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高僧信仰彌勒佛

時間 2021-08-30 10:54:16

1樓:紫羽藍辰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很多古代高僧在修學佛教多種法門之後,最後將彌勒淨土法門作為自己畢生修學的法門。他們中有的是受到彌勒法門的影響而信奉此法門;有的是夢到彌勒菩薩的點化而堅定彌勒信仰;還有的是在他人的勸化之下對彌勒法門產生濃厚的興趣。本文中,筆者擇要介紹幾位不同時代的古代高僧與彌勒淨土法門結緣以及信奉修學彌勒法門的事蹟。

一、花手比丘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魏文帝下令設立無遮大會。魏文帝問眾僧說:「本國僧尼怎麼樣才能得戒,得戒又有何證明?

」在場眾僧人面面相覷,都回答不出來。這時有一位比丘站出來說:「請允許我到西國,問西方聖人得戒緣由。

」魏文帝隨即應允。這位比丘於是從長安出發,不久即到達天竺。比丘在天竺見到一位羅漢,比丘向羅漢請問說:

「震旦(中國)僧尼,得戒沒有?」羅漢回答說:「我是小聖人,不知道是否得戒。

你在這裡先住下來,我替你上升兜率天宮,請問彌勒菩薩,不論是否得戒,我都會前來告訴你。

2樓:

佛又不爭你這一柱香,隨緣就好。隨喜讚歎師兄供養功德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這句話是說彌勒佛的什麼呢?

3樓:匿名使用者

彌勒菩薩化身為布袋和尚,世人都不識,彌勒菩薩自報家門吐露身份,說出了這一首偈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偈子是在預言未來佛彌勒,將以各種形式包括網路等,各種身形或道教、或

佛教,或**教、居士等等方式出現,他宣講真理、正法可是沒有人相信他,沒有人相信他講的其實才是真理,才是佛家的正法,才是道家真正的道。

5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五代的一位高僧布袋和尚。法名契此,又號長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

以神異著稱,常以杖揹負一隻布袋入市,故稱為布袋和尚。後梁末帝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說完安然坐化。時人認為其為彌勒的化身。相傳在中國多數佛教寺院裡所供奉的大肚彌勒,即為他的造像。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

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行乞遊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臥。能預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溼布鞋;亢旱,即曳木屐。

居民以此為驗」。與人言吉凶頗為「應驗」。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

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於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

」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宋高僧傳》卷二十一)後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於明州嶽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為他建塔供養。

宋崇寧三年(1104),嶽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後,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並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一佈置就成了寺廟的定製。

6樓:匿名使用者

他說他就是彌勒千百分身之一

7樓:匿名使用者

分身千萬、普渡眾生、

布袋和尚的含義是什麼?

8樓:文子

布袋和尚形象為大肚彌勒,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樑高僧。 [1] 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

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

早年在奉化嶽林寺出家,最愛遊化雪竇,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

9樓:禾木由

布袋和尚臉帶笑容,手提布袋,寓意著和氣生財、累積財富。

布袋和尚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

中國多數佛教寺院裡所供奉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他為原型塑造。由於他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因此常常被商家認為帶有歡喜、招財的意味,而視同財神供奉。

10樓:匿名使用者

布袋和尚是指五代後梁時期僧人,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樑高僧。

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

早年在奉化嶽林寺出家,最愛遊化雪竇,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

11樓:匿名使用者

據《宗教詞典》記載:「布袋和尚,五代後梁僧人」。

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大師,其真性最本然。

傳說,布袋和尚身世如謎。據說唐朝時,明州奉化的龍溪上漂著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有惻隱之心人將其救起,只見孩子圓頭大耳、眉清目秀,對人咪咪發笑,人們愛不釋手,把孩子抱回家來,給他取名為「契此」,由於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

後來,這孩子長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嶽林寺。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宋高僧傳》最早記載契此生平,說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語無恆,寢臥隨處。」常常用杖負布袋進入街市。到市場上乞食,醯醬魚葅皆入口,又分少許食物放入布袋中。

曾於雪中臥而身上無雪,眾人皆奇。

布袋和尚圓寂後,葬身於封山寺(現奉化中塔寺),其墓稱為中塔。後人馮斯道、何智施山地,在其墓旁闢地建亭,名佛塔亭。布袋和尚葬身中塔後,傳說其墓頂「累發異江,早晚均見,十分靈驗」。

12樓:匿名使用者

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樑高僧。傳說他身寬體胖,面容含笑,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形如瘋瘸;又常以竹杖背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無論給他什麼,即裝大布袋,永遠也裝不滿;有時茬稠人廣眾面前,將袋中之物傾倒於地,叫道開:「看、看、看,隨即哈哈一笑,收回袋內。

一天,他坐在原籍浙江奉化嶽林寺東廊磐石上,說偶道:

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幹億,時時示世人,世人總不識。

言罷圓寂而化。人們恍然大悟,以為此即彌勒菩薩顯化,因而從北宋開始,就畫或塑了他的形象,供奉於天王殿中,稱為大肚彌勒;有的還讓他帶著那個「布袋」,現在佛寺中笑口常開、袒腹露胸的彌勒菩薩像,即由此而來。

13樓:匿名使用者

彌勒菩薩 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南天竺人。後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據佛經上說: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年。其後世界道德逐步提高,不再須要佛教,佛教便自行消亡了。再過八百餘萬年後,彌勒菩薩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見《增一阿含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

也有把布袋和尚塑像稱作彌勒菩薩的。我國五代時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攜布袋,教化群眾,很得群眾信仰。臨終時說了一首偈語:

「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為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樂山大佛塑的彌勒菩薩應該是阿逸多的像,而大肚彌勒佛是布袋和尚的形象。

布袋和尚在五散人中,是作者杜撰出來的人物。布袋和尚的原型,是五代後梁的僧人契此,號長汀子,浙江奉化人,在嶽林寺出家。他身材矮胖,長相猥瑣,常以杖背一布袋,四出化緣,隨處坐臥。

天將下雨,他便著溼鞋;天將乾旱,他便拖木屐。人們據他穿鞋著屐,便得知晴雨的變化。他雖瘋瘋癲癲,但與人談禍福吉凶,卻很靈驗。

他死前口占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時人便據這佛偈,把布袋和尚看作是彌勒佛的化身。

因此現在寺院門口的彌勒佛,塑造的就是蹲坐大笑的布袋和尚的形象。彌勒像旁常有這樣一副對聯∶「肚大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口開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聯語詼諧幽默,是頗合身矮腹胖、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的造型的。

說不得大師的布袋,名叫乾坤一氣袋,質料奇妙,非絲非革,乃天地間的一件異物,尋常刀劍也無法把它刺穿。《西遊記》中的彌勒

佛有一個人種袋,法力巨大,神妙無方。黃眉童子盜去後,竟使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及諸天神將也束手無策。乾坤一氣袋雖無人種袋那樣的無邊法力,但其神異之處也是不可思議的。

金庸塑造布袋和尚說不得這個人物,比較符合當時元末的歷史事實。元末的農民起義,大都以白蓮教宣傳組織群眾。當時的白蓮教,是個混合有佛教、明教、彌勒教等內容的祕密宗教組織。

其教義是崇尚光明,認為光明定能戰勝黑暗。各地起義首領,便常以「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相號召,發動起義。因此作為彌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被金庸選作明教五散人之一,是很合情理的。

在《倚天屠龍記》中,布袋和尚說不得因指責周顛不肯同上光明頂,而被周顛一掌打落幾枚牙齒時,竟是一言不發,淡淡一笑。這正是「肚大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具體表現。

14樓:莫文靈雲南

一、布袋和尚(五代後梁時期僧人)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時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樑高僧。出家於奉化嶽林寺,奉化雪竇寺是其弘法之地。[世傳為彌勒菩薩/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由於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而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

布袋和尚傳說先後列入寧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於2023年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人物簡介

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

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大師,其真性最本然。傳說,布袋和尚身世如謎。據說唐朝時,明州奉化的龍溪上漂著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有惻隱之心人將其救起,只見孩子圓頭大耳、眉清目秀,對人咪咪發笑,人們愛不釋手,把孩子抱回家來。

給他取名為「契此」,由於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 後來,這孩子長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嶽林寺。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據《宗教詞典》記載:「布袋和尚,五代後梁僧人」。

《宋高僧傳》最早記載契此生平,說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語無恆,寢臥隨處。」常常用杖負布袋進入街市。到市場上乞食,醯醬魚葅皆入口,又分少許食物放入布袋中。

曾於雪中臥而身上無雪,眾人皆奇。

後梁明州評事蔣宗霸常與契此交遊,拜之為師。隨之雲遊三年,一日兩人共浴長汀溪中,宗霸看見契此背上有四目。

據傳後梁禎明三年三月三日,圓寂於嶽林寺東廊盤石上,臨終述謝世偈雲: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因此契此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他圓寂後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他仍揹著布袋到處走。

布袋和尚圓寂後,葬身於封山寺(現奉化中塔寺),其墓稱為中塔。後人馮斯道、何智施山地,在其墓旁闢地建亭,名佛塔亭。布袋和尚葬身中塔後,傳說其墓頂「累發異江,早晚均見,十分靈驗」。

宋哲宗符元年(2023年),皇帝賜號「定應大師」。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變法,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性?

傾城妃子活寶 主要有 商鞅變法 王莽變法 戊戌變法。1 商鞅變法 商鞅在秦孝公支援下,於前361年在秦國實施的改革,分兩次進行,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對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 王莽變法為西漢末及新朝時由王莽推行的變法,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暴君,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性?

清風白酒留故人 1 夏國王 桀 暴君案列 以人為騎 強迫百姓苦役 2 商紂王 辛 暴君案列 創立炮烙之刑砍頭 剁肺 甚至剖腹取出胎兒看是男是女。逼迫比干挖心 3 周厲王 姬胡 暴君案列 橫徵暴斂,剝削人民造成國人暴動 4 秦二世 胡亥 暴君案列 殘害宗親殺戮大臣實行 5 三國吳皇帝 孫皓 暴君案列 ...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戰役,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役

1 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早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雖然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 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辨證思想,給人以啟迪。2 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時期中原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的一場戰爭。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