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來宸
一分天下--曹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二分天下--孫權
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三分天下--劉備
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總結,北方曹操佔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你打曹操就是造反了,所以暫時不能打曹操。
江東孫權佔地利,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那裡的人民安居立業了,過這很安定的生活,所以你去打他肯定不得民心,所以不能打,後文也說了,孫權只可以是結好。還有就是打江東一定要是水戰,孫權的兵都是水戰高手,一旦打起來孫權可以以地利來抗拒,所以說孫權佔地利。
劉備無城,無地,無兵,無馬,但是劉備占人和。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這就是人和。
所以讓劉備先得了荊州,因為劉表的不成事嘛,兒子不爭氣,所以諸葛亮算定劉表會把荊州讓給劉備。後是得了荊州取四川,四川的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這樣劉備三分天下就得到其一。
天下有變的時候就有可能一通天下!
2樓:雲小想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3樓:匿名使用者
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幾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
孫權佔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冒險以武力進攻。
」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後,他說:
「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重點在下面】
如果再簡練下: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且有百萬雄兵,無法相爭。
孫權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且賢能為之用,可與他結為外援而不可謀取。劉備只要攻佔荊、益兩州,便可與其爭鋒。
4樓:荔菲流皖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 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
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線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
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
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佔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5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為劉備描繪的戰略使命,是順著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興復漢室旗號,寄託重建統一王朝的理想;能夠看得見的願景,是「跨有荊益」造成鼎立之勢;攻守策略,是利用劉表的見識淺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州,佔據「用武之國」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為後盾,呼應四戰之地的荊州;面對北方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誠不可與爭鋒」的曹操,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孫權,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待機而起,以宛洛為主攻方向,以秦川為側翼呼應,進取天下。這一設想如果完全實現,確實可以做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所以,這一構思打動了劉備。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隆中對》就是寫劉備前去拜訪諸葛亮,請諸葛亮出山為他出謀劃策。文章通過隆中對策,給讀者塑造了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他善於審時度勢,觀察分析形勢,善於透過現狀,掌握全域性,並能**遠矚,推知未來。
作者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6樓:weyy怡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這個藍圖,是建立在對現實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劉備後來就是基本上按照這個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7樓:龍鬥士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且有百萬雄兵,無法相爭。
孫權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且賢能為之用,可與他結為外援而不可謀取。劉備只要攻佔荊、益兩州,便可與其爭鋒。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細緻)白話文
8樓:franc王霖蓉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
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請根據文段內容簡要概括
9樓:匿名使用者
對曹操「不可與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勸劉備先取荊、益二州,等待機會,然後進取中原。
10樓:為皆
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見到了諸葛亮,此時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來奪取天下的「隆中對策」。諸葛亮高臥隆中,靜觀天下風雲變幻,等待時機,期遇明主,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巨集偉抱負。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首先認為「: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也就是說現在諸侯並起,漢室很危險,甚至已無可救之處,然後,談到曹操,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也就是說,與曹魏相比,敵我實力懸殊太大,我們只可以避其鋒芒,聯合其他勢力去對抗他,官渡之戰前,曹操實力不如袁紹,但是,還是打敗了袁紹,這不是天時地利,而是曹操懂得用人,這也是提醒劉備註意用人;接著,諸葛亮分析了江東孫氏,「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很明顯,劉備也不能打孫權的注意,孫氏父子在江東經營三代,威望很大,並且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很強大,並據有長江天險,所以我們「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當然,後來了夷陵之戰證明了此言的正確性。
接下來,諸葛亮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看得出來,當時的天下,除了曹操和孫權之外,荊州劉表也是重要的一極,荊州國富民強,並且荊州牧劉表佔據時間久遠,威望很大,但是,當劉表百年之後,且找不到一個理想的**人,這正是諸葛亮提醒劉備,趁亂取荊州,作為重要的戰略後方,這樣進可攻,退可守,短時間可利於不敗之地。不過,劉備素以仁義道德著稱,卻不敢趁人之危,破壞自己仁義名聲。
很快,諸葛亮談到益州「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這是諸葛亮表明三分天下的歸宿之地,高祖劉邦因之以而稱帝業,並且四川易守難攻,很多高山,成都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最主要的是,劉璋不能守住益州,諸葛亮勸劉備奪取益州,這也是三分天下的最基本的一步棋,荊州短時間是可以爭霸,但是荊州地處中部,北有曹魏虎狼之師,東有江東孫氏,很容易造成被夾攻之勢,這樣的話,就會腹背受敵,後來的關羽失荊州深刻的證明了這一點。
而益州則不同,四川是山地和盆地為主的地形,很險峻,短時間是很難得攻破的,所以這是一個好選擇。等到佔領益州之後,就實施接下來的戰略「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在益州招賢納士,搞好外交,內修政理,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何為天下有變呢,也就是說,到曹魏篡漢之時,也就是天下有變。等到那時候,天下將雲集而響應,一起興復漢室。
這個是很不錯的戰略,當時可謂是劉備奮鬥的方針政策,當然,到後來由於情節的發展,劉備沒有完成他的霸業,蜀漢政權也沒有真正的貫徹這一「三分天下」的戰略,除了後來,劉備和孫權的鬥爭影響之外,也不可否認這一對策含有侷限性,也就是太過理想化,荊州的失去對於這個戰略可謂是根本性的打擊,使得劉備沒有了天下有變出兵的資本,這也僅僅只是一個方面罷了,由於這個對策的侷限性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姑且不論。
這就是我的答案與看法,希望對樓主有用。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是如何「天下三分」的?請根據文段內容簡要概
1 當時的形勢是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 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若跨有荊 益,取代割據荊 益的劉表 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 孫權三分天下。2 在奪取荊州...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方針中,從「天時 地利 人和」的角度分析劉備的有利條件,請作具體分析
天時 曹操統一全國的時機尚未成熟,天下尚未歸操心。地利 主要是說益州易守難攻。人和 人言劉備是天下英雄,很得民望。天時 北方雖然剛剛統一 其實只是統一大半,至少西北方還在馬超手中,東北方統沒統一不太清楚,應該是快統一 但民心不穩,根基不牢,且北方作亂 北方的少數民族作亂,一直威脅著曹操,而且當時少數...
諸葛亮隆中對中認為荊州是蜀漢統一天下的關鍵,到底對不對
龐統言荊州是累贅,諸葛亮卻說是蜀漢統一天下之關鍵,孰高孰低?說古論今三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 東漢末年,董卓老賊利慾薰心,亂了漢家天下,終導致群雄並起,割據四方。有青雲之志的劉皇叔也試圖通過自己的方式延續漢祚,四處搜攬人才,招兵買馬,企圖抗衡爭雄江東孫氏和北方曹氏。或因劉皇叔的個人魅力,或因劉備的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