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魚罐頭
當老子提出道家時,是有悖於大眾的,所以他用他的境界來說服大眾。 當孔子提出儒家時,也是有悖於大眾的,所以他也用他的境界來說服大眾。這世上有大智慧的不是大眾,自然有悖於大眾,再者,如果真有境界,又何必擔心有悖於大眾,存在即合理。
馮友蘭老先生講的天地境界怎麼理解?除了用天人合一,知天道行天命,怎麼用通俗的語言去闡釋?
2樓:李理
這一境界中的人思想最高遠,最遼闊。他們不但為今人、後人考慮,也為前人思想,在他們心中,世事中的往、來、古、今,都是一體,世間上的人、物、天、地,亦都為一體。他們覺解到,人生於世間,不只為已、為人,還要為世界;不只為今生,還有為後世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因為他們的思想穿越時空,所以他們毫不在意當世對他們的評價,尤如蘇格拉底、布魯諾等,都是被當世冤屈致死。但在他們死時,卻都堅信未來的世界會給予他們公正的評判。而莊子一生崇尚無為,卻並非不是真的「無為」,只是覺得「有為」的條件不成熟,也就不做徒勞無功之事,轉而專心著述,留待後人完成他的心願。
所以這些人不論生時是榮是辱,是福是苦,都對之一視同仁。因為在時間這個天秤上,除了他們為這個社會所貢獻的價值,其它一切都失去了重量,所以他們不爭,他們爭的是世間的真理、大道之明示天下。
在天地境界,其心可容宇宙,人事早已看破,所以紅塵不惑其心,因其幾於天道,所以萬物皆可為其所用,而有莊子「一心定而王天下,一心定而萬物服」之說。
馮友蘭認為人怎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
3樓:匿名使用者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瞭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
道德認為,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從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出發,說明怎樣做一個道德的人,天地的人
4樓:筆有千秋業
1、做一個道德的人應該做到:
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
2、做一個天地的人也就是馮先生講的最後一個天地境界是:
最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四個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是什麼?
5樓:冰箱裡的可樂
超越世俗、自同於大全的」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根據他對中國哲學的體悟,曾把「人生的境界」做了「四等」之分,即「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講究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誼,不謀其利』的『道德境界』和超越世俗、自同於大全的『天地境界』」。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20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20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六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家」 。
舉事例說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6樓:匿名使用者
一、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例如吃飯睡覺。
二、功利境界,多了一些算計、規則,就像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
三、道德境界,加上了許多道德要求,如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美德」,孔子創立儒家思想。
人們從一定的道德觀念出發,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形成的覺悟。它標誌著人們的覺悟程度和精神情操所達到的界限。
四、天地境界是人生的一種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例如道家和道教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據此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
拓展資料:
馮友蘭認為人生方面表現為四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四種境界是一個從低階向高階的發展過程,境界高低完全取決於覺解程度的深淺,標誌著人格完善的程度。他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還不是一個理想的人,還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
這個境界馮友蘭稱之為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馮友蘭境界說的真正用意之所在,也是其哲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哲學觀的依據。
7樓:姐的國度
自然就是活著,有吃有喝就可以
公理就是要吃好的喝好的
道德就是不僅自己要吃
還希望別人可以吃到
天地就是全部人都吃,自己吃不吃無所謂了
馮友蘭將人生劃分為哪幾種境界,請分別舉例說明?
8樓:匿名使用者
馮友蘭是中國傑出的哲學家,人生四境界說是其人生哲學體系的核心。將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劃分成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從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現了因「覺解」程度的不同而逐漸遞進的關係。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順才順習的。所謂順才,其意義即是普通所謂率性。所謂順習,即順應個人習慣或社會習俗。
在此境界中的人,順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不止,止乎其所不得不止」順習而行,則「照例行事」,人云亦云。無論其是順才而行或順習而行,他對於其所行的事的性質,並沒有清楚的瞭解。
第二,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為利的。所謂「為利」,是為他自己的利。凡動物的行為都是為利的。
不過大多數的動物的行為,雖是為他自己的利,但都是出於本能的衝動,不是出於心靈的計劃。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對於「自己」及「利」,有清楚的覺解。並且,他於有此種種行為時,瞭解這種行為是怎麼一回事,並且自覺他是有此種行為。
第三,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義利是相反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為,是為利的行為求社會的利的行為,是行義的行為。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對於人之性己有覺解。他了解人之性被蘊涵於社會之性中。
第四,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這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在天地境界中的人,瞭解於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必於知有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於人之所以為人者,儘量發展,始能儘性。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有完全的高一層的覺解。
9樓:匿名使用者
1、馮友蘭劃分人生四境界的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即人若只是順著本能或風俗習慣做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2、其他人生境界
功利境界:人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
道德境界:人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
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
天地境界(哲學境界):人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
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3、人物簡介
馮友蘭(1895.12.04~1990.
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20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20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
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10樓:匿名使用者
馮友蘭把人生劃為四種境界,一是自然境界,是順著他的本能或社會的生活習慣。二是功利境界,就是為自己而做一切事。三是道德境界,他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做的各種符合道德意義。
四是天地境界,是社會的人,同時又是宇宙的人,合二為一。
我非常贊同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成的四種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你贊成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贊成馮友蘭(1895-1990)簡介
哲學家。字芝生,2023年12月4日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父親名臺異,字樹候,清光緒年間戊戌科進士。
家境殷富,極重教育,堪稱「詩禮人家」。 馮友蘭的早年教育與大多數中國讀書人並無兩樣。7歲上學,先讀《詩經》,次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覆吟誦。
2023年9月,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開始接受較為系統的哲學訓練。當時的北大,正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如火如茶的新文化運動,使馮友蘭眼界大開,並且深受影響。在臨近畢業的最後一年,適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後來到北大任教。
一個是留美的哲學博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健將,並專以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為旗幟,大肆鼓吹全盤西化論;一個是一踏進北大即宣稱「我此來除替釋迦牟尼、孔子發揮外,更不作旁的事」的東方文化派砥柱,專以復興中國文化為職志。二位先生年輕氣盛,才姿英發,各據講壇,了一場東西方文化的大辯論,馮友蘭幸逢其會,受益匪淺,對其以後研究中西哲學,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關係啟迪甚深。
1918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19 年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師事新實在論者孟大格和實用主義大師杜威。由於當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中國思想界風行一時,因此馮友蘭對此派哲學也比較感興趣,並專門寫了《柏格森的哲學方法》和《心力》兩篇文章,向國內思想界介紹柏格森的哲學思想。
同時,他還運用柏格森的哲學觀點寫成了《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一文,指出;中國之所以沒有近代科學,並非是中國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因為中國傳統注重人是什麼,即人的品性和修養,而不注重人有什麼,即知識和權力;中國哲學向內追求,以達人性的完滿為目的;而西方哲學則向外探尋,以認識自然,征服外在世界為最終目的。正是中西哲學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並導致中國無近代科學的落後情況。
1923 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 京 大 學 哲 學 系 教 授 。 1928 ~1952 年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9 ~ 1952 年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 1930~1946 年任西 南 聯 合 大 學 哲 學 系 教 授 兼 文 學院院長。
1952 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並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第
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馮友蘭除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外,還撰寫了大量哲學與哲學史著作。
1926 年出版《人生哲學》,融會中國傳統哲學與實用主義、新實在論之見解,提出「中道」的人生觀。 1930 年出版《中國哲學史》上冊, 1934 年出版《中國哲學史》下冊,有英文、日文譯本,在國內外有較大的影響。抗日戰爭期間,先後寫成《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 6 本著作,合稱《貞元之際所著書》,把程朱理學與西方新實在論相結合,構成富於思辨性的哲學體系。
1946 ~ 1947 年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客座教授時,用英文寫成《中國哲學小史》, 1948 年在紐約出版,有義大利文與法文譯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第二冊,《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新撰多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等。
愛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呢
大洋的情感 愛情到底是什麼模樣,每個人心裡的答案都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愛是一見鍾情,有些人會覺得愛是日久生情,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會有它的幸福與精彩。真正愛一個人,不是嘴上說幾句甜言蜜語,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尤其是看他會不會為你低頭,愛屋及烏,顧及你的感受,這一點很重要。有些人口口聲聲說很愛她,但卻...
如何理解的三層境界,王國維說的三種境界,你怎樣理解
這是禪宗的參禪三境,那就從佛教的去角度去闡釋。1 看山是山是執著於表相,看水是水,看美人是美人,執著於有。2 看山不是山就是破相,通過修行比如持戒,修白骨觀,三業清淨,就不再執著於相,沒有男女相,看美人不是美人。但是執著於空,並非究竟,只是方便。3 看山還是山,是證道後,看美人還是美人,不執著有,也...
禪定的修為境界怎麼劃分
登哥啊啊啊啊 劃分方式 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初禪 二禪 三禪 四禪等境界 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稱之為八定,這是三界中的色界與無色界所有的禪定,尚未出離三界,亦有生死輪迴,僅是禪定所維繫,禪定若盡,則隨業又漂流投生他道,此四禪的境界,固然遠此前面世間禪來得殊勝,勝過百千萬倍之禪悅,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