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似苓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註釋:1、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2、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3、莓:一種小草;
4、苔:苔蘚植物;
5、借問:向人打聽;
6、應:理睬;
7、遙:遠遠地;
8 怕:害怕
9 魚驚: 魚兒受到驚嚇而逃跑
解釋: 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亂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答話。
作者介紹:
【胡令能】,莆田隱者,唐詩人少為負局鎪釘之業。夢人剖其腹,以一卷書內之,遂能吟詠,遠近號為胡釘鉸。詩四首,皆寫得十分生動傳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贈之詩作。
《小兒垂釣》(選自《全唐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詩。
2樓: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3樓:手機使用者
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作。詩曰:「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劃了垂釣小兒栩栩如生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巜小兒垂釣》古詩一首
4樓:如若沒有以後迅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5樓: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臺草映身。路人
6樓:大乖小艾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小兒垂釣這首詩的意思
7樓:sunny柔石
小兒垂釣這首詩的意思是:一個頭發蓬亂的小孩子正在學垂釣,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遇到有人問路,他老遠就招著小手,因為不敢大聲應答,唯恐魚兒被嚇跑。
原文如下: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胡令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一個小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詩人通過描寫典型細節,極其傳神地再現了兒童那種認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畫了垂釣小兒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辭流暢,清新活潑,寥寥數語便繪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圖畫,頗具生活情趣。
作者簡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代詩人,隱居圃田(河南中牟縣)。唐貞元、元和時胡令能期人。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
傳說詩人夢人剖其腹,以一卷書內之,遂能吟詠。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現僅存七絕詩4首。
8樓:忻淑婉諫陽
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作。詩曰:「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劃了垂釣小兒栩栩如生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目錄基本資訊
作品原文
註釋譯文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基本資訊
【作品名稱】《小兒垂釣》[1]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胡令能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小兒垂釣
蓬頭①稚子②學垂綸③,側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問⑥遙招手,怕得魚驚⑦不應⑧人。[2]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釋】
①蓬頭:頭髮亂蓬蓬的。
②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③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④莓:一種小草。
⑤苔:苔蘚植物。
⑥借問:向人打聽。
⑦魚驚:魚兒受到驚嚇(而逃跑。)
⑧應:迴應。
【譯文】
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大聲答話。[3]
編輯本段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
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
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
「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目前。
「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溼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晒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稚子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
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後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2]
9樓:欽歌戚木
小兒垂釣
選自《全唐詩》
10樓:朱笑萍漆穹
小兒垂釣
選自《全唐詩》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詞條解釋:
1、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2、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
3、莓:一種小草;
4、苔:苔蘚植物;
5、借問:向人打聽;
6、應:理睬;
7、遙:遠遠地;
8怕:害怕
9魚驚:
魚兒受到驚嚇而逃跑
詩文解釋:
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亂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答話。
全詩賞析:
唐人胡令能的這首《小兒垂釣》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真純、無限童趣。
作者簡介:
胡令能莆田隱者,唐詩人少為負局鎪釘之業。夢人剖其腹,以一卷書內之,遂能吟詠,遠近號為胡釘鉸。詩四首,皆寫得十分生動傳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贈之詩作。
《小兒垂釣》(選自《全唐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詩。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頭發蓬亂的小孩子正在學垂釣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什麼中的一句詩
13樓:小甜甜的愛人
《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作。此詩描寫一個小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詩人通過描寫典型細節,極其傳神地再現了兒童那種認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畫了垂釣小兒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辭曉暢,清新活潑,寥寥數語便繪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圖畫,頗具生活情趣。
古詩(小兒垂釣)詩意!
14樓:尋覓純真的回憶
古詩(小兒垂釣)詩意:
一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迴應路人。
原文:《小兒垂釣》
唐代: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
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
15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抓題」的原則,我們知道詩中刻畫的形象是一個小兒。稚子嘛,垂綸也只學學而已,當顧不得許多講究了。也不掇條小馬兒,或端塊石頭,也不找個好一點的碼頭,或是場子,茅草叢中,莓苔映身,孩子氣。
還側坐而釣呢,也許伸出有力而靈便的那一臂上前,更好使些。不管是不是真悟了,這個造型就是像那麼回事。再近前來,蓬頭說不定外加垢面,不要緊的。
遇有路人相問,還正兒八經不做聲。那是為何?絕句中最重要的是第四句,或綜括全詩,或另闢新境。
小兒的心思只在學習釣魚的事上,生怕驚擾了自己的魚。
只是,「招手」者誰?路人嗎?那對小兒來說,你招也是白招,我哪有心事去看你,你也不看看人家正專心致志、目不轉睛呢;喊喊還可以。
那是小兒了。為什麼不用「擺手」呢?要是「擺手」,等於是告知對方,你不要吵,或我不知之類——當然,也不知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
混小子,還挺生硬、冷淡的嘛,可愛不足。假如是「招手」呢?等於是說,我知是知道,可惜我不能大聲說給你,那還不驚擾了我的魚;那麼,你還是過來吧,讓我貼著你的耳朵,默默唧唧告訴你好了。
混小子,心腸熱,而鬼點子也多嘛,這不就可愛得多。到底是誰在「招手」,雖不曾明說,而讀者一讀自明,且耐人尋味。
詩歌,特別是中國古代主流詩歌(如唐詩),是含蓄與凝練的藝術,不用、不必、也不能充分地鋪來。讀者可以自由地發揮想象,有寬闊的思索空間。蓬頭稚子,側坐草叢學釣魚,本已傳神別緻;答覆人問,卻怕驚擾了魚,只好遙招而不應,其聰明機靈、天真可愛的形象,更是躍然紙上。
全詩從外貌、行為與動態、心理、所處環境等方面來刻畫,可謂內外俱修,形神兼備。相傳胡令能,「少為負局鎪釘之業。夢人剖其腹,以一卷書內(納)之,遂能吟詠,遠近號為胡釘鉸。
」其詩真不愧為仙家所贈之作。
唐朝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也是路人問童子,也是童子以手示意。
但招牌動作不一樣,牧童「遙指」,一方面也確實渲染出杏花村酒婦孺皆知的名氣。而單看人物刻畫之細膩,童稚表現之精準,遣詞造句之工巧等,《小兒垂釣》都著實要高明得多。
將古詩《小兒垂釣》改寫成作文,將古詩《小兒垂釣》改寫成作文
手機使用者 註釋 蓬頭 頭髮亂蓬蓬的。稚子 年齡小的孩子。垂綸 釣魚。綸 釣魚用的絲線。莓 一種小草。苔 苔蘚植物。借問 向人打聽。魚驚 魚兒受到驚嚇。應 迴應,答應。映 遮映 譯文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小孩學著大人釣魚,斜著身子坐在野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
小兒垂釣詩的正確讀音,小兒垂釣古詩帶拼音
xi o r chu di o 小 兒 垂 釣 唐 胡 令 能 p ng t u zh z xu chu l n蓬 頭 稚 子 學 垂 綸 c zu m i t i c o y ng sh n側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 r n ji w n y o zh o sh u路 人 借 問 遙 招 手 ...
尋找一首古詩,找一首古詩詞?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 詩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不知道你想的是不是這個。原文 學弈 孟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