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山鬼
其 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係,相當於「他、她、它(們)的。」例:①其子曰:
「不築,必將有益。」(其:他的。
)②恐前後受其敵。(其:它們的。
)③其夫囈語。(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其:他們的。)⑥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
(他:她們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
①並自為其名。②舍其文軒。③既其出。
(其:我們)④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⑤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其:我的)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⑧遂前其足。⑨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①妻跪問其故。?
②念悲其遠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
(其:他們)④望請其指教。(其:
她們)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其:它們)
⑸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其如土石何:又能拿這些泥士石頭怎麼樣。)②其孰能譏之乎?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④其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例:①其不設色者:
曰水墨。(其:那。
)②懷其璧。(其:那塊)③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本義項指後一個「其」:那個。)④其極刑,曰:
「順我,即先刺心;事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其:一說如果。
)⑤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其往:其後,將來)⑥未必有其實。
(其:那樣。)
⑺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其:這種)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
這)③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此其:這種。
此、其同義連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例: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其:可要)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汝其善撫之。
(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
)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其:可,一定。這裡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則齊國其庶幾乎?
(11)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例: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2樓:久多良木光
「其」這個字一般都做為代詞使用吧……
之、其 在古漢語裡的所有用法
古代漢語中「而」字的用法
3樓:sunny柔石
1、相當於「之」。
《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
2、表語氣。略近於「兮」。
《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3、如同、好像。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
譯文: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4、因而、所以。
《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文: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5、如果。
《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一、說文解字
1、文言版《說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
2、白話版《說文解字》:而,臉頰上的絡腮鬍子。字形像毛髮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採用「而」作邊旁。
二、相關詞彙解釋:
1、因而[yīn ér]
連詞。表示結果:他是無私的,因而也是無畏的。
2、時而[shí ér]
表示不定時地重**生:天空中時而飄過幾片薄薄的白雲。
3、故而[gù ér]
因而;所以:聽說老人家身體欠安,故而特來看望。
4、反而[fǎn ér]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預料和常情:風不但沒停,反而越來越大了。
5、既而[jì ér]
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頭上,表示上文所說的情況或動作發生之後不久:先是驚歎,既而大家一起歡呼起來。
4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1、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
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2、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
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3、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
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4、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5、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5樓:匿名使用者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複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裡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裡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幾個。
下面我把古漢語首選的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併打給你。
而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譯]:
「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
「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譯]:「所以中國的畫,在肖像畫以外,多半用想象構成圖畫的內容」。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譯]:
「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譯]:「桀、紂、幽、厲,……不能夠改正他聲色的慾望。」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
」兩個讀音,十六種用法,十六個例句和翻譯,全打完了,你參考吧。我的水平只能如此。
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或需要哪方面的例句,你可再發問,我知道的再做解答。
我在《漢語大字典》中又查到了幾個《辭源》沒有收的「而」的解釋。 補充出來,你參考吧。
即,就是。常與「非」對用,構成「非……而……」。《戰國策·楚策一》: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譯]:「大凡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國;不是楚國,就是秦國。
」代詞 表示指示,相當於「此」。《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
『而可以報知伯矣。』」[譯]:「豫讓拔出寶劍,三次跳起來,揮劍擊刺襄子的衣服,喊著:
『天啊!這樣,我可以報答知伯之恩了。』」
副詞。⒈表示時間,相當於「才」。《左傳·襄公九年》:「有四德者,《隨》而無咎。」[譯]:「具有上述四種德性的人,佔到『隨』卦才沒有災禍。」
⒉表示範圍,相當於「只」、「唯獨」。《論語·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譯]:「不擔心(財物)少,而擔心(分配)不均勻;不擔心貧困,而擔心(人心)不安定。」
⒊表示繼續,相當於「猶」、「還」。《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譯]:「活到四十歲還被人厭惡,他這一生也就沒有希望了。」
《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譯]:「舜該算最孝的人了吧,五十歲還懷戀(父母)。」
(二)néng 《集韻》奴登切,平登泥,蒸部。
⒊安。《集韻·登韻》:「而,安也。」
一共二十二個意思和用法。
其在古漢語中的意思,屬在古漢語中的意思
艾哀 1代詞2指示代詞 3連詞4語氣詞 5形容詞詞頭 塵笑 代詞 一般指上文提到的事物 最主要的用法是代詞 還有的是表示語氣等 高中 包括 以下只要掌握好代詞就可以了,如果是特殊情況記住就ok 屬在古漢語中的意思 柯玉 種類,類。亦特指牲類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左傳 莊公十年 親屬是疾易傳染,遘者雖...
古代漢語 上古漢語或中古漢語 到現代漢語在語音上的幾種重要變
律殊好 我是你同班同學,你不介意我把答案也抄下來吧?剛才在網上看到關於古漢語發音的 有分什麼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祖先的發音太神奇了。 盛天熙園 上古指秦漢及以前,中古指唐宋,近代音指元明清。語音這東西其實並不神奇,一些古代的語音保留在方言中,比如粵語的語音接近於中古音。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許多在普通話中...
古漢語中乃都什麼意思,在古漢語中“餘”是什麼意思?
基本字義 1.才 今 得之。斷其喉,盡其肉,去 2.是,為 大丈夫也。3.竟 至如此。4.於是,就 因山勢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時 5.你,你的 父。兄。家祭無忘告 翁 詳細字義 1.你,你的 your 餘嘉乃勳。左傳 僖公十二年 幾敗乃公事。漢書 高帝紀上 誰謂乃公勇者?史記 淮南衡山傳 王師北定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