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李東程
糾正一下,圓周率並不是祖沖之發現的,他之前,劉徽就就計算過圓周率.
作為數學家,研究計算圓周率應該是他們的專業方向之一.
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圓周率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績是突出的。早在三國時期,著名數學家劉徽就用割圓術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在劉徽研究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這一成就比歐洲人要早一千多年。
祖沖之是和他兒子一起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當時條件很差。他們在一間大屋的地上畫了一個直徑1丈的大圓。從內接正6邊形開始計算,12邊形,24邊形,48邊形的翻翻,一直算到96邊形,計算的結果和劉徽的一樣。
接著,內接邊數再逐次翻翻,邊數每翻一次,要進行7次加減運算,2次乘方,2次開方,運算的數字都很大,很複雜,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十分困難的。祖沖之父子一直把邊形算到24576邊,得出了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其近似分數是 355/113,被稱為"密率"。
德國數學家奧托在2023年重新得出這個近似分數。當時,歐洲人還不知道在一千多年之前祖沖之就己經算出來了。後來荷蘭人安託尼茲也算出這個近似分數,於是歐洲人就把這個稱為"密率"的近似分數叫著"安託尼茲率"。
日本數學家認為應該恢復其本來面目,肯定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研究的貢獻,改稱"祖率"才對。
2樓:壞湯耗子
三國時的劉徽最先提出,之後的祖沖之完善精確了
3樓:軒憐
大約2000多年前,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有「周三徑一」的記載,意思是說圓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3倍。
大約2023年前,我國的數學家劉徽有「割園術」來求圓周長的近似值。他從圓的內接正六邊形算起,逐漸把邊數加倍,正十二邊形……計算得出圓周率是3.14。
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周長越接近圓的周長。直到2023年後,西方人才找到了類似的方法。
大約2023年前,我國的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大約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精確到6位小數的人。
還得到兩個近似分數值,密率355/113和約率22/7。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4樓:
圓周率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首先計算出其準確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並可以用分數355/113來表達,準確到小數點後第7位。
圓周率,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1、圓周率(pi)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般用希臘字母π表示,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π也等於圓形之面積與半徑平方之比。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
在分析學裡,π可以嚴格地定義為滿足sin x = 0的最小正實數x。
2、圓周率用希臘字母 π(讀作pài)表示,是一個常數(約等於3.141592654),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它是一個無理數,即無限不迴圈小數。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近似計算。而用十位小數3.
141592654便足以應付一般計算。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數點後幾百個位。
3、2023年,英國數學家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數學專著,其中他推匯出一個公式,發現圓周率等於無窮個分數相乘的積。2023年,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氫原子能級的量子力學計算中發現了圓周率相同的公式 [2] 。
5樓:麋鹿時往前走
圓周率不是誰發明的,而是形與數的自然規律。
因為正6x2ⁿ邊形的周長與過中心點的對角線的比數是3.1415926...(為正6x2ⁿ邊率),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數是6+2√3/3或3.
1547005383...(為圓周率)。
所以圓周率是6+2√3/3或3.1547005383...,正6x2ⁿ邊率是3.1415926...。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6樓:姐妹食記
圓周率不是某一個人發明的,而是在歷史的程序中,不同的數學家經過無數次的演算得出的。
古希臘大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年) 開創了人類歷史上通過理論計算圓周率近似值的先河。
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的結果,給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過剩近似值3.1415927,還得到兩個近似分數值。
7樓:叫那個不知道
圓周率不是誰的發明,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首先計算出其準確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並可以用分數355/113來表達,準確到小數點後第7位。
擴充套件資料
圓周率(pi)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般用希臘字母π表示,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π也等於圓形之面積與半徑平方之比。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
在分析學裡,π可以嚴格地定義為滿足sin x = 0的最小正實數x。
圓周率用希臘字母 π(讀作pài)表示,是一個常數(約等於3.141592654),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它是一個無理數,即無限不迴圈小數。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近似計算。而用十位小數3.
141592654便足以應付一般計算。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數點後幾百個位。
2023年,英國數學家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數學專著,其中他推匯出一個公式,發現圓周率等於無窮個分數相乘的積。2023年,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氫原子能級的量子力學計算中發現了圓周率相同的公式
8樓:瀛洲煙雨
圓周率是一個概念,一個定義,不存在由誰發明的問題。 而對於圓周率精確計算,在各個時期達到如何的精度是有記錄的。數學家祖沖之為圓周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尋求圓周率數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圓的度量》(公元前3世紀)中用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的周長確定圓周長的上下界,從正六邊形開始,逐次加倍計算到正96邊形,得到(3+(10/71)) < π < (3+(1/7)) ,開創了圓周率計算的幾何方法(亦稱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π值。
2、中國數學家劉徽在註釋《九章算術》(263年)時只用圓內接正多邊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確到兩位小數的π值,他的方法被後人稱為割圓術.他用割圓術一直算到圓內接正192邊形.
3、南北朝時代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的π值(約5世紀下半葉)。
4、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國人奧托得到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9樓:似遠汝婷
圓周率不是發明的,是發現的。早在三國時期,著名數學家劉徽就用割圓術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在劉徽研究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這一成就比歐洲人要早一千多年。
自古以來,人們都是利用圓周率來計算圓周的。用直尺測出杯口直徑,再乘以3,就得到杯口周長大約的數字;如果乘以3.14,數字準確一些;乘以3.141,就更精確了。
圓周和直徑裡邊有一個關係數,叫圓周率「」,這是一個不變的數字。這個數字是我們的祖先努力求得的。公元前1世紀(距今2000多年),中國的一本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裡,就有「周三徑一」的記錄:
圓周長是3,直徑是1,=3。製作木桶時,匠人就是以這個方法來計算的。顧客提出要做個口徑多大的木桶,匠人就將直徑乘以3,得到桶口周長,來計算木料,製造木桶。
到了公元3世紀(2023年前),三國時代的劉徽,為了求得更準確的圓周率,發明了新的方法——割圓術。他先在圓內畫一個正六邊形,得到「徑一週三」的結論。然後把圓內的多邊形越畫越多,從正12邊形、正14邊形等等,直畫到3072邊形,得到
3.1416的圓周率,這在當時是何等的偉大呀!
到2023年前的中國南北朝時代,祖沖之用算籌(計算用的竹片)從正192邊形算起,一直割圓到正24576邊形,祖沖之認為割圓是無窮盡的,圓周率也是無窮盡的。祖沖之得出的圓周率為:3.1415926(約率)<<
3.1415927(密率)
糾正一下,圓周率並不是祖沖之發現的,他之前,劉徽就就計算過圓周率.
作為數學家,研究計算圓周率應該是他們的專業方向之一.
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圓周率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績是突出的。
祖沖之是和他兒子一起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當時條件很差。他們在一間大屋的地上畫了一個直徑1丈的大圓。從內接正6邊形開始計算,12邊形,24邊形,48邊形的翻翻,一直算到96邊形,計算的結果和劉徽的一樣。
接著,內接邊數再逐次翻翻,邊數每翻一次,要進行7次加減運算,2次乘方,2次開方,運算的數字都很大,很複雜,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十分困難的。
祖沖之父子一直把邊形算到24576邊,得出了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
其近似分數是
355/113,被稱為"密率"。德國數學家奧托在2023年重新得出這個近似分數。當時,歐洲人還不知道在一千多年之前祖沖之就己經算出來了。
後來荷蘭人安託尼茲也算出這個近似分數,於是歐洲人就把這個稱為"密率"的近似分數叫著"安託尼茲率"。日本數學家認為應該恢復其本來面目,肯定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研究的貢獻,改稱"祖率"才對。
10樓:白智竹辛
古今中外,許多人致力於圓周率的研究與計算。為了計算出圓周率的越來越好的近似值,一代代的數學家為這個神祕的數貢獻了無數的時間與心血。十九世紀前,圓周率的計算進展相當緩慢,十九世紀後,計算圓周率的世界紀錄頻頻創新。
整個十九世紀,可以說是圓周率的手工計算量最大的世紀。進入二十世紀,隨著計算機的發明,圓周率的計算有了突飛猛進。藉助於超級計算機,人們已經得到了圓周率的2061億位精度。
歷史上最馬拉松式的計算,其一是德國的ludolph
vanceulen,他幾乎耗盡了一生的時間,計算到圓的內接正262邊形,於2023年得到了圓周率的35位精度值,以至於圓周率在德國被稱為ludolph
數;其二是英國的william
shanks,他耗費了15年的光陰,在2023年算出了圓周率的小數點後707位。可惜,後人發現,他從第528位開始就算錯了。把圓周率的數值算得這麼精確,實際意義並不大。
現代科技領域使用的圓周率值,有十幾位已經足夠了。如果用ludolph
vanceulen算出的35位精度的圓周率值,來計算一個能把太陽系包起來的一個圓的周長,誤差還不到質子直徑的百萬分之一。以前的人計算圓周率,是要**圓周率是否迴圈小數。自從2023年lambert證明了圓周率是無理數,2023年lindemann證明了圓周率是超越數後,圓周率的神祕面紗就被揭開了。
現在的人計算圓周率,
多數是為了驗證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還有,就是為了興趣。
祖沖之發現的,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迴圈小數,約等於3.14
圓周率的問題,圓周率 圓周率
就是圓形的周長與直徑的比,這個比值是固定的,就是圓周率。大概是。其實只要前5位已經足夠了。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被那個除了鍛鍊自己的記憶力外一點同都沒有。現在世界上已經計算出了圓周率小數點後50億位。當年有個英國學生證明出圓周率是無限迴圈的轟動世界。不過最後證明他錯了,圓周率是無限不迴圈的無理...
圓周率最早是誰發現的,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圓周率最早是我國西漢末年,劉歆 約分元前50年到公元23年 定圓周率為3.1547。阿基米德 劉 和祖沖之計算的都是正6x2 邊率。正6x2 邊率不等於圓周率。祖沖之最先算出圓周率前7位,阿拉伯數學家卡西在15世紀初求得圓周率17位精確小數值。好像沒有人最先發現前9位。有記載的是古巴比倫人 公元前1...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圓周率的發明人是誰
姐妹食記 圓周率不是某一個人發明的,而是在歷史的程序中,不同的數學家經過無數次的演算得出的。古希臘大數學家阿基米德 公元前287 212 年 開創了人類歷史上通過理論計算圓周率近似值的先河。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的結果,給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