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子貢是個怎樣的人,文言文中《佚之狐》是一個怎樣的人?

時間 2022-07-05 23:35:17

1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沒有向國家領取賞金。

孔子對子貢的做法持反對態度。

孔子認為,按國家法律領取賞金,贖人者不但被人稱讚,也能得到應得的酬勞。這樣,會有更多的人去做贖回魯國人的事情。

孔子古文翻譯

2樓:

翻譯如下:

孔子認為,顏回、子貢、子路都有他們過人之處,而且這些長處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他孔子所趕不上的(「丘弗如也」),但由於不善於守中,不善於掌握恰當的分寸,因而都未能盡善盡美。他自己則兼有眾人之長,而又能無過與不及,因此,雖然在具體方面不及諸人,卻有綜合優勢。

原文:《淮南子·人間》篇記載說:人或問孔子曰:

「顏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

丘弗如也。」「子貢何如人也?」曰:

「辯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

」曰:「勇人也。丘弗如也。」賓曰:「三人皆賢於夫子,而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辯且訥,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為也。」

3樓:

孔子因曾子很謙恭的起來答對,就告訴他說:」前邊所講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這個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發點。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訴你。

說起這個孝道,固然範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很簡單,你要曉得愛親,先要從自己的身上愛起。凡是一個人的身體,或者很細小的一根頭髮和一點**,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髮膚,既然承受之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就是孝道的開始。

一個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獨立不倚,不為外界利慾所搖奪,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標準,這就是立身。做事的時候,他的進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軌,不妄行,有始有終,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為眾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譽傳誦於當時,而且將要播揚於後世,無論當時和後世,將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稱他父母教養的賢德,這樣以來,他父母的聲名,也因兒女的德望光榮顯耀起來,這便是孝道的完成。

這個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一開始,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充當公僕,替長官辦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這便是立身,這才是孝道的完成。「

4樓:鍾離半雪首希

我十五歲時,便立定志向於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

5樓:母毅求信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定志向於學習之上;三十歲時,立身處世;四十歲時,不對事物產生疑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了。

急求文言文翻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6樓:**也要抽菸

子貢問老師,怎樣做才可以是合格的社會人呢?

孔子說,能夠識別是非、善惡和榮辱,很好地完成領導、單位和國家的使命。

子貢說,這好像有點難。請問,如果降低一個標準呢?

孔子說,整個家族裡都稱讚他孝敬父母,村裡、小區或鄉鎮街道都稱讚他團結友愛,無論對兄弟姐妹還是同事朋友,都有愛心。

子貢又問,老師,還能再降低標準碼?

孔子說,第三等嗎,就是言必行,信必果的人。不問是非黑白只講誠信。這基本可以劃入小人的行列了。

【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也,鄉黨稱弟也。

曰:敢問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7樓:懂我麗麗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

孔子道:「自己行為保持羞恥之心,出使外國,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可以叫做『士』了。」

子貢道:「請問次一等的。」

孔子道:「宗族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里稱讚他恭敬尊長。」

子貢又道:「請問再次一等的。」

孔子道:「言語一定信實,行為一定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貫徹言行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貢道:「現在的執政諸公怎麼樣?」

孔子道:「咳!這班器識狹小的人算得什麼?」

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

孔子觀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夠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譯文】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

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

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

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麼樣?」

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能數得上呢?」

8樓:小白兜兜

原文】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硜硜(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註釋】

(1)士:士在周代貴族中位於最低層。此後,士成為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

(2)果:果斷、堅決。

(3)硜硜:音kēng,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這裡引申為像石塊那樣堅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狹小的人。

【譯文】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

「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

」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

「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麼樣?

」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能數得上呢?

」【評析】

孔子觀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夠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至於現在的當政者,他認為是器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養的就是具有前兩種品德的「士」 。

9樓:

子貢問道:「怎樣做才可以稱得上是士呢?」

子貢觀禮文言文翻譯

10樓:掛在樹上的魚

子貢【原文】

魯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隱公①來朝,子貢觀焉。邾子執玉②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曰:

「以禮觀之,二君皆有死亡焉。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於是乎取之;朝、祀、喪、戎,於是乎觀之。

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體,何以能久!高仰,驕也;卑俯,替也。

驕近亂,替近疾。君為主,其先亡乎?」五月公薨③。

孔子曰:「賜不幸言而中,是使賜多言也!」

【註釋】

①邾隱公:邾是魯的附屬小國,故地在今山東鄒縣,隱公,名益。

②執玉:周時諸侯相見,執玉璧或玉圭行禮。

③薨:諸侯死謂薨。

【譯文】

魯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隱公(邾國的國主,是顓頊的後裔)來朝,子貢在旁邊觀禮。邾隱公拿著寶玉給定公時,高仰著頭,態度出奇的高傲;定公接受時則低著頭,態度反常的謙卑。子貢看了,說道:

「以這種朝見之禮來看,兩位國君皆有死亡的可能。禮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小從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大到國家的祭祀事、喪禮以及諸侯之間的聘問相見,都得依循禮法。現在二位國君在如此重要的正月相朝大事上,行為舉止都不合法度,可見內心已完全不對勁了。

朝見不合禮,怎麼能維持國之長久呢,高仰是驕傲的表現,謙卑是衰弱的先兆,驕傲代表混亂,衰弱接近疾病。而定公是主人,可能會先出事吧?」五月,定公去世,孔子憂心忡忡地說:

「這次不幸被子貢說中了,恐怕會讓他更成為一個輕言多話的人。」

文言文中稱呼人怎麼只叫名不帶姓氏??比如說#我見相如 必辱之。。

11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稱呼人是有區別的。

君王,師長才可稱人名,比如孔子叫端木賜名為"賜",同輩稱他的字"子貢"。只有朝堂等非常正式場合才連姓帶名稱"端木賜"。

12樓:匿名使用者

也不見得吧?如果換成藺相如說廉頗,就不一定說:我見頗必辱之。更有可能說:我見廉頗必辱之。所以只看怎麼說方便更順溜

古代文言文中“清”怎麼解釋,古代文言文中的 之 有六種解釋,請說明和舉例,急用

boom紗卡啦咔 1 液體或氣體 純淨沒有混雜物,跟 濁 相反 清潔 清水 清澈 天朗氣清 2 寂靜 清靜 冷清.3 公正廉潔 清廉 清白 清官.4 單純 清茶 清唱 清湯.5 清楚 說不清楚 問清底細 6 一點不留 把帳還清了.7 清除不純的成分 使組織純潔 清黨 8 賬目 還清 結清 清欠 賬已...

文言文中 患 的意思有哪些,患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閆意賞曼吟 動 1.形聲。從心,毌 gu n 聲。串 就是穿在繩上的一組東西,把穿在繩上的一組東西放在心上面懸掛起來就是擔心。本義 擔心,提心吊膽。2.同本義 worry about 患,憂也。說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 憲問 書文止於一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春秋...

文言文中“患”的意思有哪些,患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elen羅 動 1 擔憂,憂慮 患,憂也.說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 憲問 書文止於一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春秋 繁露 患貨之不足.國語 晉語 患秦兵之來.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患志之不立.世說新語 自新 何患不能.宋 司馬光 訓儉示康 2 憎惡 討厭 厭煩 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