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生考試進士屬於第幾名,古人科舉考試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各叫什麼

時間 2022-02-01 19:50:13

1樓:fusheng百態

進士是指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者。明清科舉分為三甲。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中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

2樓:匿名使用者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3樓:舊情舊夢就回憶

進士好多人了 進士裡的第一是狀元 第二榜眼 第三探花

4樓:關山歸客

一甲(一甲就只有三名,賜進士及第)

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第一名叫傳臚,

三甲第一名也叫傳臚.

從第四名開始(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名額不定 再往後賜「同進士出身」 這就是明清科舉的排行. 而「會魁」「會元」「解元」不是進士考試的排名,會魁和解元是鄉試第一名的稱號(舉人考試,比如唐伯虎就稱唐解元) 「進士」是一個統稱,會試錄取後都稱為「進士」 明代科舉考試有以五經取士一法,每經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魁」,這不是科舉的排名。 「舉人」是通過鄉試考生的統稱「秀才」是通過院試考試後考生的統稱,也叫生員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5樓:紫陌成殤

凡是可以參加最後一考—殿試的就叫進士

古人科舉考試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各叫什麼

6樓:迷途天使

古代殿試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7樓:sky天堂鳥

科舉考試大體分

抄三種:鄉

襲試、會試、殿試

鄉試:中式稱為「bai舉人」du,第一名稱「zhi

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dao、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式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會試:會試取中者稱「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 ,第一名稱「會元」。錄取名額不定,會試揭榜後,中式者於下月應殿試。

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8樓:手機使用者

第一名 叫狀元

第二名 叫榜眼

第三名 叫探花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三個級別全考第一叫「三元及第」。

9樓:力巨集

科舉時代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殿試第二名為榜眼,始於北宋。古者原以第

二、三兩名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

二、第三皆為榜眼。後以第三為探花,遂專以第二為榜眼。

殿試第二名為探花,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佈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於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

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10樓:小小小白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11樓:high芋頭小姐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

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2、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

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3、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

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4、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5、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6、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7、秀才: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

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

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

12樓:匿名使用者

有秀才,然後是舉人,然後再是進士,近視的前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

13樓:夏芝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四級 按順序為 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院試:讀書人首先在縣、府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稱為生員(秀才),取得參加正式考試資格。

2.鄉試(秋闈):由省府主持每三年一次,連考三場,每場三天,鄉試考中稱為舉人,具有了做官的資格,第一名的舉人為解元。

3.會試(春闈):在京師舉行,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貢士中的第一名稱會元。

4.殿試:皇帝親自主考和出題,排名三甲,一甲三名:

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賜進士及第。其餘為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一甲立刻授予官職,二三甲則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14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榜眼、探花-這是一甲(一甲就只有三名,賜進士及第)傳臚不只有第四名這麼叫,二甲第一名叫傳臚,三甲第一名也叫傳臚.從第四名開始(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名額不定再往後賜「同進士出身」

這就是明清科舉的排行.

而「會魁」「會元」「解元」不是進士考試的排名,會魁和解元是鄉試第一名的稱號(舉人考試,比如唐伯虎就稱唐解元)

「進士」是一個統稱,會試錄取後都稱為「進士」

明代科舉考試有以五經取士一法,每經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魁」,這不是科舉的排名。

「舉人」是通過鄉試考生的統稱

「秀才」是通過院試考試後考生的統稱,也叫生員

古代科舉第四名,第五名分別叫什麼? 5

15樓:

古代科舉第四名,第五名都被稱為傳臚。

在明代以前,對科舉考試中的第四名、第五名沒有特別的稱謂。 從明代開始,人們把獲得二甲第一名即第四名和獲得三甲第一名即第五名的舉子都稱為傳臚。

清代的制度多承襲明制,在科舉制度方面也一樣,但也有不同之處,清代傳臚的範圍縮小了,只有二甲第 一名(第四名)才能稱為傳臚。

16樓:匿名使用者

傳臚會試和殿試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

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

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

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

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

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

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17樓:浴血龍

殿試時,成績分成三甲

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甲數人(人數不等從幾人到上百人不等)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也就是第4名),說名次時說,一般說自己二甲第幾名。

三甲數人(人數不等從幾人到上百人不等)賜「同進士出身」。

18樓:匿名使用者

fourth

fifth

古代科舉考試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別叫什麼

19樓:sobo衣飾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滿意請採納,謝謝。

20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古代書生稱女子什麼啊,古代讀書人稱什麼 20

當時稱呼女子就是 小娘子 或 娘子 西廂記諸宮調 卷三 張生 因而下淚以跪,說道 不合問個小娘子年紀。聊齋志異 邵女 若個娘子,何愁無王侯作貴客也。 霜葉後院自留地 小娘子和女子打招呼,就稱呼小娘子 這些稱呼並不專屬丈夫稱呼妻子,比如水滸傳裡很多場合都有這樣稱呼,還有小姐 佳人 僧人對女子稱女施主 ...

古代書籍中,丹陽和丹楊是地名嗎,古代書籍中,丹陽和丹楊是一個地名嗎?

酸菜粉兒 從這裡看,是一個地名 丹陽舊多紅楊,一望皆丹,故曰丹楊,楊與陽同音,遂稱丹陽 丹陽湖丹陽湖,古稱 巨浸 舊名 南湖 又稱 西蓮湖 太平府志 載 丹陽舊多紅楊,一望皆丹,故曰丹楊,楊與陽同音,遂稱丹陽湖。丹陽湖位於當塗縣城東南部,與石臼湖相通,東南角為江蘇高淳縣境。古丹陽湖原為江南著名的大澤...

古代書法家的書法名言,我國古代書法家有哪些

1 蘇軾認為 書無常法 但不是沒法可尋,而是不死守前人章法。他還主張要有見識,學識豐富,書法才有進益,否則會徒勞無功。他有句名言 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意思是說 學習書法而無學識見解,專門摹仿,即使下的功夫再大,也不過徒有形式 只有讀書萬卷,心胸開闊,下筆才有神韻。2 何紹基 179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