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日到底是十六還是十七

時間 2021-07-18 20:03:28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剛才問了我的老師(是川大的博士哦~)希望可以幫你排憂解難——

【大月】1.農曆稱三十天的月份。《書·洪範》「一曰歲,二曰月」 唐 孔穎達 疏:

「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所以紀一月也。」今亦稱陽曆有三十一天的月份。2.

指農曆十月。《呂氏春秋·任地》:「草諯大月。

」 陳奇猷 集釋:「 高誘 注:『大月,孟冬月也。

』 樑玉繩 曰:『孟冬稱大月者,六陰俱升,大陰之月也。』

【小月】1.農曆以月僅二十九日為小月。《周髀算經》卷下:

「小月不及,故舍二十二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七千七百五十五。」 趙爽 注:「小月者,二十九日為一月。

」《書·洪範》「二曰月」 唐 孔穎達 疏:「二曰月,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所以紀一月也。」2.

陽曆以三十日為小月。3.小產。

俗稱做產為「坐月子」,故稱小產為「坐小月子」,簡稱「小月」。《紅樓夢》第五五回:「 鳳姐兒 因年內年外操勞太過,一時不及檢點,便小月了。

要注意古人不知陽曆,所用均為陰曆說法。即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望本指滿月,但陰曆是取約數的,不能準確符合天象,所以還要有大小月,閏月、閏年等手段來調整,故望寬泛地說是陰曆十五,有時卻不是。

蘇軾應該指十五。

值得一提的是,蘇軾先生《後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 臨臯。」

這裡面的「望」也是指十五。

2樓:匿名使用者

七月既望之日是農曆七月十六啊,古代的七月同樣是大月,我們現在的月曆就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只是在上面增加了些古代沒有的節日而已,大月小月的計算是一樣的。

望日 :

wànɡ rì

天文學上指月亮圓的那一天的白天,通常指夏曆每月十五日,有時是十六日或十七日。

中國古代曆法常識

一、 基本概念

a.日、月、年、歲

古人經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週期為一「月」(現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農業有關,《說文》:「年,熟谷也」。穀物的成熟週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週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稱為太陽年。

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

b. 陰陽合曆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曆,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30天之間(精確數值是29.

53天)。每年12個月一共354天,但這個數還不夠1個太陽年。地球繞太陽一週的實際時間是365.

2422日,比陰曆12個月的總和還多出11天多。所以陰曆每過3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的時間,所以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這樣是為了使歷年的平均時間約等於1個太陽年,並且和自然季節大致符合。

置閏是古代曆法中的大事。《左傳文公六年》:「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於是乎在矣」。

三年一閏還不夠,還要五年閏兩次,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五年閏兩次要多了些,後來規定19年閏7個月。

關於閏月的安插問題,在殷周時代就有記載,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當時置閏尚無定製,有的年份甚至出現一年兩閏。但到了春秋時代就再也沒有這種狀況了。

漢初在九月之後置閏,稱為「後九月」,上古還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當閏而不閏叫「失閏」。如何安插,是古代曆法的重要問題。

c. 四季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後來又按夏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書常把這些名稱作為月份的代名詞。《楚辭•哀郢》: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這裡的仲春指的就是夏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所以後來春秋就意味著一年。《莊子•逍遙遊》: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

此外史官所記的史料在上古也稱為春秋,因為史料都是記年體的。後來曆法日趨周密,春秋二時再分冬夏二時,有些古書所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製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管子•幼官篇》:

「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禮記•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等。

二、 節氣

a.節氣名稱

古人根據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週歲太陽年365又1/4日分為立春、雨水、驚蟄等24個節氣。這些節氣先是平分的,平均每個節日是15.22日弱。後代根據太陽移動的速度,有的規定為

14日(如冬至前後),有的規定為16 日多(夏至前後)。24個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如下: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穀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這套節氣名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天文訓》。驚蟄古名「啟蟄」,漢朝避景帝名諱改。24節氣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絕對固定年年一致的。

因為節氣跟著太陽年走,和朔望月沒有關係。上述說的是大致情況

古人最初還把24節氣細分為節氣和中氣兩種,例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中,驚蟄是二月節,春分是二月中,餘此類推。

節氣的細分和置閏產生過一些關係。由於1人節氣加上1箇中氣的時間大約是30.5天,要大於一個朔望月,所以每月的節月加中氣要經上月推遲1至2天,推遲到某月就只有節氣沒有中氣,後來就以這個月份置閏。

所以古人說「閏月無中氣」。陽曆每月都有節氣和中氣,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節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節日期。

b.節氣的確立

節氣的確立和天文有關。古人把黃道附近一週天等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太陽執行到某次就交某節氣,實際上24節氣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24個不同的位置。

《漢書•歷律志》提到過節氣與星次的關係,如太陽執行星紀初點交大雪,執行星紀**就交冬至,執行到玄枵初點交小寒,執行到玄枵**就交大寒,《律曆志》所提到的星次和節氣對照如下:

1. 星紀:大雪冬至

2.玄枵:小寒大寒

3.諏訾:立春驚蟄

4.降婁:雨水春分

5.大梁:穀雨清明

6.實沈:立夏小滿

7.鶉首:芒種夏至

8.鶉火:小暑大暑

9.鶉尾:立秋處暑

10.壽星:白露秋分

11.大火:寒露霜降

12.析木:立冬小雪

太陽執行到某星次初點,就是前一個節氣,如果執行**,就是後一個節氣

這個對照表是《漢書》提到的,驚蟄在雨水之前,清明在穀雨之後,和有所不同。2000多年前的天象和現代不一樣,《律曆志》中提到了交某節氣時指太陽所在的星宿和度數,如冬至點在牽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現代的冬至點在人馬座。

c. 節氣的演變

24節氣是逐步完善起來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這四個最重要的節氣。《尚書•堯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國為這兩天晝夜長短相等,《呂氏春秋》都叫日夜分。

《堯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叫日短,因為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呂氏春秋》分別叫做日長至,日短至。《左傳僖公五年》說:「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這裡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啟指立春立夏,閉指立秋立冬。

《呂氏春秋》裡已經明確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個節氣。到了《淮南子》就出現了和現代名稱完全相同的24個節氣了。

3樓:我不是他舅

望是十五,糾正樓上一個小錯誤,農曆不是14年1閏,而是19年7閏。

4樓:神鋒

望是15,既望才是16,古代好像大月30日,小月29日,不然就沒必要14年一閏了。

5樓:王子網球

每月第一日叫"朔",初三叫"胐",十五叫"望","望"後一日為"既望",最後一日叫"晦"....這是古人稱一個月裡的名稱...

所以,為十五....

呵呵..可能你這書是盜版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望為十五,而望日為十六

到底是等待?還是放棄,到底是等待?還是放棄。。

你也很喜歡他嗎?如果很喜歡的話,就找個時間約出來問清楚吧!如果你對他的感情不是那麼重,就再等等,看看他會不會主動聯絡你,如果一直都沒給迴應的話,估計他已經把你忘了!你就當沒交過這個朋友吧!還是算了吧,我覺得這個不值得。你應該說清楚,看看他的解釋,不是為了繼續還不是繼續,只是開啟自己的心結 我覺得 這...

風水到底是迷信還是科學,風水到底是科學還是迷信

齊家網 看風水真的有用嗎,風水可以相信嗎?或許很多對風水知識半信半疑的朋友們對於風水是否可信有著種種疑問。有人認為風水是一種封建迷信,其實風水是一門環境學,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古老文化之一。也是一門教人如何與自身 與環境和諧健康相處的學問。風水,在古代也被稱作是 堪輿術 它是一種相地之術即考察地理的方法...

到底是出國留學還是工作,到底是工作,考研還是出國留學

不要出國好啊,一是你現在還得學語言,就是在學了英語去美國,也一下子和別人交流不好,況且是從頭開始學法語 二是法語難學,我同學學法語專業,一天不復習,就忘光了 而且她學英語很快 三是法國並不是就業的好地方,那邊就業也得門當戶對,而且還有種族歧視 和英國一樣,看待中國人就像上海人看待黑人一樣 所以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