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黔聲今視
苗族文化的一種象徵——蘆笙
苗族的風俗習慣和民族特色
2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風俗習慣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
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長髮,挽椎髻於頭頂,插木梳或髮針,戴耳環、手鐲、項圈等飾物。至清代末期,他們已不再蓄髮挽椎髻,有的改梳長辮子。各地區苗族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式樣約幾十種之多,但大多數地區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腿根,僅
七、八寸長。湘西,貴州鬆桃、凱里,廣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區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湘西苗族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繡有寬大花邊,頭纏格子布或青布頭巾,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飾物。
苗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挽髻於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有的把頭髮繞在支架上高豎於頭頂上,別具風格。她們的盛裝以黔東南獨具特色,把銀飾釘在衣服上成“銀衣”,頭上戴著形如牛角的銀質頭飾,高達尺餘。
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主食。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把糯米飯和蔬菜一起封存壇內,
一、二個月後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種特具風味的酸醃菜。飲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喪、節日或親友來訪,都用酒招待賓客。
苗族的建築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別。黔東南居民住木製平房和樓房。樓房一般為兩層,建築形式多為“吊腳樓”(即按山坡斜度豎樁,在樁上建築),屋頂為雙斜面。
頂棚上層貯藏糧食、雜物,吊腳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湘西和貴州鬆桃等地,採用木質結構、雙斜面瓦頂或草頂平房,每幢3~5間,“偏廈”作灶房或牲口圈。過去,地主或富裕人家還築有庭院,並砌高牆或石碉圍護。
雲南文山地區苗族居民住宅的牆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頂為平形草頂。昭通地區的苗族居民多裝權權房”,即一種用幾根樹幹交叉搭糊,蓋上茅草,用樹枝或竹子編織、糊泥作牆的房屋。一般隔為兩間,人畜各一。
海南島苗族住的是長而窄的茅草房,三間一幢,屋簷較長,簷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牆草頂或瓦頂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財產由男子繼承,主婦在家庭中享有較多的權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養。有的地區,有父子連名的習慣,子名在前,父名在後,平時都只呼本名,不連父名。
由於受漢族宗法封建的影響,有的制定字輩、建立宗祠、修纂家譜。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青年通過“遊方”(黔東南)、“坐寨”(廣西融水)、“踩月亮”(雲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會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動,自由對歌,戀愛成婚。雲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擇配良偶。
也有父母包辦婚姻的,一般通過親友撮合,講門當戶對。苗族婦女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特別在黔東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區苗族還有“還姑娘”、“轉房”、“妻姊妹婚”等習俗。
3樓:匿名使用者
新中國成立前,苗族鼓社是由共同源於一個男性祖先而結合起來的人們的集團。鼓社一般由同宗的一個或數個自然村寨組成,小的幾十戶或百來戶,大的幾百戶乃至上千戶。一個社共立一個鼓祭祖,有共同的宗教節日、共同的地域觀念和共同的習慣法規,穿同一服飾,操共同的方言。
一個宗族就是一個大鼓社,稱“黑社”,又有許多分社,苗族稱為兄弟鼓社,又稱“白社”。“黑社”一般有果略(即鼓頭)、果敘(即歌頭)、果當(桌頭)、果熙(禮頭)、果扎(武頭)、果養(活路頭)、頂王(護頭)、頂榜(護尉)、珈也揚(糧頭)等頭領,共稱為“鼓社九鼓頭”,由他們共同領導全社事務。鼓社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體社員大會,也就是13年一屆的鼓社節。
屆時男女老幼都要參加。鼓社節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祭祀央公、央婆,並選舉新一屆鼓頭,討論決定鼓社規約和其他重大事項。鼓社具有組織和發展生產,調整婚姻關係,促進人口增長,調整內外部關係等基本職能,並具有“軍事單位”的職能,負有維護氏族的榮譽與復仇的職責。
苗族鼓社是一個結合得十分緊密的血緣集團,親屬稱謂制度、祖先崇拜、地域觀念以及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互助精神是其重要支柱,有力地支援著鼓社組織觀念。因此,鼓社是氏族制的殘餘。至近現代,鼓社組織只保持在操中部方言的黔東南地區,其他地區已經消失或大部分消失 。
苗族的民俗文化
4樓:薩摩耶好醜
苗族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豔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
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有“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
較有代表性的是傳統“盛裝”,僅插在髮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二、苗族婚嫁
一般在結婚前一個月,長則半年,就開始哭嫁。對長輩要一個一個地器,然後再送禮物,現在改變了許多。男女結婚時,女方和來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與新郎同床。
三天後,新娘與伴娘一起回孃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農事需人幫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懷孕後,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長住期共同生活。
三、苗族喪葬
老人落氣時,要抬到中堂裡,坐在正中,備有鬥(容器)、涼篩,坐在鬥上腳踏涼篩落氣。洗屍,由長教子井裡擔水,參入桃葉、菖莆葉煮成溫水給洗屍,洗過的水(倒入便桶),讓其後代每個嘗三點,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飯水",在死者身上圍白線,一歲一根,平時掉的牙齒要儲存著,殮時放入棺材內,死後頭髮禁燒。進棺材時,口含銀,手捏茶葉米還要到飛山廟點亮。
四、苗族節日
除了漢族的節日外,苗族還有以下節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對歌戀愛。
2、四月初八吃烏飯,紀念楊再思,也有傳說是紀念要一妹烏飯用樹葉煮成,要提前將姑娘接回孃家一起吃烏飯;近處的可以不回孃家,但要給她們送去。此俗僅限於楊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掛紙、燒香。一般都將家譜晒一次。
4、十月初二過"小年",要殺老鼠吃。
五、苗族藝術
1、苗族的蠟染
2、苗族刺繡
3、貴州苗族錫繡
4、黔東南苗族民間剪紙
5、精美苗畫
5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如苗年、拉鼓節、蘆笙節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內容最 豐富的就是苗年。 過苗年的時間,各地並不相同。融水、三江、龍勝一帶的苗年一般在農曆十一月的 亥日。
苗年隆重熱烈,除祭祖、飲宴之外,還舉行各種活動。新年來臨,全家守歲。吃 了“過地餐”(這是苗家人與在陰間的祖先共進的團圓餐),拜過年,人們就開展各種活動。
祭龍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熱鬧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場面。祈神求豐收,是苗年活動的一個大主題。 苗族過年,食品也多種多樣,有米飯、糯米粑、肉(酸肉)、魚(酸魚)等,還有一種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進食慾,驅風禦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備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回答者:茶墨軒主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7-26 18:43反映苗族經濟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風俗習慣。
這類風俗如黔東南的"吃新節"等等。這些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的盛大節日,生動地反映了苗族內部以及苗族與各族人民的物資交流、經濟聯絡和農業耕作,富於生活氣息,對農、牧、漁業的生產都起著積極作用。在飲食居住方面,苗族由於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生活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例如,苗族習慣吃糯米,為了幫助消化,又喜歡吃酸品等。
苗族大多聚居在西南山區,由於氣候炎熱,多雨,潮溼,因而喜歡居住幹欄建築,等等。
苗族的特點
6樓:匿名使用者
一、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豔麗。
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髮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二、苗族人民能歌善舞
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
五、三月
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娛性集體歌舞多被稱為“踩堂”,但由於“踩堂”舞蹈離不開蘆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這一傳統名稱已基本被人們改稱為“蘆笙舞”了。
三、建築風格獨特
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定“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係。
特色苗寨
在黔東南和黔北部分地區,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腳樓”。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土臺之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臺高度取其段裝上穿枋和橫樑,與土臺取平,橫樑上墊上樓板,作為房屋的前廳,其下作豬牛圈,或存放雜物。
四、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
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
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過去,由於山區缺少食鹽,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終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習慣。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制酸湯、酸菜、酸辣,醃製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餘,喝一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
拓展資料:
從中國苗族的分佈情況看,其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從人數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不同地區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苗族地區,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於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教的。
但總的來看,多數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苗族的節日 習俗或活動,苗族的特色節日和風俗有什麼?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 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 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長髮,挽椎髻於頭頂,插木梳或髮針,戴耳環 手鐲 項圈等飾物。至清代末期,他們已不再蓄髮...
苗族姑娘編織的圍腰有哪些特色,苗族的服飾特色是什麼
漫閱科技 苗族姑娘在編織圍腰時,大都採用通經斷緯的手法。經線一般用單一的白線或藍線。黑色緯線則用彩色絲線棉線。動手編織時,先用竹片拔起或壓住一部分經線,再用梭子將綵線按紋樣數紗穿出,反覆編低而成,這種苗錦正面有花,背面無花,紋樣主次分明,絢麗奪目。這種織法速度緩慢,一件七十公分的圍腰,往往要花幾個月...
苗族的房屋特點,苗族的房屋特點
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山高坡陡,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溼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傍水,構築一種通風效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 吊腳樓 吊腳樓一般以四排三間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還搭了一兩個 偏廈 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樓,一般分三層,上層儲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