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何為“自性”,在佛教中,什麼是自性

時間 2021-07-16 18:49:46

1樓:念憶

何其自性.本來清靜。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五祖大師給六祖講《金剛經》,講到你不要著住到情上,也不要著住到愛上,也不要著住到空上,也不要著住到有上,你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時六祖大師豁然開悟。這個大悟,是徹始徹終,明白這個深般若的智慧。

因為他明白深般若的智慧,所以才“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他才知道心生萬法,也萬法唯心。一切萬法,原來都是自性所現。他就對五祖大師說了: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說,唉!我真沒想到,這個自性,本來是不垢不淨的,本來就是清淨的。

說不垢不淨,怎麼又說清淨呢?說清淨,是對著不清淨而言,才有這個清淨嘛!這個清淨,就是本體的樣子,因為沒有其他的名稱可以代表,所以就用清淨來代表了。

這個清淨,並不是有染汙,然後才清淨;這個清淨,是本來就清淨的。

2樓:引導者

自性不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第七識,為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之染汙識。為與第六意識(梵mano -vijn~a^na ,意之識,乃依末那之識)區別,而特用梵語音譯稱為‘末那識’。此識恆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故其特質為恆審思量。

又此識為我執之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淨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自性即是空性,自性本空又能含萬法。如六祖壇經: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

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效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

3樓:正法明君

諸法各自有其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做自性。

【自性三寶】

自性本具的三寶,如眾生具有靈明覺照的佛性為佛寶,其性常寂圓淨為法寶,有融妙和樂義為僧寶。

【一體三身自性佛】

指皈依自己色身內,自性具足之法身、報身、化身等三身佛。六祖壇經(大四八·三五四中):‘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4樓:匿名使用者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

5樓:匿名使用者

用它時充盈天地,不用它時攣攣一拳。迷時尋遍天地不見,悟後如影隨形不離。

6樓:玉音居士

大概有兩種,一個指諸法本原本體,但佛認為諸法性空緣起,本質為空,沒有自性,沒有根本的組成基元。第二個意思大概指佛性或諸法唯心之意。多見於壇經,比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此處指佛性本來面目。自性眾生誓願渡則是指諸相本無,無人相無眾生相,皆因唯心而現,故稱自性眾生。個人意見如是,請查佛學詞典。

7樓:緣起緣滅笑人生

是沒有貪嗔痴的真實自我,眾生本相,乃至無相!

8樓:啊渡啊渡

個人認為錯誤呵呵,學習學習樓下各位大德;南無阿彌佗佛!

9樓:匿名使用者

眾生本來面目!

也可以說成生命最初形態!

樓上的胡言亂語,樓上所回答的另一個“佛性”的回答也是胡言亂語!!!我看你最後也念一句“南無阿彌佗佛”,應該也是學佛之人,慎口啊慎口!!!

10樓:匿名使用者

學禪宗開悟了,就知道了。也就是要明心見性。阿彌陀佛

在佛教中,什麼是自性

11樓:卡門kamen之歌

自性,是指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

常用於清淨自性。清淨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說的“一心”。一心的真諦是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

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

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

六祖大師悟道後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所謂明心見性者,即見此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而又能隨緣現相,生起種種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實性。

12樓:昨日

自性見就是不變、永恆、絕對、完美、圓滿、本體的種種心態、種種觀念,謂之自性見。自性見分兩種,一種是屬於觀念上的,在思想、觀念上有圓滿的、絕對的、不變的、永恆的、萬能的這一類執著,謂之‘分別的自性見’。

另外,一種是屬於心態上的,在動機、心態上有絕對的、永遠的、不變的、圓滿的、永恆的、自我的、完全的、本來如此的這一類執著,謂之‘俱生的自性見’。

13樓:引導者

這個對初學者一兩句話不好解釋。您可以看看楞嚴經、六祖壇經,還有現代大德母音老人關於自性的專著《略論明心見性》。

以下節選自略論明心見性:

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

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於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捨,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起的,所以稱為集起為心,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要詳細談它的形象和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

這裡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不詳細說它了,請讀者自己去研讀《成唯識論》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現代學說認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

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

古人比為色裡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兩回事。

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

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兩者混用,稱心為性,稱性為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為之混淆惑亂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義,就須進一步**“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緣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纏綿不斷?更須明白,明心見性的含義包括些什麼?

怎樣才可以明它、見它,出離生死?現在讓我們分為五節,詳細討論一下……

14樓:匿名使用者

何其自性.本來清靜.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五祖大師給六祖講《金剛經》,講到你不要著住到情上,也不要著住到愛上,也不要著住到空上,也不要著住到有上,你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時六祖大師豁然開悟。這個大悟,是徹始徹終,明白這個深般若的智慧。

因為他明白深般若的智慧,所以才“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他才知道心生萬法,也萬法唯心。一切萬法,原來都是自性所現。他就對五祖大師說了: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說,唉!我真沒想到,這個自性,本來是不垢不淨的,本來就是清淨的。

說不垢不淨,怎麼又說清淨呢?說清淨,是對著不清淨而言,才有這個清淨嘛!這個清淨,就是本體的樣子,因為沒有其他的名稱可以代表,所以就用清淨來代表了。

這個清淨,並不是有染汙,然後才清淨;這個清淨,是本來就清淨的。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他說我真想不到啊,自己本性,原來是不生不滅的。因為眾生有所執著,才有生有滅;若無所執著,生滅又從什麼地方生出來?又滅到什麼地方去呢?這生滅也就沒有了。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說我真想不到,這個自性原來就是具足,無欠無餘的;也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在佛的份上,沒有添了一點點;在眾生的份上,也沒有少了一點點。

可是眾生就自己不認識。為什麼不認識呢?就是背覺合塵了,所以自己本有的家珍,自己就不認識了,就捨本逐末,舍根本而追求末梢,追求一切物質的享受,追求一切虛妄的快樂,追求一切假名假利。

啊!這是太笨了!這是太愚痴了!

唉!現在才知道自性本就具足一切的。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一切的眾生,顛顛倒倒,沒有定力,可是這個自性呢?這說我們人人的自性,這不只說六祖大師的自性,是這樣子,所有眾生的自性,都是不動不搖的,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平等的。

何期自效能生萬法:啊!真是想不到,萬法原來都是自性生出來的,這個自性包羅萬有,以前我真想不到,所以現在竟然證得這種的妙理!這真是妙不可言。

五祖大師,聽見六祖這樣一講,就知道六祖已經開悟,已經認識本來面目,已經知道自己的鼻孔是向下,還是向上?已經知道手向下指,是正、是倒?手向上指,是正、是倒?

手向下指是倒、向上指是正呢?還是向上指是倒、向下指是正?沒有人知道這個道理。

其實根本就沒有一個正,也沒有一個倒。六祖大師對這些問題,都清清楚楚;所以五祖大師知道他明白,悟自本性。參考資料:

◎節錄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宣化上人

佛教中什麼是種福田,還有何為毒田

香蕉菠蘿蜜 佛教中佈施 修廟 捐款 放生或以自身能力去為他人服務等行為,都是種福田。福田是利益眾生,與一切眾生結善緣。通俗理解就是,能種善因得福報的地方就是福田,種善因將來得福報,就是種福田。不可佈施毒田,密宗就是毒田,譬如 密宗就是毒田,如 狂密與真密 四大派是陷害眾生墮入毀破最重戒的雙身法中。特...

佛教中“圓寂”是指什麼,佛教中“圓寂”是指什麼?

尖牙 梵語parinirva n a 之意譯。舊譯滅度 入滅。音譯般涅盤。謂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佛陀之死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圓滿諸德,寂滅諸惡,故稱圓寂,後世轉而稱僧徒之死。又作歸寂 示寂 入寂。與涅盤 遷化 順世 歸真同義。即捨去有漏雜染之境,歸入無漏寂靜涅盤界之謂。亦指離生死之苦,全靜妙...

觀音菩薩在佛教中是什麼果位,在佛教中,觀音菩薩與玉皇大帝那個級別高?

一向專念生極樂 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但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是正法明如來,為救度眾生倒駕慈航,倒駕慈航,就是他已經成佛,再回頭退到等覺菩薩的地位上,淨空法師 等覺有兩個意思。一,等覺跟妙覺只差一點點,所以等覺是等於妙覺這個意思,他不是真正的妙覺,等覺有兩個意思,第一個,等覺是菩薩之極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