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夏日絕
鄧艾過了陰平後,其實最主要是因為諸葛瞻的問題,才導致鄧艾利用兩千人打敗他的兩萬人的。諸葛瞻並沒有聽從屬下的建議,固執己見導致最終戰役的失敗。
鄧艾與諸葛瞻的戰役稱為綿竹之戰,當時因為諸葛瞻並不聽從他的手下黃崇的建議。他堅持要與鄧艾軍隊進行正面對戰,最後的結局就是諸葛瞻慘敗。
黃崇曾經建議過諸葛瞻要根據當地險峻的地形進行防守,但是諸葛瞻不聽從屬下的建議,執意要跟敵軍正面對戰。而諸葛瞻有沒有料到當時對手的真正實力,錯估了戰爭的局勢,所以才導致這場戰爭失敗的。其實也不怪諸葛瞻,畢竟當時鄧艾僅僅帶著兩千士兵,這個數量的軍隊機會與當時諸葛瞻率領的兩萬軍隊根本沒有可比性,但是他卻沒有想到,雖然鄧艾軍隊只有兩千人,但是這兩千人都是具有真本事的。
鄧艾這兩千人是跟隨鄧艾非常險峻的之中走出來的,其實真實戰鬥力遠非實際上只有兩千人的軍隊可以比,所以這兩千人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悍的。而諸葛瞻的兩萬人軍隊從數量山看起來確實是非常的強大的,但是實際上因為諸葛瞻長期過著非常安逸散漫的日子,導致對軍隊的管理也有所怠慢,這兩萬人的軍隊只是看起來龐大,但是真正的戰鬥力卻沒有多少。所以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諸葛瞻的兩萬軍隊是理所當然打不過鄧艾的軍隊的。
2樓:日常小八卦君
跟諸葛亮比起來諸葛瞻沒他足智多謀,所以在鄧艾稍微用計的情況下,直接用2000人打敗他。
3樓:娛樂百事曉
諸葛瞻的能力比諸葛亮差太多了,鄧艾不是多厲害的人物也能打敗諸葛瞻,這就說明小小的計謀足夠擺平諸葛瞻這種人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鄧艾比諸葛瞻會用計策 比他聰明 善用人才 善於用謀略
5樓:職場棋手
像這種以少勝多,肯定是用了計謀的,諸葛瞻能力不行,才會被打敗。
6樓:clx詩意
因為鄧艾分析軍事情勢比較全面,知道敵方的弱點,就能一網打盡他們取得勝利。
7樓:白日放歌
官二代如此不戡,虎父有犬子。滅了國亡了身,這又是何必呢。
8樓:小巴兔
主要是因為當時諸葛瞻能力不是很行,而鄧艾他非常的有計謀所以就以少勝多。
9樓:亢安露
作戰不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嘛!他過了陰平算是有了地利,然後2000人團結,也有了人和,然後鄧艾觀察力也不錯,然後就有了天時吧!
10樓:
鄧艾偷渡陰平是每隔一段路留下三千人馬,到最後從絕壁上跳下的第一波敢死隊是兩千人,也就是說這兩千人只是開路先鋒,後面還有大軍,總共三萬五千人,在鄧艾攻取了江油城後,他在蜀國核心地帶就有了據點,可以放心從後方運兵過來。
鄧艾僅兩千人,如何滅的諸葛瞻,又如何逼迫劉禪投降?
鄧艾偷渡陰平帶了多少兵力?
11樓:匿名使用者
鄧艾偷渡陰平到達摩天嶺後只剩2000多人
12樓:匿名使用者
20000進去,到了摩天嶺還有2000。出來的時候就1000餘了。。
<三國演義>中鄧艾偷渡陰平到達摩天嶺後只剩2000多人,請問這區區2000人得為何攻下成都?
13樓:匿名使用者
讀《三國演義》有感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
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
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
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水兵。
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說5萬那個是放屁,陰平小道山路險峻,行軍基本都是一字長蛇。所以人不能太多。還5萬?5萬人的隊伍走這種山路,前隊快走到了,後隊還在等出發呢。
兩千這個數字首先疑問是有的,因為鄧艾攻入成都之後不是回朝受封,而是獲罪綁赴洛陽,川中形勢因而動盪,鍾會、姜維、鄧艾先後被殺。估計沒有人會有心思去統計鄧艾攻入成都究竟帶了多少兵。
最重要的是,2000多在現在十幾億人口的國家看來,確實是很少,但是放在三國時期,蜀國的總人口不過百萬,可以出征的壯丁只有滿打滿算只有十幾萬,而真正有戰鬥力的,都在姜維那裡,說白了,成都城裡不過是一些老弱病殘。而鄧艾拔山涉水而來,全是精銳部隊,加上天降神兵的威懾力。後主投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5樓:55小
那是因為後主劉禪的無能,他拒絕了等待姜維援軍的計策,而是主動投降。他在不清楚敵人兵力情況下就投降了。可以說是昏庸無能。
16樓:
守將的不能及時洞察啊,兵貴神速.鄧艾本人是後段中比較厲害的人物吧
17樓:匿名使用者
2000足矣!姜維已帶領大兵征戰,大將軍董和又領成都中最後的一點兵去增援姜維,姜維又沒想到去派兵把守,劉禪無能,加上馬邈不戰而降,兵卒未損,1000都夠了,不要聽別人的資料沒有錯
18樓:手機使用者
你說得對`既然2000人不可能就肯定不是2000人
19樓:單手持盾
是5萬!不是兩千,《三國演義》看多了吧!!!
20樓:匿名使用者
人不在多,只需讓對方產生恐懼就行
1、突然,天降神兵的感覺,本來蜀軍就沒有鬥志,看到敵人突然出現在大後方會非常的恐懼,完全沒有戰鬥的意志力
2、人為對方既然能到這個地方,大部隊馬上就會來,現在逃命還來得及,等到時候就全完了
21樓:鳳歸鄉矣求其凰
分享下我看到的一個有關偷渡陰平的說法,也不知道可信度如何:「陰平蜀道七百里,鄧艾率領三萬大軍出發,每隔數十里就憑險紮營,然後全軍交替拔營前行,為什麼這麼安排,就是給自己留下退路,一旦偷襲失敗,只要往回跑一天就安全了,交替拔營同時保證偷襲成功有不斷的兵力補充,也就是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鄧艾都有預案」
魏延走秦嶺子午谷真的很難走,鄧艾走的陰平都成功了,為什麼諸葛亮不讓魏延一試
前階段有個 再現三國戰爭 諸葛亮北伐 裡,講到過這個問題 不是戲說節目 那個嘉賓認為 1是諸葛亮為維護自己的權威 魏延是打出來的將領,敢於出奇兵。諸葛亮是徵孟獲後才確立自己的軍事領導地位的 2是魏延走子午谷一旦暴露,被長安大軍圍困,就是死路 魏延提出的是孤軍輕裝奇襲,類似鄧艾走陰平 3 即使魏延走子...
艾條燃燒後灰是黑色的嗎,是不是說這樣的艾條不好
確定是灰的顏色嗎?一般完全燃盡的艾條表面的紙張是黑色的,拔開裡面的艾絨燃燒完是灰白色的 一要等艾條完全燃燒,二要拔開看裡面艾絨燃燒後的顏色 那樣呈灰白色屬正常!如果艾條沒有完全燃燒完,也會是黑色,就像木頭沒燃燒一半後是黑色,叫木炭 一樣的原理!不過區分艾條的好壞要多方面比較,不能從一方面就斷定艾條的...
三國演義中鄧艾所說「鳳兮鳳兮,故是一鳳」是什麼意思
懿戲謂曰 卿稱艾艾有幾艾?艾應聲曰 鳳兮鳳兮 故是一鳳。其資性敏捷,大抵如此。此二人深可畏也。維笑曰 量此孺子,何足道哉 古 於是姜維引夏侯霸至成都,入見後主。維奏曰 司馬懿 曹爽,又來賺夏侯霸,鄧艾雖然因為口吃 艾艾 地被人瞧不起,但仍能保持自己的尊嚴。司馬懿曾開玩笑地問他 卿曰艾艾,實是幾艾?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