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2.羅傑斯的自我理論。 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隨著他(她)與他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就是把人看成資訊傳遞器和資訊加工系統。 提出短時
2樓:
在長期的心理**中,羅傑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理論,而關於自我的理論則構成了他的人格理論的核心。
(一) 自我的概念及特點
羅傑斯關於人格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固有的、先天的維護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實現」(self-enhancement)的動機,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動機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滿意的個人理想成長。馬斯洛提出的所有需要層次都可歸入這一動機中。
羅傑斯認為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而又不時地變動的經驗世界裡。這個個人的經驗和內心世界,羅傑斯把其稱為「現象場」。羅傑斯認為自我是在與環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現象場的產物。
自我具有四個特點:(1)屬於對自己的知覺範圍,包括對「我」的特點的知覺,以及與「我」有關的人和事物的知覺的總和;(2)是組織化的穩定結構,對經驗雖然具有開放性,但其「概念格式塔」的性質不變;(3)並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意義上的人格結構要素,不是控制行為的主體;(4)作為一種經驗的整體模型主要是有意識的或可以進入意識的東西。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一個人可以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產生許多「機體經驗」。例如,一個人可以完整地知覺到他的機體,體驗到他所有的知覺,體驗到這些知覺與所處環境中其他知覺和整個外部世界發生關係的方式。個體體驗的積累決定著個體是否接受外界刺激的影響以及接受什麼樣的影響。
但是,有些機體經驗被兒童意識到,這些經驗成為現象經驗,而沒有被兒童意識到的經驗則以潛在的形式對自我的發展起著作用。
(二)自我的發展
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隨著他(她)與他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她)開始慢慢地把自己與非自己區分開來。
當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後,人的自我實現趨向開始啟用,在自我實現這一股動力的驅動下,兒童在環境中進行各種嘗試活動並產生出大量的經驗。通過自身機體自動評價過程,有些經驗會使他感到滿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滿足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尋求保持、再現,不滿足、不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盡力迴避。在孩子尋求積極的經驗中,有一種是受他人的關懷而產生的體驗,還有一種是受到他人尊重而產生的體驗。
羅傑斯把這兩種體驗稱為「正向關懷需求」,但兒童這種「正向關懷需求」的滿足完全取決於他人,而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符合其價值標準、行為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和尊重,所以說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著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羅傑斯稱這種條件為「價值條件」。
兒童不斷通過自己的行為體驗到這些價值條件,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本屬於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兒童被迫放棄按自身機體評價過程去評價經驗,變成用自我中內化了的社會的價值規範去評價經驗,這樣兒童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就發生了異化。當經驗與自我之間存在衝突時,個體就會預感到自我受到威脅,因而產生焦慮。
預感到經驗與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運用防禦機制(歪曲、否認、選擇性知覺)來對經驗進行加工,使之在意識水平上達到與自我相一致。如果防禦成功,個體就不會出現適應障礙,若防禦失敗就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
為保證經驗與自我的一致即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長和社會就應該通過「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使兒童得到「無條件的滿足」。例如,母親通過給予兒童以慈愛,使他們逐漸學會像母親愛自己一樣愛別人,把這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作為自己內在的需要和價值行動的準則。也就是父母或其他**在給予兒童愛時較少注意兒童行為的方式,在這種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兒童,不會顯示出價值的條件,自我與經驗之間也便不會有不一致,兒童就能發展成為「充分發揮作用的人」(the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按rogers的看法,每個人心中有兩個自我:一個是他的自我概念,即實際自我;一個是他打算成為的自我,即理想自我。如果兩種自我有跟大重合或相當接近,人們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如果兩種自我評價間差距過大,心理問題就容易出現。
3樓:匿名使用者
他認為每個人都是有成長的潛力,以及成長的需求的,人的正常發展就是掃除這些障礙。
簡述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4樓:匿名使用者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a.maslow)和羅傑斯(c.r.
rogers)。人本主義的學習與教學觀深刻地影響了世界範圍內的教育改革,是與程式教**動、學科結構運動齊名的20世紀三大教**動之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建立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的。對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產生深遠影響的有兩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分別是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和羅傑斯(carl r.
rogers,1902-1987).。
人本主義主張,心理學應當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而不是將人的心理肢解為不完整的幾個部分,應該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應該關注人的高階心理活動,如熱情、信念、生命、尊嚴等內容。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從全人教育的視角闡釋了學習者整個人的成長曆程,以發展人性;注重啟發學習者的經驗和創造潛能,引導其結合認知和經驗,肯定自我,進而自我實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重點研究如何為學習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其從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發展出對世界的理解,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有別於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的心理學界的「第三種力量」,主張從人的直接經驗和內部感受來了解人的心理,強調人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認為人的自我實現和為了實現目標而進行的創造才是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目標是要對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人進行全面描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行為主義將人類學習混同於一般動物學習,不能體現人類本身的特性,而認知心理學雖然重視人類認知結構,卻忽視了人類情感、價值觀、態度等最能體現人類特性的因素對學習的影響。在他們看來,要理解人的行為,必須理解他所知覺的世界,即必須從行為者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首先必須改變其信念和知覺。人本主義者特別關注學習者的個人知覺、情感、信念和意圖,認為它們是導致人與人的差異的「內部行為」,因此他們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來構建學習情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羅傑斯認為,人類具有天生的學習願望和潛能,這是一種值得信賴的心理傾向,它們可以在合適的條件下釋放出來;當學生瞭解到學習內容與自身需要相關時,學習的積極性最容易激發;在一種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環境下可以更好地學習。羅傑斯認為,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知識,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至於應當如何學習則應當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5樓:匿名使用者
人本 主 義 心理學源於02世紀05年代的美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
(a.maslow)和羅傑斯(c.r.rogers).與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程式教學
運動和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學科結構一起,被稱作20世紀的三大教**動。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內涵
人本 主 義 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認為人性來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反對
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強調人是自然實體而非社會實體。這同以往的精神
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相對立,因此也被稱作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
人本 主 義 心理學家根據人類自身的發展特點,提出了人本主義的教育目標:
培養能夠適應變化的、知道如何學習的、個性充分發展的人。我國的素質教育強
調尊重、關心、理解、信任每一個學生,尤其強調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
人。儘管人本主義教育與我國素質教育的理論背景和理論依據有差異,但二者所
倡導的教育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人本主義教育與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從
教育的培養目標到教育教學的原則、方法等都強調以人為本,主張人的全面發展,
重視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動機以及潛能的發揮,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
教師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同時,人本主義教育強調師生關係和諧、
平等,並重視意義學習,使學生的學習充滿樂趣。因此,有西方教育學者認為,
當代人本主義教育已成為當今教育之主流,未來教育之趨勢。在教育教學內容上,
人本主義教育主張不僅要重視智育、德育、美育、體育,而且要重視學生的情感
和意志的培養教育;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人本主義教育主張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採用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如自我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暗示教育法、活動教育法
6樓:匿名使用者
二 人本主義理論
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創立,現在的代表人物有
c.r羅傑斯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笫三思
潮。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
七個層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
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第一類需要屬於缺失需要,可到起匱乏性動機,為
人與動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滿足,緊張消除,興奮降低,便失去動機。第二類需要屬於
生長需要,可產生成長性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後,發自內心
的渴求發展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滿足了這種需要個體才能進入心理的自由狀態,體
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產生深刻的幸福感,馬斯洛稱之為「頂峰體驗」。馬斯洛認為人類
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達到人的自
我實現關鍵在於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人
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2.羅傑斯的自我理論。
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隨著他(她)與他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她
)開始慢慢地把自己與非自己區分開來。當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後,人的自我實現趨
向開始啟用,在自我實現這一股動力的驅動下,兒童在環境中進行各種嘗試活動併產生
出大量的經驗。通過機體自動的估價過程,有些經驗會使他感到滿足、愉快,有些即相
反,滿足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尋求保持、再現,不滿足、不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盡力迥
避。在孩子尋求積極的經驗中,有一種是受他人的關懷而產生的體驗,還有一種是受到
他人尊重而產生的體驗,不幸的是兒童這種受關懷尊重需要的滿足完全取決於他人,他
人(包括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符合其價值標準,行為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
和尊重,所以說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著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
羅傑斯稱這種條件為價值條件,兒童不斷通過自己的行為體驗到這些價值條件,會不自
覺地將這些本屬於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兒童被
迫放棄按自身機體估價過程去評價經驗,變成用自我中內化了的社會的價值規範去評價
經驗,這樣兒童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就發生了異化,當經驗與自我之間存在衝突時,個體
就會預感到自我受到威脅,因而產生焦慮。預感到經驗與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運用防
御機制(歪曲、否認、選擇性知覺)來對經驗進行加工,使之在意識水平上達到與自我
相一致。如果防禦成功,個體就不會出現適應障礙,若防禦失敗就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
,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的**目標是將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是經內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
掉,找回屬於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用羅傑斯的話說「變回自己」「從面具後
面走出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機能。人本主義的實質就是讓人領悟自
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
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
性的健康發展。
自我實現預言的影響,自我實現預言會對自己起作用嗎?
你越相信對方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越去表揚他,成為一個有點感知者。對方就越可能朝著那個方向走。我們越覺得對方有很多優點,越看到這些優點,ta的優點也會被強化 會被放大。自證預言能夠導致很嚴重的後果,正如羅伯特 羅森塔爾和萊諾爾 雅各布森的實驗所證實的。老師的預期充當著自我實現預言的作用。不恰當的自我...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1 知識觀。建構主義強調的是人類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 一種假設,並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表徵,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 所取代的。2 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轉移或傳遞,而是主動地建構自己知...
3。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麼?簡答題,無書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eva凡凡 簡答題 論述題 三 簡答題 每題10分,共30分 1.威爾遜的行政學說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答 論證了行政學研究的必要性 明確了行政學的目標和任務 揭示了行政管理的本質 說明了行政學研究的歷史淵源 提出了其行政學研究方 提出了其人事行政思想 提出了其行政監督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