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墨家的辯論,《孟子》和《墨子》在論辯上的區別

時間 2021-10-14 20:10:18

1樓:

看這篇文章:孟軻的歷史觀及其對於道家墨家的鬥爭

(中間雖然混有一些法家,不過語言很流暢)

正文如下:

孟軻講了一個他認為是歷史演變的規律,他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滕文公下》)他認為歷史老是一治一亂地迴圈著進行下去。

他又認為,歷史的一治一亂的原因,是「聖人」出現或不出現;有「聖人」出現則治,沒有「聖人」就亂。這就是把歷史說成是「大人物」的歷史。

孟軻又認為,歷史上「大人物」的出現,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規律。每隔五百年,「大人物」出現一次。因此歷史的一治一亂,也是以五百年為一週期。

他說:「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又是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於孔丘,又是五百有餘歲。(《盡心下》)照他說,孔丘雖是「聖人」,可是沒有成為王,所以天下還是大亂。

照他說,孔丘所以沒有成為王,因為沒有天子把他「薦之於天」(《萬章上》)。

照孟軻所說的,中國歷史從堯舜時代到戰國,已經歷了三個治亂的週期。他說:「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作春秋則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上》)孔丘沒有一個「聖王」把他薦之於「天」,沒有掌握政權,所以只可作《春秋》了。但是孟軻認為,作《春秋》也非同小可。

他說:在《春秋》的時代,「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又)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滕文公下》)就是說,孔丘自己也知道他作《春秋》的行為,同他在《春秋》中的主張,是矛盾的。

照他所說的,《春秋》對於當時的國君的行動,也都作了褒貶,而對於當時諸侯的褒貶,是天子的事情。孔丘沒有天子之位,怎麼也執行天子的職權?《春秋》的原則是「正名」,孔丘這樣做是「名不正則言不順」。

孔丘一向反對「僭越」,可是他作《春秋》就是最大的「僭越」。而孔丘竟然這樣作了。這大概就因為他是「聖之時」吧。

孟軻認為,從孔丘到他自己,雖然僅只「百有餘年」(《盡心下》)但是「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滕文公下》)。

孟軻以為他自己的歷史任務就是,在思想戰線上,努力參加鬥爭。他雖然沒有掌握政權,但要學孔丘作《春秋》,具體的任務就是批判道家和墨家。

孟軻所說的「四端」和「四德」歸結為「五倫」。孟軻認為,五倫之中,以「君」、「父」兩倫為最重要,而當時的道家和墨家,正是對於這兩「倫」有所破壞。孟軻反對他們說: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滕文公下》)孟軻的鬥爭性是猛烈的。他說:

「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君、臣是相互依存的。沒有臣就沒有君。孟軻想:

如果人人都「為我」,不肯作臣,當然也就沒有君了,那怎麼行?儒家反對道家,向來都用這個理由。照《論語》的記載,子路批評「隱者」荷蓧丈人,說他是「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微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兼愛怎麼就是無父呢?《孟子》記載有孟軻和墨家的辯論,可以參考。

《孟子》中記載有墨者夷之同孟軻的辯論。夷之提出墨家的主張:「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滕文公上》)孟軻主張「愛有差等」,他說:「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上》)孟軻認為人的愛本來就是有差等的。

他問夷之說:「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滕文公上》)孟軻認為人愛他的兄的兒子自然比愛鄰人的小孩為甚。

人本來愛他自己的父母勝於他愛別人的父母,愛他自己的子女勝於愛別人的子女。如果「愛無差等」,那就要愛別人等於愛其親,或愛其親等於愛別人。這種辦法,可以是將愛別人的愛加多,也可以是將愛其親的愛減少。

無論如何,一個人愛別人與愛其親中間的差別是沒有了。如此,則不足以見其父之為其父。所以說:

「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孟軻對於「施由親始」沒有辯論,大概他認為這並不解決問題。如果因為在原則上人本來應該先愛他的親,這就是他視他的親重於別人,這就不是「愛無差等」了。如果因為在事實上他的親在他附近所以他應該先愛他,這個「應該」就是有條件的了。

假如他的親不在他的附近,他就可以不必「施由親始」。如此說,雖然「施由親始」,但還是「無父」。

孟軻主張「善推其所為」,(《梁惠王上》)這就是他所謂「一本」。他說:「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滕文公上》)從「老吾老」「推其所為」「以及人之老」;從「幼吾幼」「推其所為」「以及人之幼」;孟軻認為這是從「一本」推出。所謂從「一本」推出,其實就是以自己的宗族為本位。

在當時階級鬥爭的情況下,孟軻所反對的,首先應該是法家,可是,孟軻雖然在思想上處處都是與法家對立,卻沒有明確地點法家的人的名字。在表面上看起來,他所批評的物件,主要是道家和墨家,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軻引孔丘的話說:「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紫恐其亂朱也。

惡鄉原恐其亂德也。」(《盡心下》)孔丘和孟軻都認為,似是而非的東西,比顯然非的東西更可惡。因為它容易同真正是的東西相混。

莠是像莊稼苗的草,這種草比別的草更可惡。紫的顏色似乎是紅而不是紅,容易同紅相混。「鄉愿」是一種「老好人」,似乎是有「德」,其實是「德之賊」。

(同上)孟軻認為,道家與墨家主張「為我」、「兼愛」有可以導致「無父」、「無君」的結果,這樣就違反他認為的最主要的道德原則,助長當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大亂」。所以認為它們是「似是而非」,那就應該「闢」(批判),應該「距」(反對)。

至於法家的主張,孟軻認為是顯然非的。沒有什麼可以辯論的。所以他只籠統地說: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況於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闢草萊任土地者次之。」(《離婁上》)

法家主張富國強兵,用武力兼併,用合縱、連橫的外交政策,以輔助軍事上的行動,用「盡地力」開闢荒地,發展生產,以達到富國的目的等等。孟軻把法家的這些主張和行動,都說成是罪狀,簡直是「罪不容於死」。照孟軻看起來,對於這些人就只有判刑輕重的問題。

2樓:落紅風月

沒有辯,只有批評,你最好去買一本看看

《孟子》和《墨子》在論辯上的區別

3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論辯善於察言觀色,抓住對方的心理,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這一點在《莊暴見孟子》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其次層層深入,邏輯嚴密。

如《齊桓晉文之事》關於「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層層深入地論述。再次取譬設喻,形象生動。 孟子論辯善於運用比喻,有人作了統計,《孟子》全書共261章,其中有93章用了159個比喻。

最後善於運用對比來揭示矛盾,闡發觀點。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此外孟子在論辯過程中經常運用排比、反覆等修辭手法,筆鋒犀利,氣勢磅礴,雄辯有力.

而墨子的論辯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

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

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僅作參考,希望能幫到樓主~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是推行「仁政」一個是推行「平實」

墨子的辯論原理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墨子的辯論藝術是我國古代辯論科學的精華.他的辯論樸實無華,論證嚴密,說理清晰,講科學,重實踐.文章從"假"、"譬"、"援"、"止"、"推"五個方面來**墨子高超的辯論藝術.

6樓:匿名使用者

墨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

——摘自《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166336630

儒家和墨家的區別!

7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定道理,所以主席批孔尊墨。 renjiancang 回答的很對,代表階級不一樣

對於這個問題,傳統的回答是,由於墨家主張愛無差等,而儒家主張愛有差等。換

句話說,在愛人的問題上,墨家強調同等,儒家強調差等。《墨子》裡有段話說明了這

個分歧,有個巫馬子對墨子說:「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于越人,愛魯人於鄒人,愛我

鄉人於魯人,愛我家人於鄉人,愛我親於我家人,愛我身於吾親。「(《墨子·耕柱》)

巫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說「愛我身於吾親」,很可能是墨家文獻的誇大其詞。這

顯然與儒家強調的孝道不合。除了這一句以外,巫馬子的說法總的看來符合儒家精神。

因為照儒家看來,應當愛有差等。

談到這些差等,孟子說:「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

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辯論時,問他「信以為

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對於兄之子的愛,自

然會厚於對鄰人之子的愛。在孟子看來,這是完全正常的;人應當做的就是推廣這種愛

使之及於更遠的社會成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善推其所為」(同上)。這種推廣是在愛有差等的原則基

礎上進行的。

愛家人,推而至於也愛家人以外的人,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過來說也就是

行「仁」,這都是孔子倡導的。這其間並無任何強迫,因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側隱之

心,不忍看得別人受苦。這是「仁之端也」,發展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愛人。但是同樣

自然的是,愛父母總要勝過愛其他一般的人,愛是有差等的。

儒家的觀點是這樣。墨家則不然,它堅持說,愛別人和愛父母應當是同等的。這會

不會弄成薄父母而厚別人,且不必管它,反正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消除儒家的有差

等的愛。孟子抨擊「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的時候,心中所想的正是這一點。

在愛的學說上,儒墨的上述分歧,孟子及其以後的許多人都很清楚地指出過。但是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更帶根本性的分歧。這就是,儒家認為,仁是從人性內部自然地發

展出來的;而墨家認為,兼愛是從外部人為地附加於人的。

也可以說,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沒有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人應當行仁義?

不過他的回答是根據功利主義。他強調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強迫和誘導人們實行兼

愛,也與儒家為仁義而仁義的原則不合。若把第五章所引《墨子·兼愛》篇的話與本章

所引《孟子》論「四端」的話加以比較,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兩家的根本分歧。

政治哲學

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墨家的國家起源論,也是一種功利主義的理論。現在再看儒家

的國家起源論,又與它不同。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

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

序,朋友有信。」(《孟子·媵文公上》)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有人倫以及建立在人

倫之上的道德原則。國家和社會起源於人倫。照墨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有用;照

儒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應當存在.

孟子與墨子觀點比較,墨子和孟子的觀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以敬愛自己長輩老者之心來敬愛他人長輩,以疼愛自己稚子之心來疼愛他人稚子。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對待別人的國家,要象對待自己國家一樣 對待別人的家庭,要象對待自己家庭一樣 對待別人的身體,要象對待自己身體一樣。孟子的話更多是以一種 推...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急,與孔子和孟子有關的成語或故事

太多了啊 比如說 1見賢思齊 2慎終追遠 3舉一反三 4溫故知新 5見義勇為 6怨天尤人 冰藍 夢 1 色厲內荏s l n i r n 釋義 色 神色,樣子 厲 凶猛 荏 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出處 論語 陽貨 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2 言不及義y n b j y 解釋 及 涉及...

關於一則與孔子和孟子有關的成語或故事

明察秋毫 緣木求魚 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長 出類拔萃 公孫丑章句上 為富不仁 一傅眾咻 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棄 好為人師 離婁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繼日 離婁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聲玉振 萬章句下 一曝十寒 專心致志 告子章句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遠 同流合汙 盡心章句下 出爾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