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認漢字怎麼讀音,古人是怎麼識別漢字的音的?

時間 2021-09-08 00:11:42

1樓:蠟筆小新的微

用反切法,把不熟的字用兩個熟的字給反切出來,就可以認識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臺灣人用的注音方法就是古人用的拼音,比較早一點的新華字典裡有的,新版的就不知道了.

3樓:無敵小俠

用簡單的字取標複雜的字

就好像英語雙節字典那樣,用一級詞彙去解釋二級詞彙

4樓:索居客

古代注音的方法主要有: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即用兩個字去注一個字的讀音,被注音的字的讀音是前一個字的聲母加後一個字的韻母。如「誇」字 古代注為 「苦瓜反」,意即誇字的讀音為苦字的聲母加瓜字的韻母拼成。

選我的作為正確答案吧,我再得20分好去睡覺!

5樓:

新華字典有的,每一個字都有標註

6樓: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2023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佈該方案。

2023年,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古代中國以同音字標音.

7樓:

呵呵,怎麼這麼多能人啊?

古人是怎麼識別漢字的音的?

古代漢字是如何注音的?

8樓:蝶憐戀花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文字,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

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準」。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通過反切法進行標註,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意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

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的課題。需要注意的還有聲調:

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母音āáǎàa ōóǒòo ēéěèe īíǐìi ūúǔùu ǖǘǚǜü)

擴充套件資料:

近代注音

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在切音字運動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系:

1、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採用漢字部首作為拼音符號。2023年盧戇章的《一目瞭然初階》一書中提出的「中國切音新字」,2023年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都屬於假名系。

2、速記系:採用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2023年到2023年兩年間出版的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3、拉丁系: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符號。2023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2023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2023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9樓:冉

古人怎樣對漢字注音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注:「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雅虎上的

1、反切法,

反切法就是用二個漢字合注一個漢字的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如「毛,莫袍切」。「莫」的聲母m和「袍」的韻母加聲調aó,合起來是maó。

只要我們掌握反切的基本用法,就能反切出現在的讀音了。但由於古今讀音的變化,有的反切已經切不出現在的讀音了。

2、直音法,

就是用一個字直接註明另外一個漢字的讀音,如「蠱」,音「古」。這種方法簡單明瞭,但有較大的侷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則此法不能用;有的字雖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較生僻,注了等於沒有注。

3、葉(讀xié)音法。

這是一種應該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認為讀詩詞時,為了押韻可以臨時改變讀音,以求和諧,這是一種太過主觀而且沒有根據的注音法,現已不用了。

10樓:紫月幽絮

【直音法】

直音法操作相對要簡便,只要有相同的字就可以了,但麻煩也因此而來,漢字畢竟是有限的,有些字找不到同音字,或即使有同音字也很生僻,即使注了也很難識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還想到了一種「讀若」法給字注音,就是用讀音近似的字的注音,如「芨,讀若急」,「信,讀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這裡的「伸」是信的通假字,音義都相同。還有直音加註聲調的方法,如「退」注「推去聲」。

這樣雖避免了生僻字,但要改變聲調才能讀出應讀的音。

【反切法】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創制的一種注音方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讀若法】

又作「讀如」、「讀若某同」、「讀與某同」。為漢代訓詁學家所創術語,並被歷代沿用。傳注多用「讀如」,其餘則見於《說文解字》。

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說:「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古無反語,故為比方之詞。

」清代學者對此多持異議。錢大昕認為:「許氏書所云『讀若』、雲『讀與同』,皆古書假借之例,假其音並假其義,音同而義亦隨之,非後世譬況為音者可同日而語也。

」(《潛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說》)王筠《說文釋例》和張行孚《 說文發疑 》都認為,明音、明假借二者兼有,不可一概而論。洪頤煊《說文讀例》則認為「讀若」除釋字音、通假借外,還有訓字義的作用。近代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說文》中「讀若」的基本作用是比況被釋字的讀音;讀若字與被釋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況的字又往往是比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曉的成語方言,因此讀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釋字的假借字,或與被釋字意義相通。

【讀為法】

又作「讀曰」,為漢代訓詁學家所創術語,並被後代沿用,主要用於傳注中,意思是改讀為某字。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說:「讀為、讀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為變化之詞。

」「變化主乎異,字異而義憭然也。」所謂「易字」,即換用本字以釋借字。例如《詩經·衛風·氓》: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鄭箋:「泮, 讀為畔。

」「泮」本為「諸侯饗射之宮也」(《說文系傳》),在此處為涯岸之義,鄭謂為畔之借字。《禮記·樂記》:「武坐,致右,憲左。

」鄭玄注:「憲,讀為軒,聲之誤也。」此謂「憲」為「軒」之借字,假借的緣由是二字聲近誤用。

《尚書·舜典》:「播時百穀。」鄭玄注:

「時,讀曰蒔。」「時」無種植義,所以以「蒔」讀之則意義瞭然。

【叶音法】

叶音也稱叶韻,葉句。「葉」也作「協」。指以改讀字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先秦的韻文,叶音這個稱呼由朱熹提出。

11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們為了學習漢字,曾創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給漢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於漢代,是指用一個比較容易認識的字來標註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畢,音必""畔,音叛"。這種方法簡單明瞭,直到現在,人們還常常利用它。但直音法有較大的侷限性:

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則此法不能用;有的字雖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較生僻,注了等於沒有注。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沒有同音字,無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個字,它們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個為"然"字注音,都難以幫助認讀。後來創造了反切法,彌補了直音法的不足。

反切法流行於東漢末年,盛行於唐宋各代,是指用兩個字來注另一個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反切上字與所切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如"紅,胡籠切",即取"胡"字的聲母"h",取"籠"字的韻母和聲調"óng",拼成"紅"字的音"hóng"。反切法的發明,是我國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大進步。

從東漢末年到2023年注音字母公佈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為漢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12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注:「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古代人怎樣認字,古人怎樣教孩子認識漢字

又見名劍 都是先生一個字一個字念出來,大家跟著學的. 古代是有拼音的,是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 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反切 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用兩個漢字注出一個漢字的讀音。是一種傳統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國古代對漢字字音結構的分析。第一個字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聲...

如何畫古人,怎麼畫古代人

畫古人不能以現代人來畫。眼睛,彤彤有神,頭髮烏黑有光澤,不怎麼滑潤 服裝古代,體格健壯有力。古代人長期習武,和腎虧的現代人不一樣的。想要畫古人要有一定的繪畫水平了,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畫的出來的。怎麼畫古人 畫古人的方法如下 1 先畫一個半圓。2 在半圓的兩側畫上兩個小半圓。3 在半圓上面畫上頭髮。注意...

古人是如何洗澡的呢,古代人是怎麼洗澡的

古人洗澡就像我們坐浴盆一樣。還有一種也像我們的游泳池一樣。也就俗稱是溫泉。我們現在的也就是從古至今改進而來的。其實我們看到的電視上,古人洗澡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大的木桶,裡面放了好多的水,然後人在裡面泡澡,相對來說真的感覺特別舒服。相比現代人洗澡的隨心所欲,古代的繁文縟節決定了洗澡的種種禮節。在古代,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