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句子要有解釋和道理,論語中關於和的句子並附帶解釋

時間 2021-11-04 21:08:23

1樓:看見額無法很好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解釋:就是說君子們在一起很和諧但每人都不盡相同,而小人們在一起雖然做人相同,卻不和諧。

《論語》中有關「知」的句子(包括解釋)

2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

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尊稱,特指有學問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當於「先生」。在《論語》中,孔丘門人稱自己老師為「子」。書傳直接說「子曰」的,都專指孔子。

曰:說,說道。學:

學習。而:順接連詞,表示被連線的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可不譯。

時習:按一定時間實習(或溫習)。時:

按時。習:有演習、實習和溫習、複習兩種意思,後者偏重於書本知識,前者偏重於技能。

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不:

不是。亦:這裡是一個加重語氣的助詞。

說:同「悅」愉快,快樂。乎:

語助詞,相當於「嗎」。「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這一句講一個人就當好學,並按時溫習學得的知識。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指朋友。

古代「朋」與「友」的稱呼有區別,「同門曰朋,同志曰友」。自:從。

遠方:很遠的地方。來:

來到,有「來共同研究學問」的意思。樂:快樂。

○這一句強調要樂於共同學習。《禮記·學記》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學問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賞識、任用。

而:轉折連詞。慍:

惱怒,惱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後來指道德高尚的人。○緊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條與人相處的道德準則,這就是要有寬廣的胸懷,即使由於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暫時受了委屈,也不惱恨人,這才稱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則三個並列的反問句,從不同角度說明應有的學習態度。句一講不僅要好學,而且還要按時溫習。句二講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到一起,互相切磋學問,值得珍惜。

句三講要注意自我修養,要謙遜,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語氣講出來,讓人心悅誠服。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

溫習。故:舊的。

這裡指已經學過的知識。而:順接連詞。

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容兩重意思。可以:

在古代漢語中是兩個詞,「可」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可以」,「以」是個介詞,這裡表示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物件。(這一句中,這個物件承前省去了。)為:

動詞,做為,當做。師:教師,老師。

矣:句末語助詞。○對所學知識不斷複習,不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獲得新的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

以上一則說明學習方法,強調對所學知識要反覆溫習,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 學:

學習。這裡指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兩個「而」都是轉折連詞,相當於「卻」,「可是」,「但是」。

思:思考,思索。罔:

受矇蔽,受欺騙。殆:通「怠」,精神疲倦。

兩個「則」:都是順接連詞,就,便。○學習和思考是求知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則講學習和思考的關係,指出「學」和「思」緊密結合,才是正確途徑。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貢:

孔子的**。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文子:

姓孔名圉(yǔ),字仲叔,衛國大夫。「文」是他死後的諡號。何以:

即「以何」,介詞結構,憑什麼。疑問代詞賓語提前。謂之:

稱他,動賓結構。謂:叫做。

之:代詞,他,指孔文子。也:

語助詞,相當於「呢」。○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及大臣死後,依其生前事蹟,給予一個表示褒貶的稱號叫做「諡」。諡有一定的標準;因為同一個諡號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幾種主要品行,所以子貢問孔子,孔文子的諡號是依據哪一條。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敏:聰明,敏捷。而:

順接連詞,相當於「既……又……」,所連線的兩部分有遞進意思。好學:勤學,努力學習。

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恥:

羞恥,這裡是意動用法。是以:即「以是」,因為這個,因此。

介詞結構,代詞賓語「是」提前。○這是孔子對孔圉為什麼諡作「文」的解答。根據諡法,有六種品行都可稱「文」,孔圉是憑「勤學好問」這一條得到這一諡號的。

以上一則,孔子借答問闡明一個人應有的學習態度:好學和虛心。

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huì)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

不出聲,不說話。兩個「而」都是連詞。前一個「而」連線狀語和謂語,後一個「而」表示所連線的兩部分並列。

識:通「志」,記住。之:

代詞,指學習所得的東西。厭:滿足。

誨:教誨,誘導。倦:

倦怠,厭倦。何有於我:即「於我有何」,在我這裡有什麼,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

何有:有什麼,有哪些。於:

介詞,在,對於。哉:表示感嘆的語助詞,相當於「呢」。

○前三句涉及學和教兩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謙的話,自嘆不足的語氣中包含著對自己學生的勉勵和要求。

以上一則是說學和教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

幾個人,古代漢語裡的。「三」往往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泛指多數。行:

走路。必:副詞,一定。

師:老師,先生。焉:

表示肯定的語氣詞。擇:選擇。

其:代詞他們。善者:

好的,這裡指優點。「者」與形容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的「者」字短語。而:

順接連詞。從:跟從,學習。

之代詞。前一個「之」指「善者」,即優點;後一個「之」指「不善者」,即缺點。改:

改正。○孔子認為,老師時時有,處處有,幾個人之中,就有自己的老師。既可學習別人的長處又可以人為鑑,避免別人所犯的錯誤。

這與第四則「不恥下問」的思想一脈相通,反映了孔子虛心好學的精神。

這一則講隨處都有老師,應當擇善而從。

【譯文】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溫習所學的知識,不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嗎?(即使)人家不瞭解我也不惱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能獲得新知識新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把他當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機械地學習而不加以思索,那就會迷惑不解;思索了卻不進一步學習,那就會精神疲憊。」

子貢問遭:「孔文子憑什麼諡號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說:「(孔文子)思考問題敏捷,學習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稱他『文』。」

孔子說:「默默地把學過的東西記下來,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簡析】

《論語》六則,就其內容來說,可以分為兩類。第

一、四,

五、六則是關於學習態度(包括個人修養)的。歸納起來,有三個要點:第一,一個人要掌握知識,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要好學,勤學,不知疲倦地學,並能把按時進行復習當做一件樂事。

第二,要想真正學到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虛心拜周圍的人為老師,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第三,學習者要堅持自我修養,對自己,學而不厭,不怕別人不瞭解;對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學問為樂;對**,教導要特別耐心。第

二、三則是關於學習方法的,孔子著重強調了兩點:其一是,對所學的東西,應該按時複習。複習的目的在於記住它,加深理解,擴大新知。

其二是,「學」和「思」要結合起來。學習時不動腦子,不想問題,就不可能學到真正的知識,也不可能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從「溫故」到「知新」中間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即在頭腦裡對獲得的知識和材料進行分析、概括和推導,缺少這個過程就不可能達到「知新」。

但是思考又必須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才能有所得。

《論語》六則,篇幅簡短,立意深刻,三言兩語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嚴肅而深刻的道理用談話、答問的形式講出來,給人以平易親切之感。反問句、感嘆句的運用,使語言更具紆徐含蘊的色彩。

「溫故知新」「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已成為學習中的格言,富有極大的生命力。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學習「學」繁體字作「學」。臼象兩手;爻象教具,本竹木棍,冖是蒙覆象形,引申為矇昧,子為教學物件。本義是「覺悟」,即教導童昧使他明白事理。

「學」在古代有授教傳業的意思,又有效法的意思。

「習」的本義是鳥練飛。《禮記·月令》季復之月:「鷹乃學習」。

意思是說在夏季的末一月,鷹就練習搏擊飛翔。這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是「學習」一詞的最初**。因為鳥練飛要反覆進行,所以《說文》解釋道:

「習,數(shuò)飛也。」數,反覆,多次。由此引申為複習,練習,如本文「學而時習之」一句中的像禮(各種禮節)、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寫)、數(計算)之類,實踐性都很強,因此,這裡所說的「練習」應該兼有「實習」「演習」的意義。

說「說」的本義是開解、解釋,有「喜悅」「解釋」「談說」等意義。後用偏旁「忄」加「兌」,另造一個「悅」字,分擔其中「喜悅」這一義項。本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就是「悅」的古字,讀yuè。

用作「解釋」義時讀shuō;用作「勸說」義時讀shuì;用作「解脫」義時又讀tuō,通「脫」。

識「默而識之」一句中的「識」讀zhì,是「記住」的意思。引伸為表記,現代變為雙音詞,寫作「標誌」。「識」讀shí時,意義是知道,識別。

「知」和「識」意義相近,知是一般的知道,識常常是比較深的認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歷來解釋分歧較多。我們認為,除了對「罔」和「殆」二字要求得確切解釋外,還應顧及「學」的含義,如前所述,「學習」本身除了讀書之外,還有實踐的意義,學的物件除書本知識外,還包括技能,因此,「學」和「思」的關係應包括實踐和認識的關係,楊伯峻先生解釋「罔」為「誣罔」、「殆」為「疑惑」或「危險」,較為確切。

而「而」在文言中可用作代詞(同爾)、語氣詞、連詞。作連詞用法靈活,它既可以連線詞與詞、短語與短語,也可以連線句與句。順接和轉接是「而」作連詞時的兩種基本用法。

在這六則《論語》裡,一共用了十個「而」字。屬於順接的有六個: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敏而好學 學而不厭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屬於轉接的有三個: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的「而」連線動詞和它的修飾語(狀語),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可不譯。 從這裡面找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有哪些?

牛 奶糖 子曰 父在,觀其志 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

論語中孝道的句子,論語中關於孝道的句子有哪些

風雨過後 曾子曰 慎終 追遠 民德歸厚矣。學而篇第一 第九章 孔門強調厚喪葬,重祭祀,並賦予喪祭之禮以道德的意義,視作孝道的繼續和表現,寓教於禮,以達到民 不犯上作亂 的目的。表明儒家禮教雖不具備宗教的形式,卻起著宗教同樣的作用。慎終 終指喪禮,意即對親長的喪事要謹慎行事,對父母之喪要盡其哀。追遠 ...

寫出三句論語中的句子並作解釋,請寫出論語中關於三句孝道的句子

o哇帥 原文 1 1 子曰 1 學 2 而時習 3 之,不亦說 4 乎?有朋 5 自遠方來,不亦樂 6 乎?人不知 7 而不慍 8 不亦君子 9 乎?註釋 1 子 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 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 書中 子曰 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 學 孔子在這裡所講的 學 主要是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