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現代意義,孔子思想的現代意義

時間 2021-06-21 22:37:22

1樓:

多了,詳情看

2樓:

孔子的樂教思想與他所追求的至高藝術境界和道德境界是緊密相聯的。孔子所向往的理想人格乃是對生命侷限不斷突破、不斷提升,最終達致“圓善自由”境界的超越性人格。因此,在他的樂教理想中,人生修養與藝術修養不應該只停留於世俗的小我完善,而要升進到“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的超越性至高境界。

孔子關於人一生的生命成長與人格完善有這樣的概括: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這段話雖是以年齡時段提出的人生修養階段性進升,但我們完全可以將之視為人格修養的不同層次,當人格修養達到“耳順”與“從心所欲不逾矩”時,也就進入了“圓善自由”的至高境界。孔子以“耳順”象徵主體小宇宙內部的詩意和諧與外部大宇宙生命音聲的圓融統一。這時,“耳”作為個體與外部聯絡的通道,已非一般的感知器官,而是精神性內外連線的橋樑,“耳”的“聆聽”,是對意義世界的直觀與領悟;“順”則是個體與外部世界——自然、社會、天地乃至道的相溶、相和、相通。

“耳順”即是物我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超越了個體的侷限,達到了精神的自由。 當“耳順”升進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時,正如有學者指出“生命至此亦獲得一無限圓融(圓滿、圓善)的意義。此時一舉手,一投足,都無不是無限‘道心’的如如流行,都無不自然而然地流露又自然而然地正確——不需規範,亦合乎規矩。

” 將個人修養達至超越的境界,是孔子樂教的最高理想。“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禮記·樂記》)正是美善融和、進入無限的樂教理想最生動的表述,這時的“大樂”已由**給人帶來的耳目心意快樂,轉向在自由的藝術境界中體味無限人生的快樂,即超越慾望、功利、生死的快樂。

孔子與其**在談論各自志向的一段對話對我們頗有啟發

3樓:

他倡導的禮貌、誠信是我們這個社會確失的。

4樓:

是中國最偉大的老師。

5樓:

儒家=佛教=科學+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

孔子講究“大儒”即“大仁”;佛講究“大智慧”;

科學講究“大道理”。儒家的現代思想兩個字解之:大智。

6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贊同孔子的一些思想

7樓:匿名使用者

對現代教育學影響深遠.早在兩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教育產業化.請看:

子曰:‘三十而立’---交三十塊錢你就站著聽課.

‘四十而不惑’---交四十塊錢你就可以隨便問老師問題,直到你沒有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交五十塊錢,老師就告訴你明天的小考的命題是什麼.

‘六十而耳順’---交六十學費老師會天天誇獎你,讓你聽著高興.

‘七十則從心所欲’---交了七十的同學們麼,坐著聽躺著聽就隨你們便了.打老師都行!

孔孟思想的現代意義?

孔子思想有什麼現實意義

孔子的思想今天還有什麼現實意義

孔子思想對現代世界有什麼意義嗎?

8樓:匿名使用者

有仁--博愛

一個真正的人

如果高光只寫了孔子與春秋時代各路政治家的鬥爭,那麼充其量他只是一個新的高陽。還好他完全沒有止於這一點。其實正如高光自己所說,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再現那個縱橫家的時代,而是還原孔子同時作為哲學家與個人的心路歷程。

幾千年來,孔子已經被塑造成了一個神聖的形象,他所崇尚的古禮也成了法定的社會儀式。但在孔子的時代,事實卻不是這樣,孔子崇禮,絕對不只是為了復古。其實復古只是手段,他想做的,是尋回人們失去的信仰。

每次走到絕境的時候,孔子就和**們演禮,在這樣的儀式中,我們讀到的是一位哲人的孤獨和力量。雖然政治永遠不按照哲人的理想走下去,但每一個人卻都把孔子作為自己的終點。連一貫反對立孔子為楚相的楚國太后伯嬴最後也選擇了孔子作為自己的鄰居。

一段燦爛的歷史

其實從《孔子》中,我們讀到的不僅僅是孔子一個人的歷史,還有那個光輝燦爛的時代。高光在**中塑造的是一個輝煌時代的人物群像,吸引讀者的不僅僅是號稱那個時代最美女人的南子和伯嬴,也不僅僅是曾經在歷史上風雲一時的吳王夫差或者越王勾踐,同樣也不僅僅是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晏嬰或者伍子胥,即使只是齊國大夫黎鋤、魯國大夫陽虎這樣的小人物也同樣有血有肉。最重要的,我們讀到了所有這些人物的內心。

其實,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大時代。各種各樣的大人物、各種各樣的思想都出現在這個時代。與孔子的故事相對應,貫串全書的另一條線索是夫差和勾踐的鬥爭,這裡面可不僅僅是政治權謀,當夫差怒稱孔子和他的**為“仁義賊”的時候,我們讀到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

而最令人感嘆的是子貢,這個行事離孔子的教誨最遠的**恰恰在精神上最接近孔子。

對孔子來說,他周遊列國,卻始終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許可以說是生不逢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所有那些同時代人都能夠真正理解他,甚至擁有**三千,包括此後成為中國文人典範的顏回,而此後的幾千年,他再也沒有知音。

孔子在歷史上的尊崇地位已經成了歷史,正因為如此,我們反而有機會真正走近這位思想大師和人類的智者。高光所描寫的不可能都是歷史的真實,但站在當代的立場,他的故事顯然最接近歷史的精神。

沒有人需要一個偶像化的孔子,但他對世界的思考、對人類的愛、對生命的執著卻永遠不會過時。正是站在這樣一種立場,我們需要孔子。據說現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了孔子學院,可以想像,其中所繼承的不會是過去幾千年的那個偶像,而是最原始也最現代的孔子精神!

孔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有什麼意義?

9樓:匿名使用者

物質文明愈加豐富的今天,精神得不到維護,孔子的思想對於我們的社會和個人道德有一定的啟發和約束意義。

孔子的“仁”“義”“禮”既指對內,又指對外。

對己修身,是“有殺身以成仁”的魄力,是“義以為質”的膽識,即要求君子通過約束自己的行為達到“仁”與“義”:“依於仁,遊於藝”。

君子之風,在於視名利如浮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之風,在於堅定目標,為之奮鬥:“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君子之風,在於處處銘記“義”,時時做到“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中寫到: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當代青年亦應在這好與壞之間修身載道,闖出屬於自己的時代。

孔子以“仁”“禮”對外,即指以禮待人。“首孝悌,次謹信。”幼兒朗朗上口的三字經便很好解釋了孔子對“禮”的要求。孔子推崇周禮,渴望重建周禮的尊卑秩序。

首先便是入孝與出悌。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則尊敬兄長,這是人們在社會中行事的基礎。簡單的“色難”二字道出了為人子在雙親面前最難做到的事情。

當代獨生子女,在雙親的呵護下成長,卻因逆反心理與父母作對,“啃老族”更成為社會頑疾。“**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孔子不以為這是孝,真正的孝,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容色,而這卻又是最難的。

孔子現實意義

10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髮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

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門敬(悌)兄長,才能把"仁"這種主觀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並且,"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礎的。

最後,孔子為他的仁學思想這根精神紐線畫上了一箇中止符,他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了"天下歸仁",他又提出一種辦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把它作為"忠恕"之道來行仁。

從"仁"出發到"歸仁",顯然是孔子認為的一種完滿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愛人"的說法,仁的基本含義應該落實到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上面,具體地說,應該承認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確的人化意識和行為。孔子"仁"的思想強調人倫義務,希望人人盡倫盡職。這樣,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應該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以"愛人"解釋仁,作為仁德的根本標誌,他不僅希望以"仁愛"精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以"仁愛"原則來治國安邦。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了。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孔子思想自然是基於對那時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他的仁愛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會如何安定,是怎樣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層面上,孔子的仁愛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從而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體系,以仁來統攝諸德,強調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誠信、寬厚、敏捷等德行作為實現仁德的標誌。

孔子以後的幾位思想家孟子、墨子和荀子都對仁學有重要發展。尤其是孟子將孔子的仁愛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影響後世極大。孟子把"惻隱之心"看成"仁之端"。

孟子看到了人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有的憐憫、同情之心,進而把仁看**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依據,因而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有道德的人就是儲存了先天的仁德的人,具備了仁德,才能以仁愛之心處世待人。

在將仁愛思想建立成為人性論的依據之後,孟子又將仁愛精神推而及於政治,從而產生了他的仁政學說。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這便是孟子的仁政論。

在他看來,仁與不仁應當作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這是歷史經驗已經反覆證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國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統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擁護,不施仁政是絕對做不到的。

秦漢以後,孔、孟的仁學思想不僅產生了積極影響,而且還在後世的實踐和闡發下繼續得到了發展。

秦由**而亡的教訓,給了漢初統治者們帶來太多的思考。當戰爭的煙塵散盡後,漢初政治家和思想家不能不認真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陸賈因此撰成《新語》,認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導致強秦速滅的重要原因。賈誼在《過秦論》中的話更是切中了要害,這便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對漢初的政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面對極度凋弊、百業俱廢的嚴峻現實,漢初的統治者不得不取用"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他們看到了儒學"難與進取,可與守成"、"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的特徵,於是,當經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之後,他們還是選擇了儒家思想,以鞏固封建統治秩序,維護社會倫理綱常。

漢統治者取用儒學卻不是專用儒學,他們也離不開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張,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倍受漢武帝的歡迎。漢朝學術是一種綜合學術,那時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儒、法雜糅,仁義與法刑並列。這表現在漢朝的施政方針上,則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刑德並用"。

西漢的"中興之主"宣帝就表白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武帝便是"內多欲而外施仁義",雖然他們內裡多欲,但為了江山的長治久安,仍然要壓抑自己,行王道,主德治,施仁義。

孔子思想對當代中學生的指導意義,孔子的思想對當代教育還有那些可借鑑的意義

罕白諾夢桃 只要從孔子有關教育的名言中選擇一句或幾句即可,但應分析它對你有很深的指導意義的原因。孔子的思想對當代教育還有那些可借鑑的意義 梅長寶 中國的第一位職業教師 孔子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 授業 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 教學方法 總結 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

孔子思想的弊端,孔子儒家思想弊端有哪些?

孔子一生為恢復周禮而奔波,主張 克己復禮為仁 但是周禮就意味著等級制度,維護封建統治。另外,孔子也說過,唯小人和女子難養也 歧視女性。克己復禮 的思想過於保守,不符合時代潮流,根本不可能實現。在政治上主張恢復周禮和井田制,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退步的。思想上也有很多弊端,雖然我們現在用我們後人的解...

為什麼中國一直傳承孔子思想,孔子的思想為什麼能傳承千年?越來越受重視?

也沒有 新中國成立後就讓人民知道孔子思想是愚弄人民的 說個精簡易懂的 孔子 儒家思想,是我中華民族千百年所匯聚的精髓思想,只有中國有,並且我們中國從古至今一直遵循這個基本思想意識。所說傳承不如說是繼承和發揚更實際。孔子的思想為什麼能傳承千年?越來越受重視?孔子的思想符合各個時期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