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的「榻上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都以失敗告終呢?

時間 2025-04-23 12:00:10

1樓:樂觀的小潔潔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紛爭不斷。不同陣營中不乏有像荀彧或是許攸、田豐以及魯肅這樣的能人志士,但論說其謀士的戰略眼光,當屬魯肅為孫權提出的「榻上策」與後來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最有先見之明。兩者的計策同為三分天下成就霸業,但是最後都沒實現,這又是為何?

且說魯肅高屋建瓴的「榻上策」,這是魯肅與孫權合榻對飲時,魯肅向孫權提出的治國之策,由於其談話坐於榻上,故而有「榻上策」之名。魯肅的計策分為三點:第一,滅黃祖並劉表;第二,跨長江與曹抗衡;第三,並天下成就大業。

魯肅提出該計策時,孫權剛接手兄長留下的江東大好家業,然江東上下並不是表面上的風平浪靜,內有叛亂,外有曹操與劉表的虎視眈眈,內憂外患。黃祖是孫家的頭號仇家,但是雙方交戰,論實力,黃祖並非等閒之輩,故而有孫權三番五次的進攻黃祖之景象,足見其實力不容小覷。而魯肅的「榻上策」的第一步便遇到重重阻礙,即便是吞掉黃祖,劉表亦是更大的阻礙。

其計策的第一步意在取荊州。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劉表病死,荊州降曹,赤壁之戰後劉備又佔領荊州,徹底打亂了魯肅「榻上策」的實施計劃。與此同時,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漸出水面,且蒸蒸日上。

魯肅提出該計策的時候,千算萬算,沒有算到後來的梟雄劉備。

再說諸葛亮鬼斧神工的「隆中對」,諸葛亮向劉備提出,先佔據荊州,再奪取益州,待天下有變,遣一上將,北伐中原,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其亦是分三步戰略實施,單從其戰略構想上看,諸葛亮要想短期佔領荊州與益州,首先需要聯盟東吳,共同抗曹。否則單憑蜀漢的實力,與曹軍相比,無異於以卵擊石。

荊州作為三國時期兵家必爭之地,魯肅在諸葛亮戰略提出之前就已策劃到荊州的重要性,但是赤壁之戰中,東吳與劉備結盟,按理說孫吳理應「多勞多得」,但是劉備卻先下手為強,先佔領荊州。故而雙方之間因為荊州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而該矛盾也為後來魯肅「榻上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的失敗埋下了定時炸彈。

2樓:牧馬人

這也是他們在開始的設想,只能說是乙個美好的規劃,但是到現實當中,伏貼和實際,很難夠實現的,所以兩個人的設想,就是以失敗而告終。

3樓:從博學到教育

首先這都是他們提出的戰略構想,但是在以後的實現之中,肯定會遇到種種的困難,主因就是因為曹操太過強大,蜀吳又不能夠完全聯合。

4樓:周星說社會生活

因為在當時並沒有實現的可能性,而且是需要很多的資源才能夠實現的。

5樓:陽光的

他們雖然都有非常遠大的理想,但是三國時期的吳國和蜀國整體實力都不如魏國那麼強大,所以想要對抗魏國基本不可能。

6樓:小自信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非常的看輕敵人,覺得對方和他們相比的話實力是遠遠不及他們的,還有就是他們的部署不完善所導致的結果。

諸葛亮遇到劉備,提出《隆中對》,為何卻敗給了魯肅的《塌上對》?

7樓:問答百曉生

就連自視甚高的曹操,都認為劉備是天下英雄,然而他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卻是落魄不堪、一事無成。當然大家也知道諸葛亮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出了《隆中對》這樣的戰略規劃與構想。也正是奪取了荊、益兩州以後,劉備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地盤,這堪稱是他的轉折點。

不過劉備在那裡請高參,孫權這邊也沒閒著,他也有著自己的規劃,最主要的還是魯肅提出的《榻上對》。關於天下大勢的分析,比如他認為曹操勢不可擋,他的觀點與諸葛亮是大體相同的。然而由於雙方各自的立場和所站的角度不同,為此還是有很多的區別,甚至是戰略上的衝突。

比如諸葛亮的終極目標是匡扶漢室,而魯肅則認為這是毫無指望的事情。

具體的矛盾衝突,則指向於荊州的爭奪。從前期來看,劉備算是通過坑蒙拐騙的辦法,讓關羽鎮守了荊州一段時間。然而從更長的一段時間來看,隨著關羽的兵敗,荊州又回到了孫權的手裡。

可以說,在這場較量中,諸葛亮不僅輸了,而且還輸得體無完膚,這猛弊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就是諸葛亮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沒有注意其他人在想什麼,特別是沒有注意到孫權這邊在想什麼。大家都知道,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做到知己知彼,在這方面諸葛亮做的遠遠不夠。他以為憑藉雙方的轎備結盟,就能夠打消孫權對於荊州的覬覦心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就是雙方存在直接的利益衝突。儘管在曹操大兵壓境的時候,雙方會迅速地抱團取暖,但在曹操兵敗以後,雙方的矛盾就浮出了水平。因為東吳想要實現的目標,就是"劃江而治",為此必須要有荊州這個戰略屏障。

從這個角度來說,關羽丟掉荊州不能說是"大意"所致,完全是孫權這邊處心積慮、蓄謀已久。

再次,諸葛亮的目標過於理想化,遠不如魯肅的主張更為務實。諸葛亮想要通過北伐匡扶漢室,除了想要轉移矛盾的現實因素以外,更深層次的因素則是將此作為了政治抱負。而魯肅的目標則更為務實,就是要守住江東,為此他們對於荊州所投入的精力,是劉備這邊完全不能相比的枝帆族。

不過說到最根本的原因,則是雙方的實力差距使然。畢竟在三國之中,蜀漢是最弱的一方。再加上荊州距離東吳明顯更近,更方便了東吳的偷襲,而蜀漢因為地理等方面的限制,根本無法提供及時的援助,為此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東吳得手。

諸葛亮和魯肅,誰的「隆中對」更高明?

8樓:星期一中年

當然是諸葛亮的更為高明一些,否則後續發展就不會按照諸葛亮的戰略來了。

9樓:玩轉鋼筋人

魯肅的江東對,比較容易實踐,誰都可以按照計策做到,諸葛亮的隆中對,只有他自己能做到,少了它就成了空談。

10樓:曹律**答疑

當然是諸葛亮的更加優秀,諸葛亮因此也獲得了大家的賞識。

11樓:阿達水電費

諸葛亮和魯肅不管比什麼都是諸葛亮更高明。

12樓:薛無依

沒有什麼絕對的高明低劣,一場戰爭的勝利與否,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13樓:筱雅的殤

我覺得諸葛亮的隆中對更高明,因為他很多戰爭都成功了。

14樓:你總是不懂我的

當然是諸葛亮的更加高明,後期就能看出來了。

15樓:wu就是這麼無聊

雖然魯肅號稱大智若愚,但諸葛亮更高明。

16樓:個非凡哥

從電視劇集中瞭解到的是魯肅的隆中對更高明。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敗給了魯肅的《江東對?

17樓:絕情

說到諸葛亮,自然是深謀遠慮,心懷天下,然而就算諸葛亮如此機智,在未出草廬之前,便為劉備想好了《隆中對》,讓天下承三分之勢,然而蜀漢卻成了首個在三國鼎立之後出局的國家。

**源自網路)

江東的魯肅,當年也有為孫權規劃有《江東對》雖然名氣沒有《隆中對》大,但是同樣有著很強的戰略構想,然而,為何最終諸葛亮的《隆中對》效果沒有《江東對》那麼好呢?我們將兩方的戰略精髓做個對比就知道了:

**源自網路)

隆中對》的核心有四點,分別是:不要和曹操正面爭鋒;孫權已有三世根基,不要與其爭鋒;荊州和益州是個好地方,可以搶走;佔得荊、益二州後,可兵分兩路,進攻北方。

江中對》的核心有兩點,分別是:江東是個好地方,一定要守住;北方事多,江東適合創業和守業。

**源自網路)

看出來了嗎?相比較《隆中對》,《江東對》更為務實,可操作性更強,東吳自赤壁之戰之後,便再也沒有特別大的戰爭,江東坐擁長江天險,易守難攻,諸葛亮的那一套有些過於激進,風險性太強,一旦出現問題,很難挽回。

**源自網路)

而且《隆中對》和《江東對》最大的區別在於對荊州的態度,諸葛亮把荊州看的過重,反而守不住,而魯肅卻主張穩住江東,再圖發展,反倒得到了荊州。

**源自網路)

而且《隆中對》和《江東對》對於漢室復興這一點上觀念不同,諸葛亮輔佐劉備,劉備是漢室甲冑,復興漢室是必須的,而魯肅則不這麼覺得,他認為漢室氣數已盡,無法復興,事實證明,魯肅是正確的,《江東對》更加具有實際意義。

諸葛亮和魯肅的隆中對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18樓:網友

孫權「思為桓、文之事」,虛心向魯肅討教,魯肅說:「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魯肅所謂「漢室不可復興」,與孔明所謂「則霸業町成.漢室可興」其實並無矛盾。「霸業」是劉備之「霸業」,「可興」的「漢室」也並非漢獻帝的「漢室」,而是劉備的「漢室」。

魯肅所謂「曹操不可卒除」,與孔明的「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如出一轍。孔明為劉備制訂了先奪荊、襄,再圖西川的戰略計劃,魯肅則替孫權制訂了爭奪荊、襄,據江而守.伺機進取中原的戰略藍圖。這不是又一齣「隆中對」嗎?

當然,魯肅未能預見到劉備能夠成為未來的第三種力量,是他比孔明的目光又要略遜一籌。雖然魯肅也提到了「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可能性,但他的重心是「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這—點為東吳集團日後的實踐充分地證明。

由此可見,魯肅的戰略遠沒有孔明的「隆中對」那麼富有進取的精神。但是,魯肅—貫主張聯合劉備、抵抗曹操的戰略,這一點比周瑜還要高明。**裡的周瑜,還常常意氣用事。

從諸葛亮和魯肅的兩副「隆中對」的比較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蜀漢和東吳在荊、襄地區將有激烈的衝突。諸葛亮設想「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魯肅則設想「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這就釀成了後來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兵敗麥城的一系列變化。 曹魏方面,有兩次關鍵的戰略抉擇。

一次是荀彧的進言,建議曹操迎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一次是官渡之戰前後郭嘉、荀彧的進言。兩人分析了雙方的長短,特別是分析了曹魏的優勢所在,堅定了曹操決戰決勝的信心。

官渡之戰的輝煌勝利為曹操統一中國的北方奠定了基礎。荀彧、郭嘉的進言也就是曹魏方面的「隆中對」。相比之下,也不及諸葛亮的目光的遠大和魄力的巨集偉。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亮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七個亮點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第一,分析當今天下的形勢 第二,提出擁有自己的根據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前提 務實精神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第三,諸葛亮用官渡之戰的事實告訴劉備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會不會謀 務實精神 操已擁百萬之眾,挾...

《隆中對》《出師表》與諸葛亮

希望對你有幫助 隆中對 選自 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 三國志 的作者是陳壽。隆中對 的提法並不是陳壽在 三國志 中提出的,而是後人加的,還有一種提法叫 草廬對 陳壽 233年 297年 西晉安漢 現四川南充 人,史學家。二十五史中 三國志 的作者。隆中對 的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二年 207年 劉備三顧茅...

求諸葛亮的出師表和隆中對,求《出師表》和《隆中對》的全文??

一支小白胡蘿蔔 前 出 師 表 諸葛亮 臣亮言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