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船半天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
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
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
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
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漢族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裡,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
在這裡,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公尺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2樓:小仙女的美食新家族
祭灶有什麼風俗呢?我們來聽聽農村大爺是怎麼解說的。
祭灶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3樓:乾萊資訊諮詢
對灶神的祭祀由來已久。灶神屬於「五祀」之一,《禮記·曲禮》中記載「天子祭五祀」,即門、戶、井、灶、中雷,其中便包括祭灶,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就已在祭祀灶神了。
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師。」這裡將炎帝和祝融視為灶神。
在古史傳說中,炎帝和祝融都是火神,火是人類文明開始的標誌,也因為有了火,才能進一步處理食物,這對先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烹飪步驟,因而那時的人們才會將火神視為灶神。
另有將黃帝奉為灶神的,因為黃帝「鑽燧生火以熟葷臊」,由他而始有了熟食,所以被視為灶神。
4樓:枕流看娛樂
祭灶的來歷如下:
1、祭灶的來歷:相傳祭灶習俗起源於上古的「拜火」崇拜,可見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祭祀灶神。
了。據《周禮》
記載商朝。時民間,便有供奉灶神的習俗,並將籲瑣之子黎當作灶神。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
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
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
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2、祭灶的風俗:按照《周禮》的說法,祭灶習俗起源於上古,最開始的時候祭品多為肉食和酒水,後來這種祭祀習俗逐漸流傳至後世。人們在祭祀灶王爺之前,會先在門外放一掛鞭炮,寓意慶祝灶王爺上天覆命。
祭灶的特點:
還會在灶王爺的神龕下襬上供桌,放上雞肉、豬肉、魚肉,以及各種新鮮的水果和甘醇的美酒,希望灶王爺吃飽喝足之後,能夠心滿意足的上天幫自家說好話。實際上在祭灶的過程中,有乙個非常特殊的祭品,它的名字叫「祭灶果」。
祭灶果」的顏色非常鮮豔,可謂有紅又有綠,口感香甜但有一點粘牙,目的就是黏住「灶王爺」的口,讓他多替自己說好話。南方地區。
在祭祀灶王爺時,還會搬上芝蔴腳骨糖、豆酥糖、油果等,都是鮮脆、甜爽的食物。
誰知道「祭灶」的來歷?急,請問祭灶的由來?最好是陝西的 拜託!謝謝了
來歷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 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 衣食有餘 夢想追求的反映。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 灶王爺 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 司命菩薩 或 灶君司命 傳說他是玉皇...
跟灶神有關的詩句,關於祭灶的古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分胙雖薄少,要是鄰里情。眾起壽主人,一觥瀲灩傾。氣衰易成醉,睡覺窗已明。栽松成曲徑,洗石出秋屏。公尺價佔新月,更籌認曙星。買牛鄰共契,祭灶婦看經。不覺成頭白,頻看燒地青。插架餘殘歷,挑燈憶故鄉。年光蛇赴壑,羈旅雁隨陽。禁闕迎儺鼓,鄰街祭灶香。英雄須自力,...
范成大的《祭灶詞》的原文是什麼
祭灶詞 南宋詩人范成大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祭灶詞 的翻譯 臘八節過後,春節就像一位花枝招展的姑娘娉娉婷婷地向人間走來。購年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