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首先我們假設婚姻的前提是愛情
愛情在社會心理學上的解釋是:它是比人際吸引更復雜更高層的概念,包括審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喚起和共同生活願望在內的一種強烈的情感狀態。
而愛情的產生和消退的過程相當複雜.
試問有幾個人能肯定的將娛樂節目裡的速配稱為愛情?
第二,我們從動機上來分析參加這類節目的人的心理.
這又牽扯到中國的文化視覺,雖然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已經開放了不少,但人們內心始終對婚姻和愛情有著相對傳統的認知,這樣的認知又必然影響人的行為,雖然沒有經過調查,但我覺得大多數參加這類節目的人都有著一定的防禦心理在裡面,雖然每個人的動機不盡相同,但至少都為自己留有餘地.其中不乏有人純粹是為了得到認可,證明自己的價值。
第三,關於需要和需求的差別
需要和需求:是個體在生活中缺乏某種東西在人腦中的反映。這缺乏些什麼叫需求,它既包括生理的方面,也包括社會的方面。
需求是客觀的,需要則是主觀的,是對客觀需求的一種主觀映象,一種主觀意識。
這也是速配感情的一大難關,對反也許正符合了你的需求,但你卻不一定需要他.
第四,從速配節目的性質上來講,他裡面的娛樂成分大於了情感成分,雖然節目能在瞬間給人帶來很多驚喜,但是每一個人都知道,裡面的表演成分有多少.
第五,不同的生活環境、早期經歷、學歷水平等會造**與人之間的認知差異,而認知差異可能會使得兩人的距離明顯化,由此造成交往困難。
接著討論速配成功的社會心理學原理,^____^
這就不得不提到兩個熟為人知的心理效應:
首因效應:在人們交往中這種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資訊,據此對別人下判斷,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後,人對後來的資訊就較不重視的現象,稱為首因效因。
近因效應:在與他人接觸中,對初交者形成印象,所依據的材料往往在時間上有一定間隔,因而材料出現的次序對於印象形成作用不大相同。人都根據間隔段後面的材料形成印象,這種現象稱為近因效應。
這是非常影響人際交往的兩個效應,但同時都帶有一定的主觀偏差.
至於暈輪效應,我覺得可以拿來解釋某些情況下的"一見鍾情"和"神速迷戀".
暈輪效應:也稱光環效應,指對他人知覺的一種偏差傾向。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有個良好印象之後,就會認為這個人的一切都好,這個人就被一種積極的光環所籠罩;反之也一樣,如果一個人被認為是壞的,那麼他就被消極的光環所籠罩,從而也就被賦予其他不好的品質。
另外就是期望,人往往會對另一個人所處的角色做出主觀期待,一旦發現期待與現實不符,便會感覺受挫.
個人觀念,僅供參考^___^
歡迎補充.
2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覺得結婚還是要在建立在瞭解的基礎上的
電視節目上 表現出來的可能是人最好的一面
而且上電視從一方面來說 有好多人和你競爭的為了表現自己比人家強會有衝動的表現
3樓:匿名使用者
在一個社會中,真正的文化是「很少人結婚」,正傳播的文化是唯美的,也是很浪漫的。如樓上陌所說的——「需求是客觀的,需要則是主觀的」需要是受傳播文化的影響的,與現實的行為文化是不同的。當一個人接受了傳播的文化,又在實現行為文化中得不到滿足,我想,他們多看一下這樣的電視節目是有必要的!
現在很多戀愛都不成功,這部分因為現實與文化之中的衝突啊!
社會心理學導論什麼是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基礎知識和有關書籍?
小偉特攻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的核心是社會影響 socialinfluence 我們都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當我們想到社會影響時,首先想到的例子是各種直接說服的例子,即一個人想盡辦法來改變另一個人的行為。廣告宣傳中的情況就是這樣 有創造力的人們使用各種複雜的技巧說服我們購買某個品牌的牙膏 或是在競選...
社會心理學書籍求,社會心理學書籍求推薦!
孤單 現代社會心理學 修訂版 時蓉華 主編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原來讀過一遍,偏向概論類的,比較淺顯易懂,適合入門介紹 如下 噹噹網 下面這本我本人沒讀過,不過從評價上看應該也不錯,推薦給你社會心理學 章志光 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津巴多的 路西法效應 很著名的監獄實驗 不知...
社會心理學中的安慰劑效應,社會心理學中的安慰劑效應
風 唐宋明 所謂 安慰劑效應 指的是在不讓病人知情的情況下服用完全沒有藥效的假藥,但病人卻得到了和真藥一樣甚至更好的效果,這就是一種心理影響。這種偏差在人為的實驗中有可能存在,因為被試會知道這是在實驗,會表現的跟平時不一樣,以希望幫助設計者有明顯的收穫。這就像小時候上觀摩課,大家都會比平時積極 踴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