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英雄好漢都愛點「兩斤牛肉」

時間 2021-10-14 21:20:01

1樓:

我們看很多的電視劇,都是能夠看到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那就是但凡是英雄好漢進入酒店飯館吃飯,連選單都不會看,都是直接就點菜,而且都是一樣的,「小二,來兩斤牛肉,一壺好酒。」

那麼這是不是很奇怪呢,為什麼這些人對二斤牛肉會如此的鐘愛呢?千萬不要以現代人的看法去看待古代人的想法,因為不適用。

在古代並沒有選單,只有一連串的木牌,這些木牌叫做水牌,上面寫著菜名,而一般在古代,是不會有人講牛肉這樣的東西寫在水牌上的,因為如果這樣做,那無疑是犯了大忌。

牛,在古代是被視為最高等級的祭品,在西周的時候就有「諸侯無故不得殺牛」的規定,在漢朝更恐怖,殺牛是要償命的,即使你是牛的主人,直到漢以後,才是沒這麼嚴格。

不過同樣的,會進行懲罰,像判刑坐牢等等,殺別人家的牛比殺自己家的牛更加嚴重,這就造成在古代牛肉絕對是禁忌,所以像影視劇裡出現的那些基本上是不會那麼明目張膽的。

實際上,這些人到店裡吃飯最可能吆喝:「小二,來二斤羊肉。」因為羊比牛普遍的多,在宋朝,連皇庭都是食用羊肉。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說法呢,一說是反映了古代江湖人的反叛心理,二說是時代動亂,禁令不嚴,三說與避開皇帝避諱,像姓氏這種,所以種種原因下才是出現這些我們所熟識的吆喝。

為什麼古代英雄好漢去飯館喝酒吃肉都愛點「兩斤牛肉?

為什麼古代英雄好漢吃飯,都喜歡點「兩斤牛肉」

2樓:妖火神鴉

牛肉在古代屬於高檔貨,狗肉是市井無賴吃的。其實豬肉、雞鴨鵝才是主食,在許多朝代內宰殺耕牛都容是犯法的,與殺人同罪,但是這樣才能凸顯英雄氣概。英雄嘛吃飯也要透出點豪邁,主食應該是拳頭大的肉塊,或者大張麵餅。

如果你說「武松夾起一塊豬肉」,「端起飯碗扒飯」,形象都沒了。一斤牛肉其實很少的,半碟而已。象武松這種大漢一般是打兩角酒,切三五斤牛肉。

望採納。

3樓:矻矻的矻矻

1.若是用主流說法解釋,吃牛肉反映了一種反叛精神。

古代根本就沒有專門食用的牛,所以內吃的基本都是耕牛,違法的容喲~(就跟現在吃魚翅一樣,充滿著稀缺、高階、奢華、禁忌的色彩)作家如此設定,主要為了表現好漢們生活的無法無天。

身為黑道大哥、山寨大王不吃點牛肉,怎麼對得起自己的身份啊!

2.作者可能喜歡吃牛肉,這種肉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夜撰稿時,想起那股子肉香味兒,甭提多饞了!

於是,就把它寫進了書裡,權當是……望梅止渴吧。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古代**家,雖然可選擇的肉類品種很多,但比起牛肉,似乎總是少些豪氣,舉幾個例子:

大俠們走上樓來,大喊一聲:

「小二,二斤醬牛肉,一罈好酒!」

立刻就會引起眾人側目,多拉風~

如果喊一嗓子:

「小二,一份花毛拼盤,兩串大腰子,一碗酒。」

絕對會被人鄙視,聲音再大也喊不響嘛!

至於別的肉嘛,請自行腦補:武松啃了四斤泡椒鳳爪之後,提著哨棒,精神抖擻地上山打虎……

為什麼古代英雄好漢都愛點「二斤牛肉?

兩斤牛肉一壺酒,為何令英雄好漢如此偏愛?

為什麼中國皇帝大多是陰險小人,沒有英雄好漢

拿項羽和劉邦說吧,項羽就是我們心中的英雄,而劉邦就有些小人。渡烏江吧,項羽死也不會過去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英雄情義第一。若是劉邦,他一定會過去的,只要命在就好,他們把最後的結果放在第一,為此可以不擇手段。太多情的人做選擇會很軟弱。顧忌太多。再說一例吧,一個人,他平時人很好,但這一次犯錯了。若是英雄...

江湖情之英雄好漢的結尾曲是什麼,江湖情之英雄好漢的片尾曲叫什麼名字?

江湖情之英雄好漢的結尾曲是 英雄 歌名 英雄 作詞 林秋離 作曲 陳復明 演唱 曲佑良 歌詞 找個人來愛我 疲倦的時候 找個地方停泊 縱然是最暗的角落 多少風雨吹過 飄蕩到最後 到底誰來探索 對與錯究竟是如何 愛與恨交錯 一切都變沉默 誰能解開我 心中的迷惑 掩住我的脆弱 誰能停止我 悲傷的眼眸 最...

古代為什麼一斤等於16兩而不是10兩

一顆大楊樹 桿秤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不同於西方的天平,利用槓桿原理,只用一個相對很輕很小的 權 秤砣 就可以稱量很大很重的物。而且便於製作和攜帶,可以普及到每個家庭。而秤的 斤 採用十六進位制,反映了中國先民制秤的大智慧。我們知道,桿秤是在一根木杆上定出秤頭 提點和刻度來,在秤頭上穿眼用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