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定心樓文玩木質佛珠
真如自性圓滿無礙、遍滿時空、無形無相.....你如何能找尋得到?
自己的一切念頭不過是浮雲偶然掠過心頭,根本與功德扯不上絲毫關係。
真如本性與無法無天更是天壤之別,無法無天更是妄想中的幻想。
不要搞這些東西了,窮盡有限的生命也未必能完全搞通的啊。
不要浪費光陰,好好把握時光,全心投入學習,這才是你最最實際,最最美好,最最值得珍惜的事情。
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聽過「人之初,性本善」吧
既然是性本善,又怎麼會無法無天。我對無法無天的理解是狂妄自大,蔑視他人,要做什麼,想做什麼,不管事好壞都會去做。
所以兩者之間的差異很明瞭。要說有無關係,我倒確定不了。就像人與人之間。都是人,但是並不一樣。
「按照自己的念頭行事 如果不是世人所崇拜的也算是功德事嗎」
你是想做有功德的事嗎。做了好事到處宣揚,那算是什麼呢,為了讓世人崇拜,敬仰所做出的善事。不純耶。
目的不純。做善事始於一時衝動,那時鼓舞你的是什麼,是想幫助他們。還是只為了贏得世俗的慨嘆?
以上只是個人意見。希望對你有用吧。
功德之事並不是在被「世人所崇拜」的基礎上來判斷的。
3樓:
不要聽這些無用的東西,雖然這些其實是對的、但這對於你來說、毫無用處。
佛教的理論不用偏執於一字一句。
真如本性 並非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因為如今的你連自己的思想也無法控制。
雜念繁多、妄念駁雜、慾念橫生於你的頭腦中。首先,你必須找到你究竟想要什麼、然後剖析這個想法,找到這個想法的推動力,大多數時候你的想法的深層推動力都是來自慾望。
慾望又怎麼能是本性。
而依靠慾望所推動的意願 又能是 功德 否 。
所以、若真想達到真如本性的境界、需要毅力與智慧。
從佛教最初的禪坐、集中心念、收束妄念開始,漸漸精進。
4樓:
實際上您已經在尋找了.只要不忘掉今天您所發的問.早晚可以找到答案.
而至於:真如本性 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可我認為找到自己的意願 .這是理解的錯誤,也就是錯把我意當真如.
真如是正理真理,是不會加個我進去的.要不然就叫我的真如,您的真如.何必叫真如呢?
5樓:喻言心
你若能不自私《做到無我《也就是沒你》這個可能難以理解若是無我何來痛苦?》,不願恨別人,多幫助別人就是真如本性的境界,貪圖世人所崇拜的功德事也是自私,觀音菩薩就沒有一點自私怨恨別人吧他就可以做到無我,你還小,好好的上學,有了知識就能幫別人,願你脫離痛苦,多誠心的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願你快快的脫離痛苦
6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朋友,13歲就知道真如本性了,我很為你高興,無論如何,你會遲早順著這個思路找到你要找的。
找到真如本性需要走上正確的路,這條路知道的人太少了,其實,只有明師知道這條路,而你也必須由明師幫助你開啟心地法眼才能見到真如本性。因此,你最重要的事是先找到明師。
找明師也不是容易的事,因為我們無法判斷我們找到的人是不是明師。最終靠邊什麼找明師呢?誠心。誠心祈求,一切成真。
7樓:匿名使用者
啥都別想 一切順其自然 當然能看到的 爭取爭取
8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本我,最真實地面對自我的境界。
當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時候,就要努力修正當中不好的一面。
9樓:煩惱即菩提
真如本性是無為。
按自己意願行事是造業。
10樓:匿名使用者
有很多事你還沒有遇到過,當然是不懂的,這需要時間的.不能急,一切事物都是順其自然的,但自己要努力做好當前的事,因為你這年齡當前的事都是最基本的事物,如果這些最基本的都不懂,將來如何面對這個世界呢.
11樓:匿名使用者
南無阿彌陀佛。是法非思議所行境界。只有自己證得了,才明白。
12樓:匿名使用者
您對於真如本性的境界的理解有偏差。真如本性不是您所說的這個樣子,他是修行功夫有成就的人,開悟的人所證得的境界,不是您所說的這個樣子,您自己還煩惱重重,怎麼能夠說真如本性呢!證得了真如本性的人至少都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了。
所以您還不是。還是放下這些妄念,雜念,好好的唸書吧!
13樓:廣學多聞又來
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叫任性,不是本性!真如本性是豁達的,不是無法無天的!先把課本上的知識學精通了,再學到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才有條件找到真如本性!
14樓:東方不敗
真如本性不是境界,它是諸法之理體。
真如本性的自性流露符合情理法。無法無天違背論常,違背道德,與自性流露無關。
無法無天是人之惡業行為的顯露,由無明俱生我執所起,無明業障覆蓋了真如本性,猶如烏雲覆蓋了大日的光輝。
15樓:匿名使用者
時時覺而不迷,阿彌陀佛
16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境界告訴你就可以理解,那麼全世界都是佛了,都是聖人了。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17樓:匿名使用者
當你閉上眼睛,什麼都看不到的時候,你就到達了真我
而你現在卻睜眼什麼看不到,你肯定迷茫,頹廢ing
什麼是真?佛找到自己的真如本性以後都幹什麼?
18樓:泥頌
1.自性是真 自性即佛性。真如本性。
佛性是什麼?
在眼為見性,在耳為聞性,在舌為嘗性,在鼻為嗅性,在手為觸性。在無形中,每日都由真性來幫忙你。只是自己學忘了,不知道而已,故不會用真心本體,而只用忘心攀緣,所以就枉入諸趣。
枉入是不願入而入。諸趣即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2.佛找到自己的真如本性以後救渡眾生。
3.勞碌一輩子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的心。用此虛妄之心能不累嗎?
佛菩薩來往於三界六道之中。其心如如不動 了了常明。
對境無心 。影來即現 ,影去既無。
眾生則事事記掛在心上。
阿彌陀佛
19樓:腳大的人
還要除習氣.
雖明理了,但遇到事有時還會根著跑,所以還要保任.
我們幫別人是不心甘情願的,是有所求的,所以做了好事還會計較很多.
佛菩薩做一件好事,是無所求的,心裡也沒有牽掛.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
20樓:紅塵夢菩提樹
1.真如本性.
2.不住生死,不住涅磐---如來.
21樓:
什麼是真?
答:真就是你的本性.
佛找到自己的真如本性以後都幹什麼?
佛寂滅一切煩惱,進入涅盤.
22樓:
同意樓上 殺黃劑 的
23樓:
佛找到真 會普度眾生
人找到真 會為己為生
24樓:殺黃劑
一個為人一個為已吧....你勞碌一輩子為了誰?
什麼是真如本性?
25樓:嶽樹花陰俏
真如本性就是佛教常說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大圓鏡智等。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在此,只好引用蓮池大師的話作一個牽強的比喻:「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彷彿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以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
試舉一例,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
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
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阿彌陀佛!
26樓:冥想音主站
真如本性:真,指離一切顛倒妄想、知諸行無常,盡是如幻的真實境界;如,指一如無別,離一切分別妄念的不二性;本性,指眾生本具的清淨自性。
真如本性就是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如來本性,就是佛性。
27樓:有水酵素
真實,覺悟,智慧,元靈,元神
28樓:伏天龍神
直指內心,一塵不染的內心
佛教裡,「真如本性"是什麼意思?
29樓:
真如本性就是佛教常說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大圓鏡智等。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在此,只好引用蓮池大師的話作一個牽強的比喻:「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彷彿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以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
試舉一例,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
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
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阿彌陀佛!
30樓:喬木查
真如本性就是一真法界 本性就是佛性 人修行到最後就是 明心見性 就是這個真如本性 明本心見不生不滅之本性。
真如本性,即佛性,即十二因緣觀,即自性空。見此即是見佛見性
人的真如本性是什麼做的,就是佛性,它離開
31樓:8萬4千法門
1 學佛最重要的是,認知自己的自性。自性亦稱為真如本性、佛性、真心、菩提心。
2 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我。我們現在這個身與心是假我。
3 自性不但是自己的真性,同時它也是宇宙萬法的本體。換句話說,宇宙萬法與自己是從這一個理體上生起的,這個境界確確實實很不容易體會。
4 古大德用比喻來給我們說明,譬如做夢,每個人都曾經做過夢,能做夢的是意識心,夢中的境界都是自己意識心變現的。
5 我們拿這個來作比喻,能發夢的那個心,就好比是自性。夢中的境界,有沒有我們自己?有。
6 自己是自己做夢的心變現出來,除自己之外,夢中還有山河大地與一些人物,全是自己變現出來的。
7 可見得自性只有一個,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說到自性就一個。
8 說到一切法,那就太多太多,說之不盡,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佛經當然也不例外,經之體也是自性。
9 六祖大師說:「何其自性,本來具足」。自性具足清淨,具足慈悲,具足平等,具足萬法。
10 自性裡本來無一物,沒有善惡、沒有對立、沒有是非人我、沒有遠近、沒有高下,沒有生死。
11 真如自性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是凡夫,沒有分別執著就是佛菩薩。這也是佛法修學最高的原理原則,一切分別執著都打掉了,那就身心安樂。
12 知道自己有佛性,就能作佛。佛陀教育是幫助我們恢復本性,返璞歸真。
13 「心性」是我;「身體」是我所有,應為我服務。提升自己的靈性,是人生的正確目標。
14 古人講的話,講這兩句很好,「但除其妄,莫問其真」。只要去掉妄想、分別、執著,性德就在面前。
15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眾生迷失了自性,性德變成了煩惱,變成了不善業。
16 智慧長是性德:無論對人對事都不迷惑。
17 倫理道德是性德,是自然的規律,法爾如是。修行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須與性德相應。
18 佛告訴我們,孝敬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孝親尊師」開發我們自性的寶藏。
19 禮敬眾生、孝親尊師,是尊重自己的性德。
20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待人處事,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相應,性德就會顯現。
21 現代人迷失了自性,心中缺乏愛(慈悲)。
22 凡是與性德相應的,稱讚並學習;與性德相違背的,不稱讚,也不學習。
23 性德自性本有,煩惱習氣本無;清淨心本有,四相與四見本無。
24 信願行三資糧,是本性具足。放下身心世界,迴歸自性。
25 「清淨平等覺」是自性。誦經、唸佛時,不懷疑、不夾雜,是「淨」,與自性相應。
26 說善、說惡,那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純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
27 財色名食睡,把我們的心性、智慧、德能覆蓋住。自性裡沒有慾望,斷欲,才能出六道輪迴。
28 從習性迴歸自性,即斷惡修善。
29 自愛,是愛自己的自性與本善。在佛家,叫自性;在儒家,叫本善。
30 唸佛與接受經教,能喚醒自己的自性。佛陀的教誨,是教我們恢復本具的本能本德。
31 性德是常樂我淨,性德是智慧德相。
32 只要我們的修行與性德相應,所求的就會現前。
33 一切花草樹木、石頭瓦礫,都有靈性。
34 見聞覺知是靈知,是一切萬物的自性本能。
35 一切諸法乃自性所變,萬法歸一。
36 一就是自性,萬法歸自性。
37 虛空法界,只是一個自性而已。
38 佛法,是大自然的法則;學佛,無非是迴歸自性而已。
39 《阿彌陀經》能幫助你見性,因為它是全彰自性。
40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我自己無二無別,是我自己心性變現之物。
41 迷失了自性,不知道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才會起貪嗔痴三毒。
42 你現在是愚痴、煩惱、生死、業障重重,都是你迷了自己的本性,才現出這個幻相。
43 自性裡沒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人我是非、五欲六塵、貪嗔痴慢。
44 如果我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我們念念都要回向西方,念念不忘西方極樂世界。
45 「迴向西方」就是「迴向自性」,《阿彌陀經》上這麼說的,《華嚴經》上也是這麼說的。
46 迴向自性,什麼是「自性」?自性是真我,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
47 這個身是生滅之我,自性是不生不滅的真我。
48 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阿彌陀佛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
什麼是“佛境界”,什麼是佛的境界?
茆玉巧盧女 達摩血脈論第6問 佛即是道,道即是禪。何謂佛?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譯為覺者。是由迷而悟,自凡而聖 一種極其尊貴的稱呼。為了便於說明起見,請問什麼叫乾淨?當然是說用肥皂和水洗去某種物體上的塵垢,使它恢復本來的形狀和色彩,就叫做乾淨。那麼,用佛法懺除我們思想上的貪 瞋 痴等業垢以後的清淨理體...
比的基本性質,什麼是比的基本性質
3分之1 4分之1 3分之1乘以4,等於3分之4,答案 3分之1 4分之1 4 3 3分之2 4分之3 3分之2乘以3分之4,等於9分之8,答案 3分之2 4分之3 8 9 前項和後項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數 0除外 比值不變。前項和後項同時乘以它們的最小公倍數。2分之1 7分之5 同時乘以14,答案...
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什麼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知友你好,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滿意請採納,有問題追問,謝謝!這屬於哲學問題,依據每個個體的閱歷智慧和知識儲備的參差,感悟和理解也必然迥異。舉幾個簡單例子,古人孔聖人的名言說 隨心所欲,不逾矩。私以為是一種非常好的理想狀態和高尚境界。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