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懂點工程也要懂點生活
有區別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主要可以從信仰修證和教理義學兩個方面來考察。
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面來說,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和辟支佛果(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
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可以達到佛果(稱“菩薩”,意為具有大覺心的眾生),擴大了成佛的範圍。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斷除自己的煩惱,以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為主,從了生死出發,以離貪愛為根本,以滅盡身智為究竟,純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譏諷他為“自了漢”。大乘佛教則自稱佛法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國淨土為目標。
他認為,修證需要經過無數生死,歷劫修行,以“摩訶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除斷除自己一切煩惱外,更應以救脫眾生為目標。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強調要適應世間,開大方便門,以引渡眾生。
其次,從教理義學方面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在乘佛教對“法無我”的理論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
一為初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中觀學派(在我國稱為大乘空宗)。它主要闡發諸法“性空假有”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而起,是無自性的,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的。
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的理論而發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名”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國稱為大乘有宗)。
它主要闡發“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發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編集的經典作為立論之依據。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漢譯名稱)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
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則有:《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涅槃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龍樹造)、《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造)、《攝大乘論》(無著造)、《唯識三十論》(世親造)等等。
2樓:一個廚師
究竟什麼叫大乘佛教、什麼叫小乘佛教?他們之間有些什麼區別呢?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
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
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3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再分大乘小乘了,真正修行的人既會讚歎釋迦牟尼佛,也會讚歎十方世界一切諸佛
4樓:釋正慧
假若沒有釋迦牟你佛來到娑婆世界,教化眾生,宣說佛法,我們講什麼也不知道?
寺廟裡都有哪些常見的佛
5樓:智心女人
1、天王殿:殿中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後供韋馱菩薩,兩旁供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北方多聞天王)。
第一重殿叫天王殿:殿中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後供韋馱天,面向北。
2、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
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是稱讚釋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釋迦牟尼佛像旁一般有兩位比丘立像,年老的名“迦葉尊者”,中年的名“阿難尊者”。
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佛像,這是根據大乘教理表示釋迦牟尼佛的三種不同的身。中間一尊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邊一尊是報身佛“盧舍那佛”,右邊一尊是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3、觀音殿:有的供聖觀音,有的供十一面觀音,有的千手千眼觀音,有的 供四十八臂觀音。
4、地藏殿:供的是地藏菩薩,兩旁侍立閔長者父子。
地藏菩薩的名號來歷於"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寶藏"。地藏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也是四大菩薩之一,修行時發大誓願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5、羅漢堂:是供奉羅漢的殿堂因為佛教後來分成許多支派,在小乘佛教裡,凡是信奉小乘佛教的人,按小乘佛教的教義進行修行達到的最高境界,就叫做“阿羅漢果”,簡稱羅漢。
羅漢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之多。在一般的寺廟裡,在大雄寶殿兩側塑十八羅漢,而在規模較大的寺院,則專門建有羅漢堂,內塑很多羅漢,可能是五百羅漢,可能更多。
6樓:從頭再來好風彩
釋迦牟尼、彌勒佛、菩薩、羅漢、四大天王等。
1、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祖在任何寺廟中都居主體建築大雄寶殿中,或稱正殿。佛像高大,或坐或立或臥,神態莊嚴肅穆。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儘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
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佈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
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2、彌勒佛:彌勒佛是釋迦牟尼未來佛。因為四大天王和彌勒同居在須彌山,在寺廟中彌勒佛多在天王殿正位。
彌勒佛形象塑像極富戲劇化,多為端坐的胖大和尚,袒胸露腹,大肚子滾圓凸出,喜眉樂目,笑口常開,倍受人喜歡。
3、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
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
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
又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對於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覺智)之觀點視之,亦可稱為菩薩;而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則稱為:摩訶薩埵(梵maha^ -sattva ,摩訶,意即大)、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等,以與二乘區別。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為“究摩羅浮多”,意譯又稱為“童真。
4、羅漢:據說佛教徒修行可能達到高低不同的四種成就,每一種成就叫一個果位。其中阿羅漢果,成就最高,達到了修行的最高境界,得此果位之人,就稱阿羅漢,簡稱羅漢。
在大乘佛教中,羅漢品位之上是菩薩,最高是佛。羅漢的任務是常住人間,**和弘揚佛教。
5、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鎮守東勝神州;南方增長天王,鎮守南贍部洲;西方廣目天王,鎮守西牛賀洲;北方多聞天王,鎮守北俱盧洲;佛教王國裡的神將,保護四方世界。天王像立在寺廟天王殿中的四方,塑像威武雄壯。
佛教的小乘與大乘指的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 乘 是什麼意思
海印放光 簡單說,是按照修行目的分類的。修行目的是證阿羅漢,稱為小乘。修行目的是成佛,稱為大乘。顯然,阿羅漢比不上佛,所以才有大小之說。其實 法華經 講,三乘歸於一乘,實質上無有大小之別,阿羅漢最後也會成佛。 aaa 王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 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所謂 乘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麼區別!
天地堯鑫 1 首先,世尊住世時,並沒有什麼大乘 小乘。之所以,有大小乘,是後人分別才有的。2 世尊涅磐後,佛教先後 為十八個部派 甚至更多 每個部派的側重點和修行方式也發生的變化,大小乘的分類依據主要是指的發心的不同 自度和度他。3 還有一種歧義的分類 認為南傳佛教 原始佛教 是小乘,漢傳佛教佛教是...
大家對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看法,佛教大乘與小乘在佛法教義上有何區別
賤九命 所謂大乘佛教,文學優美,直接在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為 所謂小乘佛教,簡單直接,直指真相,先尋求自己解脫再去幫助別人 二者來說,大乘佛教是基於小乘佛教的,脫離不了阿含部的基礎,無我 空 是小乘行者的果證,也是大乘佛教行者必須體驗到的,如果沒有體驗到,那就受用不了,只存在嘴巴上的大。個人建議別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