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2段解釋,求教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到底怎麼解釋?

時間 2022-04-10 12:35:21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天下人都認為使行為變美,才是美,這就醜惡了;都認為使舉動變善,就是善,這就不善了。

本來有和無互相生長,難和易相互成就,長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聲相互協調,前和後相互伴隨。是常態。

所以聖人要抱著無的心態,去做事,行動不能灌輸教條:

教育萬物勞作卻從不言辭,創造東西不據為己有,做事不依賴別人,功業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理解:大家都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美和善的標準,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太虛假太偽善了,就會物極必反。

因為包括美和善、有和無、難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轉化、對立互補的統一常態存在。每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種善惡標準,甚至追求自己理念的完美,就會給自己帶來壓力,甚至精神痛苦。

所以人們認識事物就應該考慮到矛盾的對立統一,不能片面的給某種舉動下定義。

因為「名」的這種物極必反的轉化隨時存在。

比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甚至某些偉人都定義:「給乞丐錢是一種善舉」。如果每個人都給乞丐錢,一定會養成乞丐不勞而獲的錯誤價值觀。

那麼給乞丐錢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種縱容的惡舉,如果那個乞丐是偽裝的,那你極有可能被騙或者受害。而且當你給乞丐錢後,看到別人不給乞丐錢,那麼不給錢的那個人也許會在你眼裡成為褻瀆聖言的、罪惡的人。同時這句話這種價值觀也束縛了人類思想,甚至被異化成吃人的禮教等等。

這一切都是因為偏執的認為某個價值觀是正確的而造成的。這也就是老子指出對立轉化之道與矛盾之相反相成這個規律的原因。

所以聖人除了要考慮到事物的對立統一以外,還要報著無我的心態,去做,行動做事的過程中不要總灌輸教條:

教萬物勞作的過程中,不要總是到處誇耀自己的功勞;生髮創造新東西而不要自私的佔為己有;做事的過程中也不要總想著依賴別人;大功告成後不要總沾沾自喜、不要到處炫耀、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聖人只有不驕傲不止步,才能不斷創造輝煌,所以他的聖蹟才永存於世。

注意:呼應第八十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美之為美,譯文為使之美是美。

如果譯為美就是美,那第二十一章的「道之為物」,就變成道就是物了,這是不對的。「功成而弗居」呼應第九章「功成身退」,呼應第三十四章指出「大道」生養「萬物」,但大道卻從來「不辭」「不明有」「不為主」「無慾」。呼應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註釋:知,知識、知曉。美之為美,第一個美是動詞「使。。

美」,第二個是名詞美好。之,這件事。惡,厭惡,憎恨。

善,善於、善良、善待、喜愛。已,多義詞:止,句末通「矣」。

生,產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對照、表現。和,調和、協調、和解。

隨,依順、跟隨。是以,所以、因此。處,置身、引申為處理。無為,不違背。

恆,常也《說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張、號令、話。作,興起,勞作。

辭,說法、藉口、口實。有,佔有。生而不有,倒裝句,不有生。恃,賴也《說文》。

不恃,不依賴、獨立。居,停留、止步、休息、處在、處於。

是,這、表肯定對的正確的、連詞。唯,因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註釋] ①惡已:惡、醜。

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

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

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

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3樓:丁丁學語文

2021-01-19 道德經第2章

求教:《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到底怎麼解釋?

4樓:匿名使用者

以上的解釋都不太貼切,老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經本質是自然,自然就是符合客觀自然的運動規律,而不能違背自然,從這個意思出發,「美」的意思就是標榜美,「為美」的意思就是造成社會製作虛假的美,過度的美,如:公司裡製作銷售冠軍排行,這樣造成有的人東拼西湊的往自己身上拉銷售額,甚至作假,也有就是造成市場過度開發,違背了市場和產品相輔相成的成長規律。同理「善」的意思也是這個意思,只是進一步強調。

第二章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某種美的標準,就會出現虛偽的美,過度的美,這樣反而就不美了;天下都知道什麼是善,就會出現假善、違背規律的善,這樣就從總體上不善了。

5樓:勤天欣

個人認為,有了美,就有了對立的醜存在;有了善,就有了惡的存在。在後文也說,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見可欲,使民不為盜。說明老子不贊成這種二元對立的說法。

下面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這些說明聖人不教人分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不教人區分什麼是「美」什麼是「醜」。

也不標榜自己,故處無為之事,功成而弗居。

6樓:匿名使用者

第1句正確。道德經據現在考究並不是老子寫的,可能是好多人好長時間編輯起來的。所以,前後不一致是正常的。

這也是判斷一本書是否是一個人寫的一個方法。象孫子兵法就不同,前後是連貫的,系統的。

道德經全文解釋

7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經是面鏡子,你看得再透徹也只是你自己的影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就有好幾種爭議解釋。

深究到最後也只是玄而又玄。我記得莊子裡記錄的一篇孔子與老子的對話,孔子看前人的書籍,孔子說,看的是糟粕。大體意思就是教育孔子,看懂了文字卻無法能領悟其中的思想。

同樣也適用於老子自己的道德經

8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多年的默修實踐經驗告訴我,老子的《道德經》是真理。但是,沒有高深的道的境界和豐富的哲理思維,要想真正理解《...我知道,我現在對《道德經》所作的解釋還是十分淺陋的,其中的許多章節連我自己都不滿意,原因就是我的學識實在是太...

www.xlbzw.cn/shiciwendaguan/2009-05-18/1482.

html 2009-05-18-網頁快照- 預覽

道德經中第二章為而不恃的解釋。

9樓:

恃,《說文》賴也。從心寺聲。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之聲。

《徐曰》寸,法度也,守也。

恃,心有所守為恃。

《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為而不恃:遇事之時,不挑剔,不躲避,不功利,不偏,不倚,不著,不棄。

著,執著。

為而不恃,與佛經之「不住」相通。

10樓:匿名使用者

通俗的說,你做了某件事,可是不不把這件事當做資本用來實現別的事

你為班級掃了地,你不用這個來幫助你當班幹部

峙(那個我打不出來):「憑藉」的意思。

道德經全文及解釋

11樓:

第一章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範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眾妙之門(它是開啟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斯惡已(是因為醜惡的心靈在作崇);

皆知善之為善(皆知善之所以為善),

斯不善已(是因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無相生(因此而產生了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前後相隨等各種患得患失的主觀意識)。

是以聖人(但是聖人),

處無為之事(處於無區別心之無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萬物作焉而不辭(順應萬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橫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竭盡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為弗居(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會失去什麼)。

第三章不尚賢(不刻意招賢),

使民不爭(使民眾不去爭名);

不貴難得之貨(不稀罕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使民眾不為盜)。

不見可欲(不見引發慾望的根源),

使心不亂(就不會產生動亂的動機)。

是以聖人之治(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

虛其心、實其腹(普及虛心、養身的道理),

弱其智、強其骨(宣傳弱智、強骨的好處),【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無知無慾(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知無慾的益處),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無用武之地)。

為無為(以無為的境界處理政務),

則無不治(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道衝(道似一個器皿),

似萬物之宗(好像萬物的根源),

淵兮(它浩瀚無邊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遠取之不盡)。

挫其銳(壓制鋒芒),

解其紛(解脫紛擾);

和其光(和順光輝),

同其塵(混同塵垢)。

湛兮(高深莫測啊),

似若存(好像無處不在)。

老子道德經的名句,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道德經 中經典哲理名句及翻譯。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關於道德經,關於道德經的理解

道德經 出自春秋時期的老子之手 道德經 準確來說是一本哲學經典而不是宗教教義 漢時出現道教,是因為以老子的道家學說為根本,所以該書被奉為道教經典。該書主要闡述了老子的哲學思想,體現的辯證法的思想。該書還闡述了老子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 人德為人!道德為己!若人若己?你有其合乎?關於道德經的理解 首先宣告...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6433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2 譯文 道 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 道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