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儒行解第五〗翻譯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家語。儒行解第五最後寫道:夫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動作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隕穫憂悶不安之貌充詘踴躍參擾之貌。
儒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溷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疾。
這兩段話的意思是說: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謹慎恭敬是仁的基礎,寬容是仁的具體表現,辭讓恭順是仁的本能,禮節是仁的外在反映,言談是仁的形式,歌舞是仁的配合,分物散財是仁實施。讀書人在這些方面都兼而有之,但還不敢說自己具備了「仁」,他們的謙虛辭讓就是這樣。
有一種讀書人,不因貧賤而灰心喪氣,不因富貴而得意忘形;不因國君的玷辱、上司的負累、官吏的干擾而違背志向,這才能稱得上「儒」的名稱。現今的人自稱為讀書人,已經忘記了讀書人的本源,徒有讀書人之名而無讀書人之實,所以為人所輕視,經常被人們以書生相譏刺。
這兩短話,對於現今也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對於乙個企業,乙個團隊來說,溫和善良、謹慎恭敬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寬容待人、辭讓恭順是是對下屬和客戶的基本禮節是;正確的言談、娛樂是溝通的潤滑劑,造福社會,恩澤員工才是「大仁」,才是企業的根本。
對於乙個企業來講,無論他的性質是私有還是合夥,是合作還是股份,是合資還是國有等等,都是社會的。只有站在這個高度,才是「大仁」!企業才會健康地發展,否則,就會出現「徒有讀書人之名而無讀書人之實」 而為社會所輕視,被人們所唾棄,被社會所淘汰!
孔子家語原文及翻譯孔子家語的原文和譯文介紹
2樓:清念景辰
1、原文:東周春秋末期,孔子門人《孔子家語》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
曾子曰:「何謂也?」子曰:
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
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2、譯文:孔子說:「我後,子夏會比以前更步,而子貢會比以前退步」曾子問:
為呢?」孔子說:「子夏喜愛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漸喪失)。
不瞭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孩子將來的情況)了,不瞭解本人,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不瞭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瞭解本地的情況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裡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充滿香氣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鹹魚的店鋪,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環境裡了;藏丹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紅,藏漆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黑,所以說真正的君子必須謹慎地選擇自己處身的環境。」
名稱相近的董仲舒之儒和孔子之儒,兩者之間有哪些區別?
孔子的儒法是小國寡民,井田制下的儒法,而董仲舒的儒法 則是王朝大一統下,可以結合法家治國的外儒內法。孔子的儒學講究的是人要有美德,講品德,善待他人,但董仲舒的儒講的是,統治者要施仁政,不能虐待百姓。孔子之儒是大多是傳授人生哲理,注重的是個人修行。而董仲舒之儒是治國方略,以及三綱等社會關係。漢武帝時期...
孔子的家史之謎,孔子是什麼家
孔子家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 宋公稽 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 武公 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
家這個字五行是什麼,「家」字五行屬什麼
生同一個寢 家拼 音 ji jia jie 部 首 宀 筆 畫 10 五 行 木 繁 體 家 五 筆 peu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ji 1.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 庭。眷。長 zh ng 園。譜。塾。鄉。風。訓。規。喻戶曉。如數 珍。2.家庭所在的地方 回 老 安 3.居住 可以 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