曾子請求教誨。曾子說:
「現在政治領袖的言行失去規範,百姓離心離德,已經很久了。你如果查出罪犯的實情,要有難過及憐憫之心,不可沾沾自喜。」
20、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22、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譯文:衛國的公孫朝請教子貢說:「孔仲尼在何處學習過?
」子貢說:「周文王與武王的教化成就,並沒有完全失傳,而是散落在人間。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末節的部分,沒有地方看不到文王與武王的教化成就。
我的老師在何處不曾學習過?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23、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
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譯文:叔孫武叔在朝廷對大夫們說:「子貢的才德比孔仲尼更卓越。
」子服景伯把這句話告訴子貢。子貢說:「以房屋的圍牆做比喻吧,我家的圍牆只有肩膀這麼高,別人可以看到屋內擺設的美好狀況。
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門進去,就看不到裡面宗廟的巨集偉壯麗,與連綿房舍的多彩多姿,能夠找到大門的人,或許很少吧。叔孫先生這種說法,不也是很恰當了嗎?」
24、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叔孫武叔毀謗孔子。子貢說:
「不要這麼做!仲尼是沒有辦法毀謗的。別人的才德表現,像是山丘一樣,還可以去超越;仲尼,則像是太陽與月亮,沒有人可能去超越的。
一個人即使想要斷絕他與太陽月亮的關係,對於太陽月亮,又有什麼損害呢?只是顯示了他不知自己的份量而已。」
孔子語錄(《論語》十九則)
2樓:
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說:「讀書人看見危險不惜犧牲生命,看見利益要想該不該得,祭祀時要想到虔誠,居喪時要想到悲慼,這樣就算不錯了。」
2、子張曰:「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子張說:「對德行的實踐不夠堅強,對理想的信念不夠深刻,這樣的人不是有他不為多,無他不為少嗎?」
3、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與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請教交友之道。子張說:
「子夏說了什麼呢?」這位學生回答:「子夏說:
『值得交往的才與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絕他。』」子張說:「我所聽到的與此不同:
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納一般大眾,稱讚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我若是才德卓越,對什麼人不能接納?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別人將會拒絕我,我又憑什麼去拒絕別人?
」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譯文:子夏說:「就是一般的技藝也一定有他值得欣賞的地方;不過,長期專注於此,恐怕會陷入執著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說:「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記自己所已知的,這樣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6、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廣泛學習,同時要堅定志節;懇切發問,同時要就近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譯文:子夏說:「各類工匠要長期留在市場,觀摩比較,才能善盡他們的職責。君子則要靠努力學習,才能領悟他的理想。」
8、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已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已也。」
譯文: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後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你在折磨他們。要先取得信任,然後才去勸諫,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子夏說:「人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還是可以的。」
12、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
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譯文:子游說:「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
根本的東西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子夏聽了,說:「噫!
子游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後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別的。
君子之道怎麼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只有聖人吧!」
13、子夏曰:「仕而優而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說:「從政之後,行有餘力,就該學習;學習之後,深有心得,就該從政。」
14、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譯文:子游說:「喪事做到盡哀就可以了。」
15、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併為仁矣。」
譯文:曾子說:「子張為人高不可攀,難於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17、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喪親乎!」
譯文: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一個人沒有自己充分顯露真情的機會,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過世的時候吧。」
18、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譯文: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它人也可以做得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僚屬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得到的。」
19、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譯文:孟氏任命陽膚為典獄官司,陽膚向曾子請求教誨。曾子說:
「現在政治領袖的言行失去規範,百姓離心離德,已經很久了。你如果查出罪犯的實情,要有難過及憐憫之心,不可沾沾自喜。」
20、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22、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譯文:衛國的公孫朝請教子貢說:「孔仲尼在何處學習過?
」子貢說:「周文王與武王的教化成就,並沒有完全失傳,而是散落在人間。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末節的部分,沒有地方看不到文王與武王的教化成就。
我的老師在何處不曾學習過?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23、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
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譯文:叔孫武叔在朝廷對大夫們說:「子貢的才德比孔仲尼更卓越。
」子服景伯把這句話告訴子貢。子貢說:「以房屋的圍牆做比喻吧,我家的圍牆只有肩膀這麼高,別人可以看到屋內擺設的美好狀況。
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門進去,就看不到裡面宗廟的巨集偉壯麗,與連綿房舍的多彩多姿,能夠找到大門的人,或許很少吧。叔孫先生這種說法,不也是很恰當了嗎?」
24、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叔孫武叔毀謗孔子。子貢說:
「不要這麼做!仲尼是沒有辦法毀謗的。別人的才德表現,像是山丘一樣,還可以去超越;仲尼,則像是太陽與月亮,沒有人可能去超越的。
一個人即使想要斷絕他與太陽月亮的關係,對於太陽月亮,又有什麼損害呢?只是顯示了他不知自己的份量而已。」
說說孔子論語十則對我們的影響,說說孔子論語十則對我們的影響
沉沙某人 論語給我們提供了一整套做人的標準,當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套標準有頗多不足之處,但大方向是正確的,稍加挑選取其精髓依道而行即便不能成為聖人,至少也不會被人唾棄,我就比較認同儒家的人格標準 智 仁 勇,可惜現如今我們這一代人大都對孔老人家不感興趣了,那些染著黃毛打著耳丁聽著 穿的像狗撕的一 樣...
急急急論語十九則的原文和翻譯,一則論語一句翻譯跪求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 文 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 文 也。子曰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孔子的《論語十則》其中一則感悟左右幫忙寫
肖力 論語 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 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論語十則 主要講了兩個方面 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 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說的是 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