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三衢道中。宋]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註釋。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縣,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小溪泛盡: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盡,盡頭。
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綠陰:蒼綠的樹陰。陰,樹陰。
不減:並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黃鸝(lí):黃鶯。
譯文。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鑑賞。這是一首紀行詩,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寫詩人行於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
首句點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黃梅天),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遊興愈濃。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於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乙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遊興。
三四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由此可見出此作構思之機巧、剪裁之精當。
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到平的意趣。
創作背景。曾幾是一位旅遊愛好者。這首詩是他遊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作者。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
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於政事。
他的學生陸游替他作《墓誌銘》,稱他「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後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閒雅清淡。
五、七言律詩講究對仗自然,氣韻疏暢。古體如《贈空上人》,近體詩如《南山除夜》等,均見功力。所著《易釋象》及文集已佚。
四庫全書》有《茶山集》8卷,輯自《永樂大典》。
2樓:九月榕樹
三衢道中》後兩句從「綠陰不減來時路」中體會詩人在歸途中看到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山行時輕鬆愉快的心情。
三衢道中詩的最後兩句從什麼和什麼兩個角度描寫了什麼
3樓:華螢遠端
三衢道中》是宋代詩人曾幾所作,描寫了梅子成熟時節詩人遊三衢山的見聞感受,展現了浙西山區明媚清麗的風光。
後兩句寫遊玩歸途中的所見所聞。「綠陰不減」既表示歸途中看到的景緻並不比來時少,又寫出了詩人遊興未減,興致更濃。「添得」和「四五聲」襯托出深山的幽靜。
全詩有聲有色,以動襯靜。晴空、舟行、綠陰、鳥鳴,構成一幅清新明麗的畫面。
原文:三衢道中。
宋]曾幾。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尺信雹得黃鸝四五聲。
註釋。〔三衢〕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帶。陵帆。
小溪泛盡〕乘小船到小溪的盡頭。
卻〕再,又。
陰〕樹萌。譯文。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很晴朗。乘小船來到小溪的盡頭,再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綠樹成萌,不亞於來時之路,樹林中不時坦灶傳來幾聲黃鸝悅耳的鳴叫。
三衢道中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色?
4樓:菜籃子
《三衢道中》這首詩中,作者描寫的景物有梅子、小溪、綠蔭、黃鸝。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副初夏時節寧靜怡人,清新明麗,令人心情愉悅的山形美景圖。從詩中景物的描寫中,可以想象的畫面:
路邊梅子金黃,綠樹間黃鸝啼叫,林蔭間小路上,詩人輕快地邊走邊欣賞周圍的景色,山路盡頭一條清澈的小溪汩汩流淌。
三衢道中》是南宋詩人曾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收錄於《茶山集》中。首句寫出行時間,次句寫出行路線,第三句寫綠陰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減登山時的濃郁,第四句寫黃鶯聲,路邊綠林中又增添了幾聲悅耳的黃鶯的鳴叫聲,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無窮的生機和意趣。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
《三衢道》中描寫了詩人什麼心情?
5樓:百科生活小當家
三衢道中》這首詩,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鬆愉快的心情。作者曾幾是一位旅遊愛好者。這首詩是他遊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
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蠢耐裂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畝拍到平的意趣。
詩還有個特點,就是通過對比融入感情。詩將往年陰雨連綿的黃梅天與眼下的晴朗對比;將來時的綠樹及山林的幽靜與眼前的綠樹與黃鶯叫聲對比,於是產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詩又全用景語,渾然天成,描繪了浙西山區初夏的秀麗景色;雖然沒有鋪寫自己的感情,卻在景物的描繪中鍥入了自己愉快歡悅的心情。
三衢道中。南宋——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譯文: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帶閉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三衢道中》是_代詩人__所作,描寫了_時節詩人遊__的見聞感受展現了浙西 山區?
6樓:匿名使用者
《三衢道中》這首詩的第一句點明瞭( 時間 )和(心情 ),描繪了山行中( 初夏時寧靜的)的美景,表達了詩人(山行時輕鬆愉快)的心情。
三衢道中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曾幾。
詠柳後兩句是用什麼形式,《詠柳》中後兩句採用了什麼形式
暴走少女 詠柳後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賦予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讚美,引向對春天的讚美 不知細葉誰裁出 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緻的形態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 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
《江雪》前兩句描寫什麼景色 後兩句描寫什麼景色
冰雪蓮 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 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不過是 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 前兩句 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隻飛鳥 找遍萬條路,見不到一...
俱往矣,的後兩句是什麼,元日的後兩句是什麼意思
後兩句意思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原詩 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釋義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 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