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非正式群體(informal group)人們在活動中自發形成的,未經任何權力機構承認或批准而形成的群體。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是基於人們社會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體中,由於人們社會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惡感,心理相容與不相容等情感性關係,就會出現非正式群體。
這種群體沒有定員編制,沒有固定的條文規範,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由共同利益偶然結合在一起的人們、同院的夥伴、工廠或學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團」、「小圈子」都屬於非正式群體。
非正式群體這個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e。梅耶提出的。20世紀20年代起,梅耶等人經過長達8年的實驗研究(即「霍桑實驗」)發現,在企業中,除了正式組織外,實際上還存在著各種形式的非正式組織。
正式組織只反映了組織成員之間的職能(或職務)關係,不能表現出他們之間的相互接觸、相互作用的社會關係,而這種社會關係卻時時都在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從而影響著企業的生產效率。他認為,所謂非正式組織是指企業成員之間由於共同的價值標準而自然形成的無固定形式的社會組織。在這裡,人們之間具有基於共同的價值標準而產生的共同的情感和態度,並且正是這種情感和態度把他們組合到一起。
非正式組織的領袖人物是自發產生的,但對其成員卻往往比正式組織的領導人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他在實驗中發現,工人們在生產中自發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準則,如干活不能過於積極,也不能過於偷賴。這些約定俗成的準則對非正式群體中的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如果有人違反了這些準則,就會遭到其他人的指責和諷刺,冷淡和疏遠,甚至以武力報復。在非正式群體中,起支配作用的價值標準是感情邏輯,要求每個成員都必須遵守基於成員之間共同感情而產生的行為規範。
前蘇聯社會心理學研究也很重視非正式群體。他們的一些研究指出,在自由和創造性勞動條件下,正式群體內部的非正式群體會促進正式群體的鞏固及任務的實現,不僅不會渙散勞動組織,而且會使之更加團結,若非正式群體具備集體主義傾向,則更可促進正式群體的鞏固,因為在非正式群體中成員之間互相諒解,具有情緒上的一致性並相互依戀,而這正是正式群體價值觀念、思想觀點和行為動機產生的基本條件。庫茲明在研究生產班組中的非正式群體時指出,非正式群體有時會降低生產率。
他主張不必破壞正式群體中的非正式群體,而應適當地加以引導,利用非正式群體以鞏固正式群體。
自80年代以來,我國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學工作者也對工廠、企業、學校等正式群體中的非正式群體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企業中的非正式群體的研究表明,企業中非正式群體是客觀存在的,對企業生產和企業管理具有重大影響;企業中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在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中的作用有明顯區別,在完成生產任務過程中正式群體的領導成員的權威性優於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的領導者對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和滿足生產者的心理需要(如自尊、交往、情感、安全、解決困難、發揮個人才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企業中不同屬性的非正式群體的組織形成因素有明顯的判別生產性非正式群體的組合往往以工作態度、品德、勞動技能、技術水平、身體素質為主要原因,非生產性的非正式群體的組合原因則受性格和空間關係(平時的聯絡)影響較大;企業中非正式群體的領導者往往是能力較強、文化技術水平較高、品德較優的人;企業中的非正式群體一經形成,有較大的穩定性。對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合理的社會需要是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動力,大學生特定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是非正式群體形成的適宜土壤。
對大學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群體應加以引導,要善於滿足學生合理的社會需要,創造良好的班級心理氣氛,正確地處理好非正式群體與班集體之間的關係。
隨著對非正式群體的研究的發展,研究者們對其產生的條件、結構、性質、特徵及基本型別逐漸達成了一些共識。一般認為,非正式群體形成的條件有:(1)時間空間條件。
時間條件是指有共同的自由支配的時間,或是某些共同工作和活動的時間。空間條件是指彼此生活、工作地點比較接近,或是共同的。對於非正式群體的形成來說,時空條件完全是外部的,但卻是必需的。
如果能控制這種條件,也就從一個方面控制了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和發展。(2)由於某種利益或觀點上的一致性。在正式群體中,幾個人對某事有一致看法,或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體。
(3)個人的心理條件。主要指由於共同的價值觀、興趣愛好,以及氣質性格的相容性。這方面的條件是內部的,具有決定性,往往決定了一個非正式群體的穩定程度。
(4)有類似的經歷或背景。例如同事、同鄉、同學等。人們還根據非正式群體的結構把它們分為三種型別:
水平型,主要成員的地位、背景都相似;垂直型,涉及正式群體中不同層次的人員;混合型,即上述兩種成分都存在。根據非正式群體性質的不同,又可以把它們分為:工作型、經濟型、生活型、情緒型、混合型等幾種型別。
一般認為,非正式群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徵;以某種利益、觀點和愛好為基礎,以感情為紐帶;有較強的內聚力和行為一致性;群體的首領對其他成員擁有精神上的支配權力;有一套見效快的不成文的獎懲制度和手段;成員之間有一條比較靈敏的資訊傳遞渠道;有較強的自衛性和排外性;等等。
管理心理學認為,非正式群體雖然沒有組織的明文規定,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由於成員之間是以共同的觀點、利益、興趣、愛好等為基礎,因此它具有相對強的凝聚力,對其成員在心理上產生重要影響,其作用有時甚至超過正式群體。為此,管理者對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和發展,絕對不可等閒視之。
非正式群體的優點,簡述非正式群體的特點。
1.協助工作。正式團體的工作計劃和工作程式,大多是事先制定 缺乏隨機應變能力。而非正式團體則往往不受工作程式的約束,具有高度的彈性,對於臨時發生的急迫問題,常能尋求非正式途徑及時而有效地解決。能否發揮這個作用,取決於主管人員是否接受並尊重非正式團體,也取決於能否使正式團體與非正式團體利益協調一致。2...
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學校中的非正式群體
非正式群體的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梅耶在霍桑實驗中提出,也稱自然群體,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和相互交往中,未經任何權力機構承認或批准而自發形成的,靠感情和非正式規則聯結的群體。一 營造良好的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 引導非正式小群體成員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對那些積極向上的非正式群體加以鼓勵,促使群體不斷進步。二...
論述社會組織中非正式結構存在的基本原因及其功能分析
bie 汀 非正式結構存在的基本原因 為了滿足個人從組織中得不到的需要,具有相似的社會背景 文化素養 興趣愛好的組織成員自覺自願形成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結構有正 負功能,其功能為 1 能緩衝正式結構所帶來的壓力。2 能提供正式結構以外的豐富的社會控制和溝通形式。3 能及時解決正式結構的失調現象。4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