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怎樣分辨之是語氣助詞,還是代詞

時間 2021-08-30 09:19:58

1樓: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不知道你說的是那個詞,我覺得既可作“語氣詞”,也可作“代詞”的文言詞就是“焉”了。下面我就跟你說說“焉”字的用法區別:

1、語氣助詞:一般用於句末,偶爾用於句中。

(1)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舒緩語氣,相當於“啊”。

《史記》:“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

(2) 用於句末,表示陳述或肯定語氣,相當於“矣”“呢”,《史記》:“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3)用於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乎”“嗎”。

《詩經·唐風》:“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4)用於句末,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呢”“啊”。

《史記》:“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

2、代詞:一般用於句中,偶爾用於句末。

(1)代詞。相當於“之”“此”。

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草木無知,叩焉何益?”

心不在焉。

(2)疑問代詞。相當於“那裡”“**”。

《列子·湯問》:“且焉置土石?”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焉:代詞,那裡,指南海。)”

(3)疑問代詞。相當於“什麼”。

《墨子》:“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注:也不是要完全死記硬背,判斷標準起碼有兩條:

1、看位置,語氣詞除“句中停頓”的情況以外,全部在句末。代詞一般都用於句中,偶爾用於句中。

2、看意思。聯絡全句意思,確定做什麼講。

希望對你有幫助!

2樓:還有我

結合一句話,才能具體知道“之”意思。關鍵是你要理解文章、句子的意思。

3樓:紘¢萫

你整個句子譯的通順就是了

文言文語氣助詞都有哪些

4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語氣助詞有:耳、 矣、 以、 焉、 之、 乎、 者、 也、 夫等。

一、耳 ěr

釋義1、耳朵:~聾眼花。~聞目睹。

2、形狀像耳朵的東西:木~。銀~。

3、位置在兩旁的:~房。~門。

4、姓。

5、而已;罷了:想當然~。技止此~。

二、矣 yǐ

釋義 1、用在句末,跟“了”相同:由來久~。悔之晚~。

2、表示感嘆:大~哉。

三、焉 yān

釋義 1、跟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善莫大~。

2、疑問代詞。**;怎麼(多用於反問):~有今日?。~能不去?。不入虎穴,~得虎子?

3、乃;於是:必知亂之所自起,~能治之。

4、表示肯定的語氣:有厚望~。因以為號~。

5、姓。

四、乎 hū

釋義 1、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相同:王侯將相寧有種~?

2、表示選擇的疑問,跟“呢”相同:然~?否~?

3、表示揣度,跟“吧”相同:成敗興亡之機,其在斯~?

4、表示祈使,跟“吧”相同:長鋏歸來~!

5、動詞字尾,作用跟“於”相同:在~。無須~。出~意料。合~規律。超~尋常。

6、形容詞或副詞字尾:巍巍~。鬱郁~。迥~不同。確~重要。

7、跟“啊”相同:天~!

五、夫 fū fú

釋義 [ fū ]

1、丈夫(zhàng·fu):~妻。~婦。姐~。姑~。

2、成年男子:匹~。一~守關,萬~莫開。

3、從事某種體力勞動的人:漁~。農~。轎~。

4、舊時服勞役的人,特指被統治階級強迫去做苦工的人:~役。拉~。

5、姓。

[ fú ]

1、指示代詞。那;這:獨不見~螳螂乎?

2、人稱代詞。他:使~往而學焉。

3、a)用在一句話的開始:~戰,勇氣也。

b)用在一句話的末尾或句中停頓的地方表示感嘆:人定勝天,信~。逝者如斯~,不捨晝夜。

5樓:曾萱涵

矣、以、焉、之、乎 、者、也

一、矣的釋義:

用在句末,跟“了”相同:由來久~。悔之晚~。

組詞:鮮矣、尚矣、某矣 、矣哉、憊矣

二、以的釋義:

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

組詞:以為、以往、可以、以前、以後

三、焉的釋義:

1、跟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善莫大~。

2、疑問代詞。**;怎麼(多用於反問):~有今日?。~能不去?。不入虎穴,~得虎子?

3、乃;於是:必知亂之所自起,~能治之。

組詞:焉提、異焉、焉爾、焉支、焉烏

四、乎的釋義:

1、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相同:王侯將相寧有種~?

2、表示選擇的疑問,跟“呢”相同:然~?否~?

組詞:在乎、 似乎、幾乎、確乎、熱乎

五、也的釋義:

1、表示判斷或解釋的語氣:孔子,魯人~。非不能~,是不為~。

2、表示疑問或反詰的語氣: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組詞:也許、也罷、也好、也波、也則

6樓:匿名使用者

語氣助詞屬於助詞的一種。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頓和句末強調語氣的虛詞,在句子中讀作時不譯舒緩停頓,在句末強調語氣或通過排比句重複時增強氣勢。現在漢語,語氣

語氣助詞

助詞有很多,如“阿、啊、啦、唉、呢、吧、了、哇、呀、嗎 、哦、哈、喲、麼”等,在古時候,由於書寫的不方便,只有“啊”,“者”,“也”,“焉”,“矣”,“乎”,“爾”,“否”,“耶”,“之”十個語氣詞,解釋時有“古今同義”與“古今異義”兩種。

7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知道呀!!!!!!!!!!!!!!!!!!!!!!!!!!!!!!!!!!!!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分辨比如譯為結構助詞和譯為取獨助詞該怎樣分辨

8樓:咱們的大中國

1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bai中du心詞之間 ,表示修飾關係:緩兵~zhi計;不速~客;莫逆~dao

交。結構助詞,相版當於“的”。

例:權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③若能以吳、蜀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賈誼《過秦論》

2 你說的“取獨助詞”實際也是結構助詞,但是它不能翻成“的”,因為它前後的文字關係不是修飾關係, 它用在主謂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文言文中的代詞,語氣助詞有哪些? 50

語文的助詞,動詞,名詞,副詞,介詞等怎麼辨別呢?大部分出現在文言文裡的。請順便幫我如何辨別倒裝句詞類

9樓:藍色眼淚魚

助詞意義最虛,它只能附著在詞、片語或句子上.起到調整結構,表示語氣,構成音節等作用。文言文的助詞,可分為三類,即結構助詞、語氣助詞和音節助詞。

常見的結構助詞有“之”“所”“者”;語氣助詞有“矣”“焉”“乎”“哉”等;音節助詞有“之”。

名詞的話,從字面上看有人名事物等等,當然現代漢語中名詞在文言文中就要注意有沒有活用、使動、意動的變化,那樣就不算是名詞了;還有就是找動詞前的詞語,絕大部分是名詞。

最常用的介詞就是“於”“以”“因”了。

關於動詞…個人感覺現代漢語中當做動詞,文言文中一般也做動詞,只是意義會有些不同。

至於文言文中副詞怎麼分辨真不知道。

倒裝句式1.賓語前置,一般疑問句較常見,如“何陋之有”的“何陋”;當然普通句也有,如“時不我與”,本來“我”作為賓語應該在後面的,在這裡被提到動詞前。

2.定語後置 一般的標誌“名詞+之+形容詞”,翻譯成“怎麼樣的…”,如“天下之大”“蚓無爪牙之利”

3.狀語後置 常見的結構是“動詞+於+地點/時間等”,如“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一)名詞的活用 ⒈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⑴名詞後面帶賓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驢不勝怒,蹄之。 ②今王鼓樂於此。 ③冠切雲之崔嵬。

簡析 “蹄”本是名詞,在句中卻接了賓語“之”,這時“蹄”起到了動詞的作用,所以應該活用為動詞,是“踢”的意思;名詞“鼓”帶賓語“樂”,用作動詞:彈奏;名詞“冠”帶賓語“切雲之崔嵬”,用作動詞:戴。

⑵名詞後面帶補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鄭商人弦高市於周。 簡析 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

登上;“市”帶補語“於周”,用作動詞:做買賣。 ⑶前面有能願動詞或副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簡析 “水”前帶副詞“非”和能願動詞“能”,用作動詞:游水;名詞“王”前有副詞“則”,用作動詞:

統治天下、稱王。 ⑷同一名詞迭用,或兩個名詞連用,這兩個名詞既不是疊字,又不是聯合、偏正、復指關係,那麼,其中一個名詞常用作動詞 例如 ①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簡析 名詞“事”迭用,第一個用作動詞:

做、從事。 ⑸前面有結構助詞“所”, 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置人所罾魚腹中。 簡析 名詞“罾”前有結構助詞“所”。

用作動詞:用網捕捉。 ⑹方位名詞常用作動詞,有的前面有連詞“而”或副詞,有的前面既沒有連詞“而”也沒有副詞 例如 ①秦師遂東。

簡析 方位名詞“東”前面有副詞“遂”,用作動詞:向東進發。 ⒉名詞的使動用法 ⑴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賓語產生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後所表示的動作 例如 ①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簡析 “王”後跟“我”作賓語,是“使我為王”。 ⑵作使動用法的名詞,後面也偶爾有省略賓語 例如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 簡析 “不得而臣”相當於“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當於“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⑶方位名詞,是名詞的一類,活用為動詞後有時也有使動用法 例如 ①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②築室百堵,西南其戶。 簡析 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便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動 “東蘇子”,意思是使蘇子(蘇代)往東去;“西南其戶”,意思是使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⒊ 名詞的意動用法 例如 ①孟嘗君客我。 簡析 名詞“客”後帶賓語“我”,活用作意動詞。“客我”即“以我為客”,意即“把我當做客人”。

⒋ 名詞直接做狀語 ⑴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特徵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簡析 名詞“席”、“包”、“囊”分別作狀語: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⑵名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態度、方式,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簡析 名詞“面”做動詞“刺”的狀語,表示“刺” 的方式:當面。

⑶ 名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簡析 名詞“船”作動詞“載”的狀語,表示“載”所用的工具:用船裝。

⑷ 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 孤帆一片日邊來。 簡析 名詞“日邊”作動詞“來”的狀語,表示“來”的地點:從日邊。

⑸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良庖歲更刀。 簡析 時間名詞“歲”作動詞謂語“更”的的狀語,表示“更” 的性質:每年。

⑹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南取百越之地。 簡析 方位名詞“南”做“取”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趨向:向南。

⑺名詞表示情況逐漸地發生變化,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而鄉鄰之生日蹙。 簡析 名詞“日”作形容詞謂語“蹙”的狀語,表示“蹙” ,這種情況逐漸的發展變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動詞的活用 ⒈動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 ①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簡析 動詞“奉”用作名詞,意即“奉送的機會”,作句子的主語。 ⒉動詞的使動用法 ⑴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動詞上 例如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 簡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活之”即“使之活”,這裡可譯為“救了他”。

⑵某些及物動詞也有使動用法,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例如 ①謹食之,時而獻焉。 ②晉侯飲趙盾酒。 簡析 “食”,吃,是及物動詞,但這裡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讓蛇吃東西),可譯為餵養。

“食”用作使動意義後讀sì; “飲”,及物動詞,但這裡說的不是晉侯飲趙盾的酒,而是晉侯給趙盾喝酒,讓趙盾喝酒。“飲”用作使動意義時讀yìn。 ⒊ 動詞的為動用法 例如 ①死國可乎。

簡析 “死”是為動用法,“死國”即“為國而死”。 (三)形容詞的活用 ⒈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 大行不顧細謹。 簡析 “細謹”,形容詞用作名詞,意即“細枝末節”。

⒉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⑴形容詞用在“所”字之後,便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 簡析 “高”本是形容詞,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譯作“推崇”。 ⑵形容詞放在能願動詞後面,便活用為動詞 因為能願動詞總是在動詞前面與動詞結合使用的。

因此,如果一個能願動詞跟一個形容詞結合在一起充當句子的謂語,那麼這個形容詞大多也是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簡析 “窮”在本句中與“能”相結合充當謂語成分,因此活用為動詞。

⑶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便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稍出近之。 簡析 “近”是形容詞,但後帶有代詞“之”做賓語,作動詞。 ⑷形容詞後帶了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形容詞便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簡析 令尹子蘭……終於讓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詆譭屈原。“短”後跟了介詞結構“ 於頃襄王”應作動詞。 ⒊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它的特點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②春風又綠江南岸。 簡析 “弱”本是形容詞,在句中做謂語,但是形容詞做謂語,後面不可以接名詞賓語,而它現在接了賓語“秦”,所以它要活用為動詞,是“使……弱小”的意思;“綠”是形容詞,後面接了名詞賓語,應譯“使……綠”。 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由形容詞活用而來的動詞,表示主觀上認為(覺得)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② 吾妻之美我者。 ③孔子登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簡析 “奇其言”“壯其貌”是主語滕公“認為其言奇”“認為其貌壯”之義;形容詞“美”後帶賓語“我”。“美我”即“以我為美”,意即“認為我美”;“小魯”“小天下”,是主語“孔子”主觀上認為“魯”和“天下”小的狀態。

文言文中的子貢是個怎樣的人,文言文中《佚之狐》是一個怎樣的人?

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沒有向國家領取賞金。孔子對子貢的做法持反對態度。孔子認為,按國家法律領取賞金,贖人者不但被人稱讚,也能得到應得的酬勞。這樣,會有更多的人去做贖回魯國人的事情。孔子古文翻譯 翻譯如下 孔子認為,顏回 子貢 子路都有他們過人之處,而且這些長處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他孔子所趕不上的 ...

文言文中語氣詞蘊含的作者情感傾向

是這樣的。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 寡人之於國也 譯句 我對於國家總算盡了心了。子曰 莫我知也夫!論語 憲問 譯句 孔子說 沒有誰瞭解我啊!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戰國策 觸龍說趙太后 譯句 難道不是為了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呀?豈獨伶人也哉?歐陽修 伶官傳序 ...

古文中之的用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指示代詞 帶後面的詞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風之文婷 一 之 作代詞用 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