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花刀
天時:曹操統一全國的時機尚未成熟,天下尚未歸操心。
地利:主要是說益州易守難攻。
人和:人言劉備是天下英雄,很得民望。
2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北方雖然剛剛統一(其實只是統一大半,至少西北方還在馬超手中,東北方統沒統一不太清楚,應該是快統一),但民心不穩,根基不牢,且北方作亂(北方的少數民族作亂,一直威脅著曹操,而且當時少數民族實力強大)。
地利:益州易守難攻是一方面,最關鍵的是如果蜀國擁有荊州益州,蜀國就可以派一上將從荊州出發(計劃中是關羽),然後漢中再遣大將,再加上吳國出兵,可以兵分三路攻佔魏國,這樣魏國兵力有限,很難守住,就算勉強守住,士兵三線作戰也會被累死,這樣耗下去,魏國還是要完蛋,何況根本守不住的,關羽一路就打的魏國這麼慘,怎麼可能守住三路,可惜吳國背叛蜀國(老實說,我覺得孫權真的很腦殘,本來蜀吳聯盟實力也不一定比魏國強大,結果他這一搞,蜀吳聯盟實力直線下降,魏國卻直線上升)。
人和:劉備乃正統皇叔(雖然現代很多人說劉備虛偽,不過古代人可不覺得,只是某些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罷了),人心所向,再加上曹操當時是漢賊,民心方面完全在蜀國一方,可惜關羽被吳國所殺,劉備又夷陵慘敗後死去,沒有發揮人和的作用。
故在諸葛亮當丞相時,蜀國已經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了,這也是諸葛亮沒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啊。
3樓:乒乒乓乓
天時:劉備乃帝室之胄
地利:跨有荊益
人和: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
4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曹操盲目,在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曹操勢力並沒有能夠一手遮天的程度。正值曹操赤壁敗北,元氣大傷之時。
地利,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山川之力。但是,進益州,雖然易守難攻,進了保險箱也進了死衚衕,導致諸葛亮再有才華,也被運糧所困擾,無處施展,所以荊州是進攻的主要大本營,但是後來被孫權所躲,也是蜀國大勢已去的徵兆...
人和,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劉備的吸引了非同一般,眾多豪傑為之誓死效力.但是在劉備這可明星死後,蜀國的人才凝聚力大不如以前,導致中集團矛盾重重,在諸葛亮死後,急劇惡化,也是蜀國滅亡的一大原因。
5樓:卡雅女巫
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態度和心情怎樣?從哪些行動和語言裡能看出來?
(明確:「凡三往,乃見」,既表現了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也說明了劉備的熱心求賢。針對時局特點,表明平生抱負,詢問除奸興漢的大計。
談話簡明得體,語氣委婉有致,態度謙虛誠懇,流露了對漢室江山的焦慮心情。)
3.諸葛亮的回答直接從曹操談起行不行?為什麼?
(明確:不行。因為先分析形勢,是針對劉備談話時對形勢的說明而發,同時分析形勢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
4.為什麼要先分析曹操?擺了哪些事實?得出了什麼結論?
(明確:因為曹操使「主上蒙塵」,「漢室傾頹」,是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頭號敵人。曹袁並論,用事實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謀略出眾,兵力雄厚,政治地位優越。
得出強弱懸殊,難與為敵的結論。)
5.接著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孫權?結論是什麼?
(明確:從政權、地利、人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孫、曹矛盾,可結為外援。)
6.對劉備來說,荊州有哪些有利條件?諸葛亮是怎樣暗示劉備的?
(明確:荊州的有利條件是物產豐富、軍事要塞、劉表無能。所以諸葛亮用反問句的方式來暗示劉備,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將荊州可取、勿失良機的資訊傳達給了劉備。)
7.為什麼要分析益州?諸葛亮認為益州有哪些優越條件?
(明確:由於荊州四通八達,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圍,不能做主要的根據地,因此最後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條件是:
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天然糧倉,條件優越;政權動搖,民心已失。因此有機可乘,並且益州可以作為可靠的根據地。)
明確:根據地解決後,就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但如何「信大義於天下」「成霸業」「興漢室」呢?因此諸葛亮進一步為劉備謀劃了北伐曹操的戰略藍圖,指明瞭建立根據地以後應該如何行動。
8.談如何北伐曹操可從三個方面分析: (1)條件如何? ①有政治資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薈集。
(2)怎樣準備? ①軍事上,先保住荊、益二州,積蓄力量;②民族關係上,「和」「撫」各部族,解除後顧之憂;③外交上聯合孫權,共擊曹操;④內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動? ①等待時機,兵分兩路;②鉗形攻勢,直取中原。這樣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先主曰:『善』!」則含蓄地流露了劉備內心的無限喜悅,表明兩人的政治見解完全一致。
在這段對策裡,諸葛亮針對劉備提出的問題,根據當時的客觀形勢,具體分析了敵我情況和相互間的利害關係,為劉備確定的「成霸興漢」的建國策略具體周詳。從後來形成的三國鼎立的歷史事實來看,其預見性是完全正確的。這就充分顯示了諸葛亮驚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卓越的見識。
這一段不僅內容精闢,而且論證嚴密,層層深人,擺事實,講道理,有根有據,結論明確。這種說理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很值得學習和借鑑。
三、小結:文章最後寫「關羽、張飛等不悅」,實際上是從側面表現劉備對諸葛亮的依賴。「猶魚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劉備得到諸葛亮後的滿足心情,證明了諸葛亮的驚人才能的確是名副其實,從而很自然地照應了開頭的「自比管仲、樂毅」和人稱「臥龍」。
《隆中對》中諸葛亮根據什麼為劉備提出戰略方針
6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答:從《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地的處境提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方針.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綜觀後來的歷史程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剛才看了一下前面幾位的答案都寫的很不錯,但是都是以當時的歷史形勢為出發點這個對於搞歷史的可能更實用但對於現代的普通人用處可能就不那麼大了,那麼讓我換個出發點隨便說兩句好了,說的不好的話,大家不要笑我。
首先要搞清楚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他的身份和地位。當時他與劉備不過剛剛見面兩人各不熟悉,而劉備去請他是要請出一位對自己有用的有過人的頭腦的究級知識份子(學究)。《隆中對》正是在這種基礎上提出的,以我個人的看法,作為學究級知識份子的諸葛亮正是通過對劉備也就是他未來的老闆的心裡揣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他既要讓劉備覺得他是一個有真材實學的人又要讓劉備覺得他是在為自己實實在在的謀劃。這也就好像是我們今天去應聘一樣,總要去揣摩招聘方的思想吧。呵呵,另闢小徑,說的不好大家不要笑我啊。
隆中對中,諸葛亮從哪三方面給劉備分析了當前的形勢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亮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七個亮點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第一,分析當今天下的形勢 第二,提出擁有自己的根據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前提 務實精神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第三,諸葛亮用官渡之戰的事實告訴劉備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會不會謀 務實精神 操已擁百萬之眾,挾...
隆中對中諸葛亮的戰略藍圖能實現嗎?為什麼
金子 在當初若是沒有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可能行的,因為諸葛亮在之後的原北伐計劃是從漢中進攻長安,關羽的軍隊從江陵拿下襄陽 上庸的。在三國裡,蜀國的軍事力量是最弱的。漢中之戰之後,蜀國便不得不調整好內政,養精蓄銳。但之後關羽大意失荊州,使蜀國的軍事力量大大減弱,又由於劉備急於報仇,調動一大部分兵力攻打東吳...
《隆中對》《出師表》與諸葛亮
希望對你有幫助 隆中對 選自 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 三國志 的作者是陳壽。隆中對 的提法並不是陳壽在 三國志 中提出的,而是後人加的,還有一種提法叫 草廬對 陳壽 233年 297年 西晉安漢 現四川南充 人,史學家。二十五史中 三國志 的作者。隆中對 的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二年 207年 劉備三顧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