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山高坡陡,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溼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傍水,構築一種通風效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吊腳樓”。
吊腳樓一般以四排三間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還搭了一兩個“偏廈”。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
每幢木樓,一般分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樓腳圍欄成圈,作堆放雜物或關養牲畜。住人的一層,旁有木梯與樓上層和下層相接,該層設有走廊通道,約1米寬。堂屋是迎客間,兩側各間則隔為二三小間為臥室或廚房。
房間寬敞明亮,門窗左右對稱。
有的苗家還在側間設有火坑,冬天就在這燒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門,門是兩扇,兩邊各有一窗。中堂的前簷下,都裝有靠背欄杆,稱“美人靠”。
擴充套件資料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
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23年中國人口普查中,中國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2樓:夏天肥魚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築民居,黃土牆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腳樓便成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樣。苗族房屋的特點與他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體現了生活特色。
苗族的一些上層首領也修築磚石徹的帶風火牆壁的四合院落,寬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貧寒的人家也築簡陋的竹樓,低矮的石板屋和樹皮蓋頂的茅屋。但苗寨的主體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腳落。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佈在世界各地,主要分佈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苗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一個民族,是具有特色的民族。
3樓:善良的
苗族的房屋特點如下:
苗族的吊腳樓[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土臺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臺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樑,與土臺平行。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佔地十二三個平方米。屋頂除少數用杉木皮蓋之外,大多蓋青瓦,平順嚴密,大方整齊。
吊腳樓一般以四排三間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還搭了一兩個“偏廈”。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樓,一般分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樓腳圍欄成圈,作堆放雜物或關養牲畜。
住人的一層,旁有木梯與樓上層和下層相接,該層設有走廊通道,約1米寬。堂屋是迎客間,兩側各間則隔為二三小間為臥室或廚房。房間寬敞明亮,門窗左右對稱。
有的苗家還在側間設有火坑,冬天就在這燒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門,門是兩扇,兩邊各有一窗。中堂的前簷下,都裝有靠背欄杆,稱“美人靠”。
修建吊腳木樓的地基必須是把斜坡挖成上下兩層;每層進深各為6尺多,各層面積約100平方米。上下兩層相差約4尺多,層與層之間的山壁和外層山體用石頭砌成保坎。建房時,將前排落地房柱擱置在下層地基上,最外層不落地房柱與上層外伸出地基的樓板持平,形成懸空吊腳,上下地基之間的空間就成為吊腳樓的底層,這就是所謂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腳樓特點。
吊腳樓採用穿鬥式結構,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間用瓜或枋穿連,組成牢固的網路結構。中柱一定要用楓木,因為楓樹是苗族的生命圖騰樹,是象徵祖先靈魂的聖樹。
4樓:倪浩及
廣西苗族村寨有大有小,大者幾百戶,小者幾戶人家。房屋多幹欄"式木樓,也有泥牆結構的瓦房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由於遷徙頻繁,居住分散,造成各地語言和詞彙有較大的差異,形成幾種方言和土語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
分佈在貴州、湖南和廣西三省區的毗連地區,基本連成一片。侗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其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
侗語分南北兩大方言,廣西的侗族同於南部方言區。侗族多聚族而居,一個村寨有一個至幾個大姓,大寨有幾百戶,小寨有幾十戶,村莊依山傍水,房屋以"幹欄"為主,樓下安放石礁、農具、雜物等,樓上住人。房屋中為廳堂,兩邊為火塘,兩頭為臥室;三樓為臥室和糧倉。
鼓樓是侗族一村寨或一族姓的標誌,也是他們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通風
5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的房屋都是木頭搭起的,這種房屋很耐用,一棟房子至少有百年曆史,都是祖宗傳下來的
6樓:晶晶
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定“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係。苗家整個村寨都使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被現代建築學家們譽為最具生態的建築方式,木製杆欄式建築既解決了山地建築平地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家雜物堆放及牲畜的圈養問題。
7樓:匿名使用者
啊 這不是要人命嗎?百科一下
苗族民居的特點
8樓:命中傷定
苗族民居建築藝術,既具有寶塔式
的建築藝術,又有苗族吊腳樓的建築藝術,是個名符其實的樓閣形式,只有節日喜慶時節,方能使用。因可存放蘆笙,亦稱為“蘆笙樓”。
苗族民居,一般都建於寨子的**,多柱多邊形立體尖頂寶塔形,為三節樓閣結構,最高一節,內榨樓板存放銅鼓,活長梯由內腔壁爬上。
苗族民居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民族文化集中表現的場所。苗族建築藝術。同苗族其他門類藝術一樣.
積澱有很多純粹的苗族文化成分。平時的生活、生產勞動、親朋聚會、宗教話動,如紡織、刺繡、飼養、婚宴、祭祀等都在這裡進行。
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現在建築形式的表層。或隱含在建築形式之內部。由於這些習俗話動和自然條件的長期影響,這些文化成分構成苗族建築藝術特色的內容。
9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幹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苗族住地,都儘可能選擇靠近田土和生活用水便的地方。為少佔耕地,多住靠近山村並向山上延伸。苗族的居住環境、村寨大小、房屋式樣、建築材料、室內佈局和傢俱陳設,方言間和地區間都有差別。
但都有共同娛樂的廣場,有的地區還有家庭墓地。絕大多數村寨是聚民族而居,其中不少是家族成寨,少有交錯雜居,同其他民族共寨的不多。各地苗族的住房建築,都是就地取材,因而有木房、石板房、土牆草房、磚房等。
黔東南的苗族,都是聚集幾十以至幾百戶成寨,獨戶或幾戶人家成寨的很少,100—200戶成寨的較普遍,也有400—500戶以上的,村寨周圍或寨後、村頭,多護一座山林為風水林,並在其中選定一株古樹為神樹,定期由各戶醵資購備家畜家禽祭祀。清水江、潕陽河兩岸和海拔較低地區,每寨都修有土地祠,土地菩薩共三尊,均男性,有的村寨砍刺編籬圍寨一週,村口修有寨門,上覆瓦,安裝堅固大門板,每個較大寨子或附近幾寨,都在村中寨旁留一塊空地為蘆笙堂、銅鼓或木鼓堂,以作節日舉行蘆笙舞或銅鼓、木鼓舞之用,場地屬集體所有,不許侵佔。黔東南州和黔南州苗族住房多位於山腳、山腰,如地勢陡峻,多依山建築為“吊腳樓”,“吊腳樓”有全吊腳和半吊腳兩種,一般是三開間,少數為五開間,住在河邊、山谷和地勢較為平坦的,多建平房和樓房,有少數“幹闌式”樓房。
操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居住較分散,每個村寨住戶也不多,一般只是幾戶至幾十戶成寨,超過百戶的很少多是聚族而居。銅仁地區的苗族,苗寨大者百餘戶,超過200戶的很少,多是瓦房,一般為三開間。黔西北苗族的住房有木瓦房、土牆房、草房、“杈杈房”等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臥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苗族的特點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豔麗。
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髮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二、苗族人民能歌善舞
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
五、三月
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娛性集體歌舞多被稱為“踩堂”,但由於“踩堂”舞蹈離不開蘆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這一傳統名稱已基本被人們改稱為“蘆笙舞”了。
三、建築風格獨特
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定“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係。
特色苗寨
在黔東南和黔北部分地區,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腳樓”。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土臺之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臺高度取其段裝上穿枋和橫樑,與土臺取平,橫樑上墊上樓板,作為房屋的前廳,其下作豬牛圈,或存放雜物。
四、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
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
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過去,由於山區缺少食鹽,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終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習慣。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制酸湯、酸菜、酸辣,醃製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餘,喝一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
拓展資料:
從中國苗族的分佈情況看,其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從人數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不同地區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苗族地區,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於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教的。
但總的來看,多數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苗族的服飾文化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文字 朱文光 滇東北次方言苗族自稱 阿卯 ad hmaob大花苗,分佈於貴州畢節等黔西北各縣和雲南昭通 曲靖等滇東北各縣,昆明 楚雄等滇中滇北各縣市,人口三十多萬。苗語 蝶烈綽魯 dieb lieb chothlud 毛織蠟染婚禮節日盛裝女服。製作材料有毛 麻 棉 銅錢等。此服裝中的託肩三色毛織服,...
苗族民風民俗簡短的,苗族民風民俗簡短的
你是六年級的吧?作文用?苗族的民風民俗 小練筆100字左右 苗族風俗習慣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 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 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長髮,挽椎髻...
苗族歌手有哪些 出名的,苗族歌星有哪些
侯豔琴 戛納 中國人民解放軍新一代實力派青年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畢業於 民族大學 學院聲樂系,師承全國著名聲樂教育家糜若如教授 孟新洋教授 沈健坤教授。曾隨貴州省文化廳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多次出訪法國 義大利 美國 加拿大 日本 馬來西亞 新加坡等國家,參加國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