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罪過分主觀罪過、意外事件、不可抗力。
主觀罪過分故意(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與過失(出於自信過失與疏忽大意過失)
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間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
出於自信過失:行為人雖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至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疏忽大意過失: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兒沒有遇見,以至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2樓:河見存
關於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疏忽大意過失說。此說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只能是疏忽大意的過失;二,全面過失說。
此說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既可以是疏忽大意的過失,也可以是過於自信的過失,但不能是故意;三,過失與間接故意說,此說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過於自信的過失和間接故意;四,過失與故意說,此說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可以是任何種類的過失和故意。擴充套件資料:防衛過當的客觀方面是防衛行為明顯超過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須的限度,並且造成了重大損害。
首先,防衛過當的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要正確理解「明顯」含義二字,應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第一,防衛行為大大超過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須的範疇,例如:防衛人採取擊傷不法偷竊者就是以制止偷竊這種不法侵害為限度,但如果採取了殺死偷竊者這種情況就超越防衛目的和防衛尺度,就應於「明顯」範疇。
第二,防衛強度大大超出了性質一般的不法侵害的強度。這主要應從防衛人所採用的防衛手段的強度與不法侵害行為的性質等因素對比來判斷。防衛過當的防衛行為造成了重大損害結果,防衛結果是否構成「重大損害」,是區分防衛行為是否過當的主要因素,正當防衛與不法侵害是完全對立的,不造成不法侵害人一定的損害,是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的,超過必要的限度,致人重傷死亡的,就是造成重大損害。
3樓:西貝王其吉吉
犯罪主觀方面的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兩類。疏忽大意的過失,是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
過於自信的過失,又叫有認識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4樓:歡歡小櫻子
簡單的說,就是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時所持的主觀心理態度。即:故意或過失。比如,交通的肇事的罪過形式是過失:
本罪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主觀罪過形式有幾種
5樓:任恬楠
法律分析:主觀罪過形式是相對於與之相對應的罪名而言的,不同的犯罪有不同的主觀罪過形式,但一般有故意和過失兩種。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四條耐敬凳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昌旅望或者放任稿蘆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犯罪的主觀方面是什麼?
6樓:王長玉
犯罪的主觀方面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以及犯罪結果的心雀嫌跡理態度。中國刑法理論犯罪構成四大要件之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犯罪故意、犯罪過失、無罪過事件。
1、犯罪故意。
按照意志因素的不同表現,頃並可以將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1)直接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2)間接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2、犯罪過失。
過失的種類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過於自信的過失兩類。
1)疏忽大意的過失: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2)過於自信的過失: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者啟。
3、無罪過事件。
1)意外事件: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行為人的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犯罪的主觀方面包括什麼?
7樓:石文輝
法律分析:犯罪主觀方面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以及犯罪結果的心理態度。中國刑法理論中犯罪構成的四大要件之一。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合稱罪過。犯罪故意或者犯罪過失是任何犯罪都應當具備的必要要件。
如果僅有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結果,而沒有犯罪故意或者犯罪過失的,屬於意外事件,不構成犯罪。(2)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其中犯罪目的是目的犯應當具備的必要要件,缺少犯罪目的遊租首的不構成目的犯,而對於非目的犯來講,犯罪目的是定罪量刑時所應當考慮的乙個重要情節。
犯罪動機一般是量刑中的酌定情節,不影響定罪,但是在少數犯罪中,犯罪動機也影響犯罪的成立與否。(3)認識錯誤。包括行為人在事實上的認識錯誤和在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兩種。
研究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對於正確地認定行為人罪過的有無及強弱,進而確定刑事責任的有無及大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型姿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神數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犯罪的主觀方面包括什麼?
8樓:劉瑾詩
犯罪主觀方面包括故意和過失。根據我國刑法的相關規章,罪犯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卻仍積極追求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罪犯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則是指,其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有發生危害社會結果的可能,卻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已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從而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生。根據《刑法》,第十四條規章,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巖睜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第十五條規章,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帆賀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章的才負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態棗派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怎樣理解真理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
哲學和社會科學探索者 真理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1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觀的 邏輯形式 語言形式。兩個方面的形式都是人類特有的,都與精神密切相關。2 真理在內容上是客觀的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符合實際的。另外,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根本手段 實踐也是客觀的。檢驗手段的客觀性保證真理...
什麼叫過失犯罪,什麼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有幾種
刑法上的犯罪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和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主觀上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疏忽大意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應當預見是指法律對行為人實施某種有意識行為時在主觀認識上的要求。根據一般人的能力 社會經驗和行為時的客觀條件,行為人能夠預見並防止危害結果的發...
為什麼說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
因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反映的是客觀現實,客觀現實就是意識的內容,所以說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是說意識這個東西是由人制造的,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主觀的東西。也就是你可以這樣想我可以那樣想,形式不一定是相同的。但是意識反映的東西是客觀的,就是不管你怎麼想,想的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