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為什麼要求君子要慎獨?慎獨的目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8-11 17:54:45

1樓:醜女美容記

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風(儒家風範)的最高境界。對於其含義,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

慎獨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舉一例而言其深。

慎獨慎獨

君不妨以慧心以觀世,芸芸眾生,一人不言不語,不哭不笑,不悲不哀,為之初見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無過人之處,此人卻散發著一種磁場,一股正氣,壓的人好生喘不過氣來,唯有率先打破氣氛得以解。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風五行,仁義禮智聖,誠於中,形於外,內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獨之輩」。

在《大學》原文中,有這一段話是這麼說的,「小人閒居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時喜歡做不好的事情,當他見到慎獨的人後,卻試圖偽裝自己,「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然而,人們的內心與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時不好的意念、想法總能在行為中表現出來,「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勉強在形跡上偽裝是偽裝不了的,只有像慎獨的人一樣「誠於中」,才能「形於外」,「誠於中,形於外」是慎獨的一個主要含義。

儒家對於慎獨的解釋是:「能為一者,言能以多為一;以多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為一也。」「慎其獨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

獨然後一,一也者,夫五為一也,然後得之。」「仁義禮智聖」為其五,也就是儒家風範的重中之重,通稱為「儒風五行」。

按照「儒風五行」的規定,它是五種「形於內」的「德之行」。仁義禮智聖雖然是「形於內」、形成於內心的,但它還有「多」的嫌疑,還沒有真正統一於心,故需要捨棄仁義禮智聖形式上的外在差別,將其看作一個有機整體,使其真正統一於內心,故說「一也者,夫五為一心也」。因此,這裡的慎獨實際是指內心的專注、專一,具體講,是指內心專注於仁義禮智聖五種「德之行」的狀態。

慎獨釋為誠其意,是「儒風五行」的理解,還是當時人們的普遍理解?難道《大學》、《中庸》的慎獨也是指誠其意嗎?回答是肯定的。

先秦典籍中的慎獨都是指誠其意,《大學》、《中庸》也不例外。

2樓:匿名使用者

「慎獨」算是一種修養方法,就是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

大白話的意思就是:一個君子,就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3樓:匿名使用者

那些大段貼資料的,沒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我個人理解,君子慎獨,就是要追求本我和自我的統一,最求控制生物本能衝動慾望的能力。

4樓:施小莉說遊戲

儒家智慧:「慎獨自律」,是通往成功的重要法門

君子慎獨是什麼意識?君子慎獨個是什麼意識

5樓:熱詞課代表

「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語出《中庸》

6樓:眼淚的錯覺

一個君子,就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君子慎獨-語最早出自《禮記·中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大體意思是: 「道,是不可分離的,而分離開來的東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在別人聽不到的時候,也要謹慎自己的言行。」

擴充套件資料: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據《史記·孔於世家》記載,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字伯魚;伯魚的兒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後,儒家分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從師承關係來看,子思學於孔子的得意**之一曾子,孟子又學於子思;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學派」的說法。

後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聖」。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後各代都有關於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

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四書」之一,成為後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

(《中庸章句·序》)並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於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中庸思想是一種客觀的思想,也是一種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說,中庸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才是世界的永遠不變的平衡態。

我們在讀《中庸》的時候,不應該僅僅侷限於它的倫理層面,更應該思考它的哲學意義。如果我們一開始便認定了它只是規範甚至是約束人們倫理行為的東西,那便從主觀上否定了它的其它意義,甚至是更為重要的東西。

縱觀全文,在它的字裡行間都有著一種不可忽視的唯物與辯證的思想。而這種表達只是沒有象馬克思主義理論那樣的系統與完整,但這也不能抹滅它的先進意義。

中庸」思想可以看作是孔子的道德理解最高境界,中庸之道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理念,長期以來對國人的思想行為起著潛移默化作用,影響著國家民族的發展。

「中庸」思想被很多人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劣性,認為中庸思想讓人保守庸碌,而這與時代的發展是不相匹配的。事實上並不是如此,恰恰相反,這是對中庸思想的完全誤解。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

7樓:匿名使用者

心中有天地,不為外物欺。

大體意思:「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在別人聽不到的時候,也要謹慎自己的言行.」

慎獨是什麼意思,一個人為什麼要慎獨

8樓:招魂破

慎獨」指的是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一. 「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靠別人監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慾望。

二. 「慎獨」:是一種修為境界。

三. 怎麼達到「慎獨」這種境界: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

四. 包含態度與方法。謹慎治學態度,推動」知行反「認識模式,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慎全獨一。

9樓:智慧機器人

慎獨[shèn dú]

在獨處中謹慎不苟。語出《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 三國 魏 曹植 《卞太后誄》:「祇畏神明,敬惟慎獨。」 宋 彭乘 《續墨客揮犀·陶谷使江南》:

「 熙載 使歌姬 秦蒻蘭 衣弊衣為驛卒女, 谷 見之而喜,遂犯慎獨之戒。」《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我們講理學的人,最講究的是慎獨工夫,總要能夠衾影無愧,屋漏不慚。

」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這種不開通、不文明的地方,身當人師的人,那敢不慎獨?」

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範的最高境界。出於《大學》、《中庸》對於其含義,東漢鄭玄注《中庸》「慎獨」雲:「慎其家居之所為。

」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

另外出土於湖北沙洋的郭店楚簡儒家類的典籍《五行》各有二章特地議論「慎獨」簡本《五行》16~18雲: 「淑人小人,其義一也」。能為一而後能為小人,小人慎其獨也。

「展望弗及,興高采烈」。能差池共羽而後能至哀,小人慎其獨也

一. 「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靠別人監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慾望。

二. 「慎獨」:是一種修為境界。

三. 怎麼達到「慎獨」這種境界: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

四. 包含態度與方法。謹慎治學態度,推動」知行反「認識模式,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慎全獨一。

儒家提倡的修身之道包括A修己B克己C慎獨D自省

阿沾 a b c d。修身的具體行為表現日常生活中就是擇善而從,博學於文,並約之以禮。修身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並不是看了些聖賢書就成為甚至超越聖人了。至於那些無助於個人陶冶情操 慷慨意志的雜學,不但無益於修身,還會讓人自高自大,自認為無所不知,誇誇其談。擴充套件資料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

什麼叫內省慎獨,自律,內省,慎獨的主要區別是什麼?明顯的區別那種,每次做題都選錯!

內省,就是內心裡,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反思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從而自己慢慢改正,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修養。慎獨,其意是當獨自一人而無別人監視時,也要表裡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所以,內省慎獨,就是一種提升自...

慎獨是什麼意思,慎獨是什麼意思,一個人為什麼要慎獨

慎獨 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語出 中庸 慎獨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範的最高境界。出於 大學 中庸 對於其含義,東漢鄭玄注 中庸 慎獨 雲 慎其家居之所為。人們一般理解為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