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序譯文,中庸章句序譯文

時間 2022-04-20 10:05:11

1樓:我是老夫子

蓋嘗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

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慾之私矣。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於斯,無少閒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譯文:總的說來,由人的心所能感知覺悟得到的虛冥之中的本質,用一個符號「一」就可以將之完全囊括亦盡了。然而,也有人對「心」有不同的看法,從而區分出「人心」和「道心」。

之所以有這種分別,在於其各自對「形」和「氣」的產生或源起的**角度有所不同:有的是從「性命」的「正」與否這個角度去**的,所以在對「正」的感知和覺悟的方面就出現了不同;有的是從本質所表現的危殆而不安的狀態這個角度去**的,所以在對其狀態上的微妙而難見的情形的認識方面就出現了不同。然而,既然是人,就沒有不具有「形」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堪稱「上智」的人,也不能沒有「人心」;既然是人,就沒有不具有「性」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雖為「下愚」的人,也不能沒有「道心」。

「人心」和「道心」兩者,都雜處於人的「形」和「性」的每一個地方,只是看人自身能不能以「治」的程式去加以處理而已。所以,對於「人心」和「道心」這兩者,從其「危」的角度去看的,則會感到其發展是愈來愈「危」;從其「微」的角度去看的,則會感到其發展是愈來愈「微」。但是,「天理」也就是宇宙的本質是恆定不變的,不會因某一個人本身在「欲」的方面有所不同就隨之有所不同。

如果說人的「思」能夠達到「精」的高度,就會看到「人心」和「道心」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說人能夠得到「一」(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就自然可以將自身的「心」守護並維持在「正」的範圍裡,使自身的「心」不再有與「人心」和「道心」出現分離的情形。所以,如果對一切事情都惟「精」惟「一」並持之以恆地去加以處理,就必然可以使「道心」成為一個人的主要的方面,而「人心」則變成從屬的方面,處處聽命於「道心」的指引和安排。倘如此,則從「危」的角度去**的就必然會達到「安」的境界;從「微」的角度去**的就必然會達到「得」的境界;甚至在說到「動」和「靜」的事情時,也不會發生什麼不足或者太過的偏差。

2樓:冰霜穆

天命之謂性(1),率性之謂道(2),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3)。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4);發而皆中節(5),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1章)

【註釋】

天命:天賦。朱熹解釋說: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這裡的天命(天賦)實際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稟賦,並無神祕色彩。(2)率性:

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這裡是「沒有什麼更……」的意思。見(xiàn):

顯現,明顯。乎:於,在這裡有比較的意味。

(4)中(zhòng):符合。(5)節:

節度法度。(6)致,達到。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越是隱蔽的地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中庸》文言文翻譯

3樓:上網不當飯

憂深言切,慮遠說詳:

考慮的事情不夠長遠的話,憂患就很快來臨

歷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

歷年來選取前代聖賢的書籍,用來揭示要領和法度開啟那些蘊藉深奧的道理,沒有什麼比這些明白而且窮盡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子思為之非常擔憂,考慮得非常長遠,所以其言語懇切而詳盡。

子思遍覽前代的聖人遺作,因此,提綱挈領,而開示出道學奧義,從未有像他這樣明白而透徹的。

朱熹《中庸章句序》裡的話。

5樓:

我自己的理解如下,請參考:

(中庸的內容) 憂慮的深、言辭懇切,考慮的遠並說的詳細,參考了先前眾多聖人的著作,用來作為本書的綱領提綱,展示深奧的道理,沒有像(中庸這本書那樣)明瞭且詳盡的著作了。

給的文章太短了,不能根據全文來判斷,大概翻譯了一下。

希望對你有幫助

求中庸 第二十章翻譯

6樓:珊殤

火柴人聯盟:〉:gjfgfijmcdrkjsuhehbshsugegehsv工地火車上了沒有什麼事嗎的時候去年底子!

幫忙,翻譯下古文,謝

7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朱熹《中庸章句序》

譯文:總的說來,由人的心所能感知覺悟得到的虛冥之中的本質,用一個符號「一」就可以將之完全囊括亦盡了。然而,也有人對「心」有不同的看法,從而區分出「人心」和「道心」。

之所以有這種分別,在於其各自對「形」和「氣」的產生或源起的**角度有所不同:有的是從「性命」的「正」與否這個角度去**的,所以在對「正」的感知和覺悟的方面就出現了不同;有的是從本質所表現的危殆而不安的狀態這個角度去**的,所以在對其狀態上的微妙而難見的情形的認識方面就出現了不同。然而,既然是人,就沒有不具有「形」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堪稱「上智」的人,也不能沒有「人心」;既然是人,就沒有不具有「性」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雖為「下愚」的人,也不能沒有「道心」。

「人心」和「道心」兩者,都雜處於人的「形」和「性」的每一個地方,只是看人自身能不能以「治」的程式去加以處理而已。所以,對於「人心」和「道心」這兩者,從其「危」的角度去看的,則會感到其發展是愈來愈「危」;從其「微」的角度去看的,則會感到其發展是愈來愈「微」。但是,「天理」也就是宇宙的本質是恆定不變的,不會因某一個人本身在「欲」的方面有所不同就隨之有所不同。

如果說人的「思」能夠達到「精」的高度,就會看到「人心」和「道心」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說人能夠得到「一」(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就自然可以將自身的「心」守護並維持在「正」的範圍裡,使自身的「心」不再有與「人心」和「道心」出現分離的情形。所以,如果對一切事情都惟「精」惟「一」並持之以恆地去加以處理,就必然可以使「道心」成為一個人的主要的方面,而「人心」則變成從屬的方面,處處聽命於「道心」的指引和安排。倘如此,則從「危」的角度去**的就必然會達到「安」的境界;從「微」的角度去**的就必然會達到「得」的境界;甚至在說到「動」和「靜」的事情時,也不會發生什麼不足或者太過的偏差。

送東陽馬生序的譯文,送東陽馬生序 譯文

譯文 如果你努力學習,在家裡也完全可以讀書寫文章,弄明白言論或文章的內容和道理,用不著遠離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從老師學習。你既然不能這樣,就是自己不好學,也不能指望你懂得這個道理。但是現在讓你出外從師的原因,是擔心你在家裡為俗務所纏身,不能專心讀書學習。同時,父子之間,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責備你。再者...

送東陽馬生序譯文講析,送東陽馬生序的譯文

如下 1 原文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 坐大廈之下而誦 詩 書 無奔走之勞矣 有司業 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40,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2 ...

愚溪詩序譯文,《愚溪詩序》翻譯

灌水的北面有一條小溪,往東流入瀟水。有人說,過去有個姓冉的住在這裡,所以把這條溪水叫做冉溪。還有人說,溪水可以用來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貶到瀟水。我喜愛這條溪水,沿著它走了二三裡,發現一個風景絕佳的地方,就在這裡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這條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沒人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