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
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這是王陽明的思想。而孔子跟董仲舒都是儒家開始的傳統理念,只是說人之初性本善並不沒通論為什麼善。後來的程朱理學才涉及到這方面的研究看,程朱跟王陽明是相反的 ,這個正是王陽明的論點、
2樓:不喝酒的酒仙翁
王陽明主張「良知」是心之本體,是人人生而俱來的、先驗的、普遍的「知」,這種「知」是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本然,故判斷為王陽明。
樓主可能是想不明白為什麼不是別的吧?注意看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本然,也就是題目中所說的人之自然本性。孔子、董仲舒、朱熹,他們都認為,孝、悌、慈等倫理道德是需要教化的,需要統治者教育人民,需要人自己去思考而得的,所以是王陽明沒有錯。
3樓:小珠噠噠
王陽明是位大倫理家,孔子只是儒學,朱熹是理學,董是西漢將儒家思想定為正統思想。王是集大成者。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講孝道;董仲舒則是天人合一;朱熹(我最不喜歡的一位)把孔子說的孝道改為孝順;而陽明先生的心學著重是知行合一(個人推薦去關注下他的東西)
5樓:匿名使用者
儒學涉及人性是明代資本主義萌芽之後的了,a春秋b漢c宋,所以是王陽明。他的講學方式很人性化,很活潑,很實際。
一道高中歷史題,求解釋,一道高中歷史選擇題 麻煩詳細解釋
首先說一下,答案是選a。接下來我解釋一下原因 先確定這道題的中心,考的是屬於什麼方面。在新課標的標準推出後,高中歷史一直強調學生掌握科學歷史觀,這道題其實就是科學歷史觀的考察方向,這是從選項中確定的,科學歷史觀可以簡單理解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也就是唯物辨證的階級歷史觀,考察問題 思考事件的根本態度是...
問一道高中歷史題,請教一道高中歷史題
1a 2c加爾文是激進派建立民主教會,把信仰得就解釋為先定論。請教一道高中歷史題 d選項無關材料 a選項背離材料 b選項未突出來。一道高中歷史題 從題意並不能看出關於封建等級制度的內容。只能看出皇權的尊貴和高高在上。所以選b。做題應該結合題意,不應主觀臆斷。我想說我這個星期才考過這道題。這道題的重點...
一道歷史題,一道高中歷史題
應該選c a.張騫通西域只抵達了康居也就是中亞一帶。雖然中國的絲綢可以到達羅馬帝國,但是是通過中轉過去的,因此錯誤。b玄奘西行只到達了印度,對印度以西沒有涉及。d鄭和下西洋雖到達非洲,但資料繪製於洪武年間,而鄭和最早是在永樂年間出發。因此不對 c元朝時,阿拉伯人進入中國,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曾控制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