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功夫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最開始的形式是怎樣的?

時間 2025-03-22 15:25:07

1樓:破殼科普社

功夫茶應該是工夫茶,這是一種閩南地區及潮州及海外潮州人的飲茶文化,工夫茶文化在現在廣東尤其是粵東的潮汕地區(潮州、汕頭、揭陽)比較盛行。潮州工夫茶盛行1000多年,是晉唐衣冠南渡後保留下來的品飲茶文化,至今這文化還保留在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2008年6月,潮州工夫茶藝申遺成功,正式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稱因由選料、烘焙、收藏及沖泡都花工夫,所以叫工夫茶。

潮汕話的「工夫」是指細緻、精微、講究的意思,潮汕「工夫茶」以「工夫」二字為正字,而「功夫茶」是不懂潮汕話之人士的謬傳。

泡製工夫茶的沖泡極其考究,不同流派的泡法稍有差異,但都有一些共同之處。沖泡需用沸騰的水。用於燒水的爐子和盛水的容器一般都與茶具一起擺放,隨燒隨泡。

先前用小炭爐燒水,現多用酒精爐或電爐。斟茶時更是考究。首先,茶壺中茶葉不能落於茶杯中。

其次,各杯茶的顏色、盈滿程度要求完全一致。為此,沖茶者手執茶壺向手肘內側方向(逆時針方向)快速向各杯迴圈斟茶(逆時針方向是右手執壺,左手執壺要順時針方向),此稱為「關公巡城」。待茶壺中茶水將盡時,以迴圈點選形式將最後茶滴均勻斟於各杯,此稱為「韓信點兵」。

茶杯以八分滿為宜(此概因自古就有俗語曰「茶滿欺客,酒滿敬人」之說),茶壺中多餘茶水必須倒掉,不能留於壺中,否則下輪茶會變得苦澀難飲。一般到杯中茶水顏色變淺時換茶葉。

其火用碳,次用勁薪。(謂桑、槐、桐、櫟之類也)其碳曾經潘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膏木為柏、桂、檜也敗器謂朽廢器也)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茶經》

沖茶的水,最好是天然的山泉水、次之為井水及河水,最後才選擇自來水沖泡。水質和水溫均影響茶湯的色、香、味、韻。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暴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效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戔戔然,酌之。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水取去人多汲者。《茶經》

潮州工夫茶原料選用福建烏龍茶製作,當中以鐵觀音為最。

2樓:寵物xiao行家

潮汕的功夫茶是從改革開放那段時間開始的,剛開始的形式只是一副簡單的濃茶,然後經過不斷的改良,才形成如今的功夫茶。

3樓:雪球糖糖

潮汕的功夫茶,在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那時候功夫茶是用來招待從遠方到來的朋友,只是用乙個陶瓷的小壺子裝著,也沒現在這麼多講究。

4樓:懵懂的稚潼

潮州功夫茶始於宋代的鬥茶,最開始是茶道形式。

潮汕地區喝的功夫茶是什麼茶葉

5樓:柒路

先糾正你乙個語誤:潮汕工夫茶非潮汕功夫茶。

傳統的潮汕工夫茶葉多為烏龍茶,主要有鐵觀音、大紅袍、鳳凰單叢(樅)等。

這幾年受外來茶葉的影響,也有不少人開始喝普洱和紅茶,但相對來說,還是屬於小茶種。

大紅袍:主產於福建武夷巖,烏龍茶類,此外還有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並稱「四大名樅」;

鐵觀音:主產於福建安溪縣,烏龍茶類,半發酵;

鳳凰單叢:主產於廣東潮州市鳳凰山,烏龍茶類,為潮汕本地產名茶。

潮汕功夫茶的歷史

6樓:落帥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州話中是作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裡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

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故所謂的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茶經》總其大成,簡稱「茶經法」。(茶經》是潮州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國工夫茶的「元典」)「茶經法」詳載茶藝,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六個主要程式,組成了「茶藝」的核心內容。宋、元是中國工夫茶發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國工夫茶的鼎盛期,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階段。

潮汕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明國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

潮汕功夫茶製作的全過程?

7樓:匿名使用者

製茶過程為:採青→萎凋→發酵→殺青→揉捻→乾燥→(初製茶) →精製 → 加工→包裝→(成品)這些過程。1、採青:

茶只能採摘嫩葉,老葉無法用,這些細嫩的部分,採下來後稱為茶青。萎凋:茶青採下來後,首先要放在空氣中,讓它消失一部分的水份,這個過程稱為萎凋。

萎凋分:在室外進行的為室外萎凋;在室內進行的為室內萎凋。

3、發酵。發酵:指茶葉的面份與空氣起氧化作用,這個過程稱發酵。

發酵使茶發生變化:

香變:不怎麼發酵的,喝起來是股菜香;讓它輕輕發酵就會轉化成花香;

發酵變重後會轉化成果香;如果讓它盡情的發酵就會變成糖香;

香氣是發芽、開花、結果的變化。

色變:香氣的變化與顏色的轉變是同步進行的。

菜香的階段是綠色;花香的階段是金黃色;

果香的階段是桔黃色;糖香的階段是硃紅色。

味變:發酵越小,越接近植物本身的味道。

發酵越多,離自然越遠,加工的味道越重。

4、殺青。殺青:是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這個過程叫殺青。

5、揉捻。揉捻:殺青過後,要將茶葉像揉麵一樣的揉捻。6、乾燥乾燥:揉捻完茶就算初步完成,這時要把水份蒸發掉,這個過程稱為乾燥。

乾燥分:火爐上烘乾、手搖式乾燥機、自走式乾燥機。

7、初製茶 初製茶:乾燥過的茶就可以拿來沖泡飲用,可是這種茶外型不好看,品質也還不穩定,一般稱為初製茶。8、精製。

銷售之前,最好再經過一番精製,它包括:

a、篩分:將茶篩分成粗細不同等位。

b、剪下:需要較細的條形時,可用切碎機將它切碎。

c、拔梗:將部分散離的茶質分離出來。

d、覆火:乾燥不夠時,再幹燥一次,也稱補火。

e、風選:將精製過的茶用風來吹,碎末和細片就會分離出來。

經過這些程式完成的茶,就是可以上市的精製茶.加工為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它補試各種加工,加工包括:

a、薰花:把新鮮的花和茶拌在一起,經過八小時左右後,茶吸收了花的香,成了花茶,用什麼花薰什麼茶並沒有什麼規定,只是要考慮它倆是否合的來,如茉莉茶花與桂花,乙個年輕乙個成熟。10.

產品包裝。

8樓:網友

潮汕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式概括為:

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1、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2、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3、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4、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位,可能把茶沖壞;

5、刮沫——沖茶時溢位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6、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位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7、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公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8、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迴圈篩酒以至於盡。

功夫茶是什麼型別的茶啊,什麼是功夫茶

樓主真是很幽默。所謂功夫茶,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所以稱功夫茶。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功夫茶初喝會嫌其苦,喝習慣就會好了。 紫月碧海 什麼是工夫茶?清代的蔡爽 字伯龍,生平事略...

正宗的功夫茶要幾個茶杯,為什麼傳統的潮汕功夫茶只有三個杯子?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 水仙和鳳...

潮汕地區的功夫茶通常都是杯子,這背後有何講究

烏甜 潮汕人特別喜歡喝茶,茶文化是潮汕地區的特有文化之一。潮汕的功夫茶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功夫茶道。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潮汕地區的茶文化就已經非常完善了。現在的潮汕地區的茶文化,也就是很多年前從父輩祖輩那裡繼承而來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喝茶3人剛剛好。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其實民間流傳著 喝酒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