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後戰車為何衰落?春秋之後,戰車為什麼會走向衰落?

時間 2025-04-09 00:20:24

1樓:阡榮老師

駕車狩獵和乘車作戰都需要嫻熟的射御技巧,用田獵來作為軍事演習正是戰車出現時的遺風。可見,車先是用於狩獵而後才被逐漸用於戰爭,戰車就是這一時代的產物。戰國時期,國、野界限的消失,井田制為私田所代替,大量農民在編戶齊民制度下進入軍隊,他們沒有受過車戰訓練,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步兵戰術,也創造了與當時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作戰方式,即步戰。

步戰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取代了車戰,但戰國時期軍隊中依然有車兵的存在,但其地位己不如步兵重要。

2樓:網友

因為春秋之後,各國擁有了更加非常先進的**,所以慢慢淘汰使用戰車。

春秋之後,戰車為什麼會走向衰落?

3樓:samsamdong在旅途

戰車其實在古代還是乙份比較智慧的發明,因為畢竟那是乙個巨大的工藝,而且古時的戰車同時又要負責押送糧草,所以要求他的承載能力也必須是強的,所以歷史上的戰車即便在春秋之後就不適用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它的意義與價值,戰車仍舊是乙個值得大家稱讚的發明。

4樓:小u自**

戰車沒有直接騎戰馬靈活,活動起來相對比較死板,並且還要專門佔用乙個人去駕馭戰車。

5樓:安靜的太陽安靜的你

因為時代在向前,生產力在發展,後來又出現了新的**,這種**叫弩,適合步戰,慢慢的步兵的作戰地位提高,從而取代了戰車,因此戰車走向了衰落。

6樓:痞子只you風流

這是因為在春秋之後,孫臏發明了一種陣法,這種陣法對於戰車是十分克制的,所以當時的戰車就漸漸走向了衰落了。

春秋中後期,車戰為何會在戰爭中退居次要地位?

7樓:漫閱科技

春秋中後期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次數增多,步卒機動靈活的特點在交戰中對戰爭程序的影響很大,在攻擊要塞時步卒的這一優越性更為突出,迫切需要對軍賦中車徒份額比例進行改革。而春秋後期國野界限的逐漸趨向消失,兵員**大大擴大的實際情況,又使得這種車徒份額改革的實施具備了可能。這一軍賦關係調整主要表現就是步卒在戰車編制中比例明顯加大。

具體地說,便是由於兵員**擴大,使得一甸出長轂1乘,甲士3人,步卒72人成為可能。《左傳》昭公十一年載楚子伏甲殺蔡侯,刑70士,正是一乘戰車與75步卒關係的略數。《孫子·作戰》中1000乘戰車和輜重車與10萬戰士的比例關係,也恰好與每甸出一乘戰車的推算結果相符。

步卒在當時軍賦份額中比例增大的這一軍制變革是我國古代軍制史的重大變革之一,它帶來了軍事上一系列變化,使車戰在戰爭中逐漸退居次要地位,由步兵作戰起而代之,為戰國時期步騎作戰成為戰爭主要方式開闢了道路。

為何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於爭霸,而不是吞併和滅國呢?

春秋時期戰爭講究禮法,他們打仗只是追求霸權,並不能吞併別國領土,否則會被群起而攻之。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統治者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還有就是他們的想法不同所導致的結果。因為成為霸主可以得到非常多的資源,而且不用自己去管理,吞併和滅國面臨要去管理這片地區,非常的麻煩。春秋諸侯爭霸的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

同樣都是春秋時期變法,為何申不害變法會失敗

第3個原因就是君主的無能。其實申不害的這個變法本身雖然有點缺點,但都不是大問題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君主的能力。韓國君主當時非常無能,當時在韓昭侯繼位的時候局面也比較好但是,新的韓國君主登上王位之後根本就沒有以前的君主有能力,從而也讓改革的效果無法凸顯出來。如果當時韓國的君主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君主的話,那...

車戰在春秋時期很流行,為何到了戰國就開始沒人用了?

車戰只能適應平原,時間長了,每個國家對車戰越來越瞭解,再建城池的時候就會注意這一點,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創新,車戰慢慢的退居二線。戰國時期駕駛戰車作戰的戰鬥方式開始逐漸走向沒落,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養馬技術的提高,因為,馬拉戰車進行作戰,是不得已而為之,是因為馬匹的體型過小,無法單獨使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