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遇見邦女郎
全詩六章,四章,每章四句,二章,每章八句。此詩第
一、二章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起興,詩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聯想到父母的劬勞、勞瘁,就把一個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現出來;第三章用"瓶之罄矣,維螬之恥"開頭,講述自己不得終養父母的原因,將自己不能終養父母的悲恨絕望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第四章詩人悲訴父母養育恩澤難報,連下九''我"字,體念至深,無限哀痛,有血有淚。全詩以充沛情感表現孝敬父母之美德,對後世影響很大。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此詩寫作一大特色,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後賦;四章賦;五、六章皆興。後兩章也應該說是「先興後賦」。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後呼應,抒情起伏跌宕,迴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如,藝術感染力強烈。
2樓:等在你的背後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此詩寫作一大特色,豐坊《詩說》雲:「是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後賦也;四章賦也;五、六章皆興也.」後兩章也應該說是「先興後賦」.
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後呼應,抒情起伏跌宕,迴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如,藝術感染力強烈.
大學語文結合蓼莪這首詩經,和生活實際,說說應當怎樣孝敬父母?
3樓:拾不起舊時光
本詩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層意思:首兩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我辛苦勞累。頭兩句以比引出,詩人見蒿與蔚,卻錯當莪,於是心有所動,遂以為比。
莪香美可食用,並且環根叢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順;而蒿與蔚,皆散生,蒿粗惡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結子,故稱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盡孝。詩人有感於此,藉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後兩句承此思言及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
朱熹於此指出:「言昔謂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為美材,可賴以終其身,而今乃不得其養以死。
於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勞而重自哀傷也。」(《詩集傳》)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第三章頭兩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
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為恥,用以比喻子無以贍養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恥。句中設喻是取瓶罍相資之意,非取大小之義。「鮮民」以下六句訴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與感情折磨。
漢樂府詩《孤兒行》說「居生不樂,不如早去從地下黃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產生的想法,而本詩悲嘆孤苦伶仃,無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於對父母的親情。詩人與父母相依為命,失去父母,沒有了家庭的溫暖,以至於有家好像無家。曹粹中說:
「以無怙恃,故謂之鮮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無所告,故銜恤。上堂人室而不見,故靡至也。
」(轉引自戴震《毛詩補傳》)理解頗有參考價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敘述父母對「我」的養育撫愛,這是把首兩章說的「劬勞」、「勞瘁」具體化。詩人一連用了生、鞠、拊、畜、長、育、顧、復、腹九個動詞和九個「我」字,語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厭其煩,聲促調急,確如哭訴一般。
如果借現代京劇唱詞「聲聲淚,字字血」來形容,那是最恰切不過了。姚際恆說:「勾人眼淚全在此無數『我』字。
」(《詩經通論》)這章最後兩句,詩人因不得奉養父母,報大恩於萬一,痛極而歸咎於天,責其變化無常,奪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報不能!後兩章第三層正承此而來,抒寫遭遇不幸。頭兩句詩人以眼見的南山艱危難越,耳聞的飆風呼嘯撲來起興,創造了困厄危艱、肅殺悲涼的氣氛,象徵自己遭遇父母雙亡的巨痛與淒涼,也是詩人悲愴傷痛心情的外化。
四個入聲字重疊:烈烈、發發、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讀來如嗚咽一般。後兩句是無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潤說:
「以眾襯己,見己之抱恨獨深。」(《詩經原始》)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本詩寫作一大特色,豐坊《詩說》雲:「是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後賦也;四章賦也;
五、六章皆興也。」後兩章也應該說是「先興後賦」。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後呼應,抒情起伏跌宕,迴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如,藝術感染力強烈。
《晉書·孝友傳》載王裒因痛父無罪處死,隱居教授,「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複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又《齊書·高逸傳》載顧歡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不必列舉。子女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而本詩則是以充沛情感表現這一美德最早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在詩文賦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詩經》這部典籍對我們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蔣立甫)
賦比興。詩經 關雎 蓼莪 50
4樓:善良孩
此詩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層意思:首兩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我」辛苦勞累。頭兩句以比引出,詩人見蒿與蔚,卻錯當莪,於是心有所動,遂以為比。
莪香美可食用,並且環根叢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順;而蒿與蔚,皆散生,蒿粗惡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結子,故稱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盡孝。詩人有感於此,藉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後兩句承此思言及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
朱熹於此指出:「言昔謂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為美材,可賴以終其身,而今乃不得其養以死。
於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勞而重自哀傷也。」(《詩集傳》)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第三章頭兩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
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為恥,用以比喻子無以贍養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恥
《詩經》常用的表現手法是賦、比、興、在《關雎》 《 靜女》 這兩首詩中,分別運用了哪幾種?是舉例說明
5樓:匿名使用者
《關雎》是《詩經 國風》中
的第一篇,也是全書的首篇。這是一首描寫在河邊採摘荇菜的美麗姑娘和痴情的小夥子傾心相愛的戀歌。該詩以第一人稱把一個青年尋求理想配偶的經過寫的極有層次,令讀者為他的深摯而專一的愛情所感動。
時間該是春天,地點是野外、河邊、家裡,主人公是自稱君子的青年,事情是先受啟示制定條件(比 而興),次是尋求和尋求的困難(賦)以及在困難中想出辦法,最後慶祝結婚。這5章把那時成婚配的形象如同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顯現在我們面前,謀篇之序很好
開頭4句描繪了一個境地,和一個青年在這個境地中的身心活動。在春季,一個青年在郊外遊賞,突然聽到關關和鳴聲,其聲甚美,於是循聲找去,在河之洲上見到了一對雎鳩鳥關關和鳴,他受到啟示,引起結合自身的聯想(比而興)鳥得其所配,能關關和鳴,要是不得所配,比如麻雀配老鷹,還能關關和鳴嗎?鳥如此,人也自然該當如此;於是認定,外形美麗內心和順的女子才是我這樣的青年的好配偶。
(1)詩由物起興,以雌雄水鳥的和鳴聲開頭,引出相應的人生畫面來,不僅顯得諧和,而且意味深永。
(2)後兩章採用重唱的形式,三次換韻,韻腳天成,旋律輕快,琅琅上口。
3、與《靜女》的比較閱讀
(1)內容上《關雎》把一個青年尋求理想配偶的經過、當時男女成婚配的形象如同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顯現在我們面前。《靜女》寫的是一對戀人的一次約會。
(2)藝術上《關雎》是賦而興,採用重唱的形式,,《靜女》運用的是賦的寫法,感情描寫極具層次感,一些細節如心理、動作的描寫都較細膩。
《蓼莪》第一章頭兩句後,為什麼聯想到父母?
6樓:康康楹
本詩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層意思:首兩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我辛苦勞累。頭兩句以比引出,詩人見蒿與蔚,卻錯當莪,於是心有所動,遂以為比。
莪香美可食用,並且環根叢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順;而蒿與蔚,皆散生,蒿粗惡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結子,故稱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盡孝。詩人有感於此,藉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後兩句承此思言及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
朱熹於此指出:「言昔謂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為美材,可賴以終其身,而今乃不得其養以死。
於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勞而重自哀傷也。」(《詩集傳》)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第三章頭兩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
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為恥,用以比喻子無以贍養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恥。句中設喻是取瓶罍相資之意,非取大小之義。「鮮民」以下六句訴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與感情折磨。
漢樂府詩《孤兒行》說「居生不樂,不如早去從地下黃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產生的想法,而本詩悲嘆孤苦伶仃,無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於對父母的親情。詩人與父母相依為命,失去父母,沒有了家庭的溫暖,以至於有家好像無家。曹粹中說:
「以無怙恃,故謂之鮮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無所告,故銜恤。上堂人室而不見,故靡至也。
」(轉引自戴震《毛詩補傳》)理解頗有參考價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敘述父母對「我」的養育撫愛,這是把首兩章說的「劬勞」、「勞瘁」具體化。詩人一連用了生、鞠、拊、畜、長、育、顧、復、腹九個動詞和九個「我」字,語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厭其煩,聲促調急,確如哭訴一般。
如果借現代京劇唱詞「聲聲淚,字字血」來形容,那是最恰切不過了。姚際恆說:「勾人眼淚全在此無數『我』字。
」(《詩經通論》)這章最後兩句,詩人因不得奉養父母,報大恩於萬一,痛極而歸咎於天,責其變化無常,奪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報不能!後兩章第三層正承此而來,抒寫遭遇不幸。頭兩句詩人以眼見的南山艱危難越,耳聞的飆風呼嘯撲來起興,創造了困厄危艱、肅殺悲涼的氣氛,象徵自己遭遇父母雙亡的巨痛與淒涼,也是詩人悲愴傷痛心情的外化。
四個入聲字重疊:烈烈、發發、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讀來如嗚咽一般。後兩句是無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潤說:
「以眾襯己,見己之抱恨獨深。」(《詩經原始》)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本詩寫作一大特色,豐坊《詩說》雲:「是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後賦也;四章賦也;五、六章皆興也。」後兩章也應該說是「先興後賦」。
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後呼應,抒情起伏跌宕,迴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如,藝術感染力強烈。《晉書·孝友傳》載王裒因痛父無罪處死,隱居教授,「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複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又《齊書·高逸傳》載顧歡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不必列舉。子女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而本詩則是以充沛情感表現這一美德最早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在詩文賦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
《詩經》這部典籍對我們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詩經氓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從賦比興的手法賞析詩經 氓
賦 按朱熹 詩集傳 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如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比 用朱熹的解釋,是 以彼物比此物 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 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 氓 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
解析看蒙娜麗莎看寫作手法與運用舉例說明
丁香娛 關於蒙娜麗莎的微笑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 蒙娜麗莎 神祕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
什麼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什麼是《詩經》的賦比興手法 並各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抄白楣 賦比興,詩經 中運用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根據 詩經 的創作經驗歸納出來的詩歌表現手法。最早記載見於 周禮 春官 大師 教六詩 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賦 平鋪直敘,鋪陳 排比。相當於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比 比喻。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點更鮮明。這裡有兩種說法,分...